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六年级数学教案【范例8篇】
1/29六年级数学教案【范例8篇】六年级数学教案【第一篇】教学要求:1.使学生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初步学会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培养学生应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初步认识转化的思想和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1.口算下面各题。提问:商的小数点位置是怎样确定的?指出:小数除以整数,按整数除法算,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2.提问:(1)除数扩大了10倍,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应该怎样?除数扩大了100倍呢?(2)把、、的小数点去掉,和原来的数相比,各扩大了多少倍?(3)把扩大10倍,小数点应该向哪边移几位?要扩大1000倍呢?3.引入新课。2/29我们已经知道,被除数和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板书:被除数和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而且也知道,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100倍、1000倍......今天就要应用这两方面的知识来继续学习小数除法。二、教学新课1.出示例4。学生读题。提问:求平均每小时织多少米要怎样算?(板书算式)提问:这道除法计算题和上节课学习的除法计算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板书课题)先启发学生思考:我们已经学会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这道题的除数是小数,能不能依据过去的知识,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呢?让学生先作讨论,并在全班交流。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冀教版《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冀教版《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教学设计现在再来说一说:怎样才能使除数变成整数?(把除数扩大10倍,要使商不变,也就是要得出原来的商,被除数应该怎样?(被除数也应该扩大10倍)教师在竖式中作出示范。结合说明:要把除数扩大10倍,就是把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除数就变成整数了。为了简便,只要把除数的小数点划去。除数扩大了10倍,要使商变,3/29被除数也要扩大10倍,只要把原来的小数点划去,向右移一位重新点上小数点,使被除数变成。追问:怎样把刚才的题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评析:这里的例题教学先引出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这一问题,启发学生依据旧知萌生相除方法的动机,再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确怎样转化,弄清转化的依据,这就不仅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使学生明确算理,增强应用旧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初步认识转化的思想。]提问:这题转化后,现在变成多少除以多少了?这样的题在会计算了吗?让学生把这道题做完后,教师检查学生在计算时,要注意说明商的小数点要和转化后的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提问: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要转化成怎样的除法再计算?是怎样转化的?把被除数和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只要把小数点怎样移动?(在前面板书后接着板书:吟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如果被除数不是,而是,除数仍是(板书:))怎样把它们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如果被除数是,除数是呢?(板书:)一)提问:你认为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关键是什么?(小数点的处理)怎样移动小数点后再计算?2.进行转化的专项训练。(1)做练一练中的第1题。(2)小结: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方法是:第一步,把除数中的小数点划去,使它变成整数;4/29第二步,看除数扩大了多少倍,就把被除数也扩大同样的倍数,只要把被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若干位。这样,就可以按照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进行计算了。三、巩固练习1.试做练一练中的第2题。学生练习时,教师注意学生在转化时被除数和除数是否扩大相同的倍数,竖式中没有用的o是否划去。评讲时,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2.让学生将练习十的第2题、第4题做在课堂作业本上。四、课堂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要怎样算?这样算的根据是什么?你认为计算过程中的关键是什么?五、家庭作业练习十第3题。六年级数学教案【第二篇】学习内容教科书第55页例3及课堂活动第3题,练习十五第8~11题。育人目标1.学会借助线段图等方法分析较为复杂的现实问题。2.能考虑现实情况应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掌握一些策5/29略性的知识。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以及团队协调合作的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4.在分摊运费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大胆探索创造。5.在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的经验,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地分配。6.经历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学习重难点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性的知识。学习评价设计1.学生在思考、讨论中归纳出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的方法。2.运用归纳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情境引入1.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常会出现团队合作的情况。(让学生先简要交流课前了解的信息:人们一起合伙运货、租房等,如何协调付费的情况。)2.教师用课件呈现:三人需要用同一辆车运送同样多的货物共需90元,当车走到路程三分之一处,出现甲卸货,到路程的三分之二处,出现乙卸货,到终点是丙卸货。教师提出问题:他们如何分摊运费?请学生提出自己的想6/29法。学生可能会提出:①们运的货物同样重,把运费平均分配。②尽管他们的货物一样重,但因为他们运的路程不一样。甲运的路程短应该少付,丙运的路程长应该多付。③按照路程的长短按比例分配的办法来分摊运货的钱。④能不能把运费分成每段30元,第一段由三人共同分担,第二段由乙和丙两人分担,第三段只有丙一个人承担,这样比较公平。……以上方案中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公平?学生经过讨论会认为:平均分的方案不公平,因为甲运的路程短,却要和路程最长的丙付同样多的钱,这种方案在现实中不容易被接受。按比例分配或按每段路程来分摊钱的办法可以让运货路程短的付较少的钱,而运货路程长的付较多的钱,这样相对比较公平。抽生交流课前了解的信息。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讨论交流哪些方案才是公平的。在分摊运费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大胆探索创造。合作探究1.请选择自己认为比较公平的办法,把解决问题的方案和7/29结果写出来。教师巡视,给予指导。2.交流汇报,展示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案,要求汇报时阐明自己的解题思路。方法1:按路程比例分摊。把路程平均分成三段,甲行了一段付一份钱,乙行了两段路程付两份钱,丙行了三段路程应付三份钱。根据各人所行路程的段数,把钱一共分成:1+2+3=6(份)。其中甲占90的:90×1/6=15(元)乙占90的:90×2/6=30(元)丙占90的:90×3/6=45(元)答:甲应分摊15元的运费,乙应分摊30元的运费,丙应分摊45元的运费。方法2:按路程段数分摊。每一段的运费:90×1/3=30(元)第一段的运费甲、乙、丙三人分摊:30÷3=10(元),每人付10元。第二段运费由乙、丙两人分摊:30÷2=15(元),每人付15元。第三段运费由丙一人付30元。所以三人分摊的运费是:甲:10元8/29乙:10+15=25(元)丙:10+15+30=55(元)答:甲应分摊10元的运费,乙应分摊25元的运费,丙应分摊55元的运费。3.对方案中存在的疑问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如果你是甲,你会接受哪种方案?为什么?如果你是丙呢?独立设计公平的分摊方案。交流不同的解题思路。讨论交流,体验实际意义。在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的经验,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地分配。巩固应用1.课件出示情境。小强家房子出租给小李、小张、小王三个年轻人,每月房租是630元。6月份,小李只住到10日就搬走了,小张只住到20日也搬家了,小李和小张离开时都留给小王210元的房租。到月底小强的妈妈要去收房租了,如果你是小强,你会建议妈妈怎样收这三个年轻人的房租比较合理?由学生先提出方案,然后自己拟订方案解答。方法1:小李应付的房租:630×10/30x1/3=105(元)小张应付的房租:630×(10/30x1/3+10/30x1/2=210(元)小王应付的房租:630×(10/30x1/3+10/30x1/2+10/30)9/29=315(元)方法2:630÷3=210小李:210÷3=70(元)小张:70+210÷2=175(元)小王:70+210÷2+210=385(元)请学生再思考:如果你是小王,你会怎样付房租?同时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2.课件出示:在方格纸上涂色设计图案(课堂活动第3题)。学生读懂题意后,让学生自选颜色,设计图案。然后再算出各种颜色所涂格子数的比,这样就把问题归结到按比例分配的问题上来,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先提出方案,然后自己拟订方案解答,最后全班交流自己分摊方法。讨论交流。独立理解题意,自选颜色设计图案并解答。经历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课堂小结今天你学到了哪些解决问题的办法?谈收获。课堂作业10/29练习十五第8~11题。思考题:参加比赛的人数应该是7的倍数(3+4=7),又因为参加比赛人数在160-170人之间,所以参加比赛的人数可能是161人或168人。独立完成。六年级数学教案【第三篇】一、指导思想:趣味数学能更好的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这学期通过趣味数学校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通过学习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二、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已具备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趣味数学》为孩子们提供了一系列数学故事、益智问题和数学游戏。这些问题和活动为学生提供探索数学奥秘的机会,学生在参与这些数学游戏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价值,锻炼数学智慧,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三、目的要求: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在探索解法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到了数学思想的博大精深和数学方法的创造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了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向往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11/292、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学习技能。3、使学生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4、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愿意主动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敢于质疑,乐于讨论探究生活中各种现象,喜欢和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树立攀登科学高峰的志趣和理想。5、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敢于质疑、独立思考、不怕困难等良好的学习习惯。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知道有付出才会有回报,并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四、活动措施:1、选好人才先初步设定趣味数学兴趣小组人数,各班主任利用班会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让学生自由报名,再根据各班的报名人数从中选出具有一定爱好数学的学生作为学员。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是学好一门课的内驱动力。学好数学,掌握数学的思维方式,是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活动中,通过一些大家喜闻乐见的题目,逐步培养大家的“数感”,引导大家喜爱数学,以至于达到自觉学习数学的目的,实现从12/29“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3、注重思维能力培养数学学科是一门逻辑性极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上课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设下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给学生“主动发展”的空间,大力推行“发现式”教学,同时要保证学生充裕的思考时间,着重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4、发挥“小老师”的作用。学生当“小老师”改变了传统的师生间单向传递知识的方式,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传授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六年级数学教案【第四篇】1、目标的定位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着教与学的
本文标题:六年级数学教案【范例8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8399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