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一年级上册《雨点儿》说课课件
《雨点儿》说课稿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教材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课文(二)单元的课文《雨点儿》,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一、说教材《雨点儿》是新教材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课文(二)单元的课文。本课用拟人的手法通过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在空中的对话,说明雨是从云彩里飘落下来的。有了雨水滋润环境才会变得更美了。文本第一次出现了对话,语言生动优美、富有童趣,内容虽浅显易懂,但内蕴丰富:雨点儿要去帮助花草体现了互助的精神,透视着万事万物离不开雨水滋润的道理。课文赞美了小雨点儿、大雨点儿的可爱和奉献精神。二、说学情通过前面的学习,班里的孩子对于课文朗读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乐于表演朗读;他们已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大多数学生识字速度较快,又喜欢朗读,特别是分角色朗读更是受他们的欢迎,但他们有意注意的时间还是较短,好动、好玩。,孩子的思维也很活跃,有一定的方法基础:能结合简单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在朗读中提出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感受。三、说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理解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通过朗读课文,初步感知雨水对植物生长的作用。3.在探索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5.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通过分角色朗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6.联系生活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雨水与植物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并能留心观察生活。四、说教学重难点通过朗读课文使学生知道雨水和植物生长的密切关系。教学重点通过读课文使学生知道雨水和植物生长的关系。教学难点五、说教学策略《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课采用个性化教学,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自读自悟。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教材的讲解分析,让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答案,让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取代整齐划一的理解,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要一年级学生达到这个理想目标还不太可能,因此,教师的有效引导显得更为重要。本课教学时,课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通过自读自悟,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供学生机会,提供学生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意在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情感态度。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语中主动探究中识字,读懂故事,初步了解雨点儿的作用,同时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中的科学奥秘产生兴趣。六、说教学过程板块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喜不喜欢下雨天呢?大家都见过什么样的雨呢?请同桌之间交流讨论一下吧。明确:雷阵雨、毛毛雨、狂风暴雨,大雨、小雨。请同学们想一下:假如雨点儿会说话,它们会说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新的课文《雨点儿》吧。(揭示课题)设计意图:本环节以学生熟悉的雨引入,并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印象中的雨,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生活经验与语文学习结合起来,丰富学生的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齐读课题。(指导学生读好课题中的儿话音)2.老师来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把书拿好,眼睛看着课文,认真听。(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3.同学们,请你们自己读一遍课文,在书中标画自然段,圈画会认字。(五个自然段)4.学习生字词。出示带音生字:彩、半、空、问、到、方、没、更、绿、出。(1)学生自由读生字。(2)开火车读生字,集体纠正。(3)同桌相互检查读生字。(4)去音读生字。(注意学习指导:“数、长”为多音字。)过渡:下面,咱们给生字找个朋友,课文中带生字的词语你认识吗?数不清、彩虹、半空、空中、问题、到了、没有、更好、绿色、出现、长大出示带音生字:写、诗、点、要、过、给、当、串、们、以、成(1)学生自由读生字。(2)开火车读生字,集体纠正。(3)同桌相互检查读生字。(4)去音读生字。(“诗”是整体认读音节,并且是翘舌音,引导学生反复认读。)板块三、学习认读字。(1)大屏幕上有许多词语,请你借助拼音读一读。(课件出示认读字组成的词语,学生借助拼音自读)(2)这些词语去掉拼音了,谁想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读一读?(3)看图举词卡游戏:仔细看图,想一想图上画的是什么?然后请你们在词卡中迅速找到相应的词语并举给老师看。(4)认读字从词里跑出来,你们还认识吗?(开火车读认读字)(5)之前我们识记新字有哪些方法?(加一笔,减一笔,换偏旁,加一加,减一减)学生用学过的识记生字法自己认读生字。(6)认识三撇、穴宝盖、立刀旁三个偏旁。板块四、学习会写字。(1)(课件出示本课会写字)这是我们今天要学写的五个生字,谁来读一读?(2)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记字方法记字)(3)仔细观察这三个生字的字形,说说书写时应该注意哪些地方?(4)同学们先看老师写这五个生字。(5)自己在书上田字格中描一个写一个。(6)反馈讲评。【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让生字多次复现,渗透识字知识和识字方法。板块五、品读课文,理解文意(一)品读第1自然段1.看,天空中来了许多雨点,它们正从云彩里飘落下来。哪位同学能数得清?2.出示第1自然段。(1)指名朗读。比比谁读得让人感觉雨点儿多。(2)引导学生带动作读。3.除了课文里面的雨点儿数不清,开动脑筋想想:你还见过什么东西数不清呢?4.引导生观察图片,用“数不清”看图说话。漫天飞舞的雪花数不清。满天的繁星数不清。5.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的,你能仿照句子说句话吗?(此处大量练习句子仿说)(二)品读第2~4自然段1.这满天的雨点在飘落的路上相遇了,一个大雨点儿遇到一个可爱的小雨点儿。它们两个在热烈地交流着。它们在问什么,答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找找答案吧。2.学生自由朗读,寻找答案。3.汇报交流。(三)品读第5自然段①(课件出示图片)小雨点来到有花有草的地方,经过雨水的冲刷,这里的花草颜色更鲜艳,更美丽了;大雨点来到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在雨水的滋润下,这里长出了绿绿的草,红红的花。请你们想象刚才美丽的画面,美美地读第五自然段。②(课件出示图片)雨过天晴,大地上的变化可大了!你能把括号里的内容填完整吗?(指导学生说完整语句,包括括号前内容)_______的地方,花更红了,草更绿了。________的地方,开出了红的花,长出了绿的草。指导学生读出句子的停顿。③你们说说,这么美丽的景色都是谁的功劳呀?(雨点儿)小结:雨点的功劳远不止这些,雨点儿唤醒了万物的生长。④请你们想一想,假如你是雨点儿,你要到哪儿去?为什么?农田,让禾苗喝足水,结出更多的庄稼。果园,让果树喝足水,结出更大更甜的果子。花园,让花朵开得更美丽。小结:同学们的愿望有很多很多,也很美好,如果你们是雨点儿的话,你们的愿望一定能实现。4.回读课文。回想雨点儿的功劳,带上你美好的愿望,就让我们在美妙的音乐中再来读读课文吧。【设计意图】指导学生理解标点符号的作用,读好人物对话。运用分角色朗读,增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运用多媒体课件,再现雨前雨后情景,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尊重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的独特感受、体验,用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教师的讲解分析。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进角色,明白雨点儿滋润了万物。板块六、总结全文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新词,读了关于雨点儿的故事,知道雨点儿为万物生长做出巨大的贡献,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相信你也喜欢上了雨点儿。2.今天回家后,把小雨点儿的故事讲给父母或小伙伴听。3、作业布置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跟同学们分角色朗读。2).想一想雨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画一画自己眼中雨点儿的世界。【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延伸,回顾、整合本节课所学内容,促进学生积累、表达等多方面能力的提高。七、板块设计根据学生本阶段的特点,本课板书内容简单明了,重难点突出。《雨点儿》小雨点儿大雨点儿有花有草没有花草更……更……长出花草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立足让学生在玩中学会,在动手中提高技能,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我将继续努力,让我的语文课堂教学更高效,更精彩。八、教学反思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多以启发式教学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上实现两个转化,也就是学生切实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接着又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和品德。使之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本次教学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本课注重朗读,让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自由地朗读。将内心对雨点儿的喜爱,或对雨点儿的感激,或对雨点儿的佩服的情感,自然而然地释放出来。教学注意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识字,运用多种方法识字,为学生今后自主识字,学好语文打下了基础。不足之处:没能完成教学任务,在引导学生赞雨点,谢谢雨点时就下课了,时间把握上做得还不够,我重视感情朗读,但在指导上,示范读上做得有所欠缺,如:在朗读时没有读好儿化音。总有一些学生会读错。我又进行了示范,但是效果不太明显。在句子中的儿化音学生总是不能适应,因此在读句子的时候还有许多学生没有读准。另外,要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要面向全体,要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回答问题等。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加强引导学生读准标点,体味不同标点的不同作用,从而鼓励学生进行思考,看到标点符号后怎样停顿、怎样读出不同语气。不仅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总之,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教学能力,呈现给学生一个更优质的课堂。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
本文标题:一年级上册《雨点儿》说课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8478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