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学会尊重》说课稿
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学会尊重》说课一、教材分析《学会尊重》是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是根据课程标准“我的健康成长”中第2条“懂得做人要自尊自爱,有荣誉感和知耻心。愿意反思自己的生活和行为”和第5条“懂得感恩和基本的礼仪常识;学会欣赏、宽容和尊重他人”而编写的。本课与本单元另外两课一起,分别从尊重、包容、反思三个维度展开,构成了“完善自我健康成长”的单元学习主题。本课计划三课时,《每个人都应得到尊重》是本课的第一课时。本课时着重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生而为人的尊严,都应当得到尊重,在《学会尊重》一课中起着统领的作用。后面两个课时在本课时的统领下,分别从尊重自己与尊重他人两个方面呈并列关系予以展开。本课时在教材中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先从我们尊重的人入手,引发学生思考哪些人值得我们尊重,由此激发学生容易形成的社会认知,了解什么是尊重。第二部分通过开杂货店的周阿姨的案例,引出人人都应当得到尊重的主题。第三部分通过主持人的提问,促使学生认识到尊重对个人及社会的意义。并用“相关链接”的形式,呈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相关条文,指出宪法为人人享有平等的尊严提供了制度保障。二、学情分析能否尊重每一个人是一个人文明素养的重要体现。在许多成年人的价值观里,尊重是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的。在课前的调查走访中,我发现受成年人价值观的影响,学生们也存在此类现象:有的学生对待那些长相不好看、成绩不好、表现不佳、收入低的人往往会表露出不尊重他们的言行;有的存在攀比的心理,觉得自己父母没同学父母有本事,羡慕父母有本事的同学,等等。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教师有责任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生而为人的尊严,都应当得到尊重的权利,懂得尊重他人既是道德、法律的要求,也是个人素养和价值观的体现。三、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1.激发认知,尊重有成就的人,培养欣赏和尊重他人的文明素养。2.联系生活,在活动探究中认识尊重的社会意义,懂得每一位默默无闻的普通人都应得到尊重。3.从故事中感受尊重是一种权利,每个人在人格尊严上一律平等。通过法规条文的学习,懂得尊重他人是法律要求。四、教学环节和设计意图活动一:小组探究——谁是我尊重的人开课用失聪但不失志的音乐家贝多芬自强不息的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已有的社会认知。然后让学生填写“他(她)是我尊重的人”活动卡。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教学,引导学生思考:你心目中尊重的人是谁?他(她)值得你尊重的原因是什么?活动要求:A.小组成员依次分享,并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分享时间5分钟。B.分析小组成员尊重的对象有怎样的共同点,并进行归类。C.选派一位同学总结小组的发现。小组探究活动后,全班进行交流,发现约30%的同学,选择了伟人作为自己心目中尊重的人。教师趁机引导学生关注尊重对象的共同点,挖掘这些名人可贵的品质,然后进行小结:无论是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有突出成就的伟人和社会名人,还是身边的亲朋好友,他们都是值得我们尊重的人。本活动探究的重点是认知和体会尊重。活动二:照片展览——尊重每一个人在活动一的基础上,教师将学生关注的目光引导到关注普通从业者,举办“令你印象深刻的普通从业者”的照片展。课前,教师让学生收集“令你印象深刻的普通从业者”的照片,教师再把这些学生传来的照片做成课件,以图片展的形式播放,并要求学生:老师放出哪一张,就请它的推荐者来讲一讲,这张照片为什么令你印象深刻?在学生讲一讲过程中,教师借机引导学生思考:人人都得到尊重,社会会是怎样的?本活动意在以照片为媒介,引导学生关注身边那些默默无闻的普通人,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活动要注重生成性,使学生从中获取每个人都应得到尊重的认知。活动三:故事明理——生而为人的尊严本板块主要通过故事引导学生认识生而为人的尊严。教师以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小说《乞丐》的一个片段为例,向学生提问:故事中的乞丐明明没有得到施舍,却为什么说要谢谢别人的施舍呢?学生通过交流讨论,认识到无论是谁,生而为人,都拥有为人的权利和尊严。在此认知基础上,再以“法治小课堂”学习形式,引导学生从法律的视角看待尊重,知道尊重也是法律要求,法律保障人权和人格尊严不受侵犯。本活动设计意图是从一个乞丐眼中的尊重切入,让学生对于尊重能有更深刻的理解,进一步理解尊重的社会意义。本节课所设计的三个活动从了解什么是尊重开始,到主题揭示,最后上升到意义的认识上,层层推进,确保“每个人都应得到尊重”的教学目的实现。一、教材分析《尊重自己》是《学会尊重》一课的第二课时,是在第一课时《每个人都应得到尊重》的认知基础上,与第三课时《尊重他人》互为并列关系,分别从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两方面展开,旨在激发学生对自我尊重的渴望,懂得尊重自己。在教材中,本课时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先通过刘菲的案例,让学生认识到相信自己的价值、不自我贬低是尊重自己的表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尊重自己的表现形式,让学生认识到尊重自己应维护自己的形象,爱惜自己的名誉。第二个部分由“好脾气”先生的故事使学生认识到,在被冒犯和侮辱时,勇于维护自己的权益也是尊重自己的表现。第三部分在“活动园”中通过情境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尊重自己并不意味着拒绝批评,懂得维护自尊要适度。二、学情分析随着小学高年级学生年龄的增长和思维水平的提升,其自尊意识较中低年级阶段有了很大发展。父母的鼓励、老师的夸奖、同学的赞扬、他人的尊重会令他们得到极大的鼓舞和心理满足。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我还是发现,由于学生的自我评价还不稳定,学生的自尊感有时显得比较脆弱,有的学生会因为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而自我贬低;有的学生听不进不同的声音,会对他人的批评耿耿于怀;有的学生会通过哗众取宠等较极端的方式来获得关注……自尊的发展有助于个体心理健康和良好个性的形成,小学六年级是学生个体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为学生的精神世界抹上自尊自爱的底色,是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的责任。因此,在本课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这一需要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的自尊,知道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得到尊重。三、教学目标1.激发对自我尊重的渴望,能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懂得尊重自己,知道尊重自己的表现形式。2.掌握自我尊重的正确做法。不自卑,不过度维护自己,树立健康积极的心态。在被冒犯和侮辱时,勇于维护自己的权益。3.认识属于不尊重自己的行为,了解不尊重自己所带来的伤害。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懂得尊重自己,知道尊重自己的表现形式。教学难点:掌握自我尊重的正确做法,不过度维护自己。五、教学环节和设计意图活动一:争当心理咨询师,了解不尊重自己的表现以“争当心理咨询师”的活动形式,首先引入教材案例,请学生去帮助案例中的刘菲同学。教师提问:刘菲同学尊重自己吗?不尊重自己的表现有哪些?学生说出不尊重自己的各种表现后,教师相机对此进行小结归纳。并继续引导追问:如果刘菲继续这样下去,可能会出现什么后果?又会给她带来什么不良影响?由此引导学生懂得不尊重自己带来的后果。本板块活动的目的不只是为了解决他人的问题,而是要借案例最终回归到学生自己的内心世界,从中体会尊重自己的表现到底是什么。活动二:演演“讲道理”先生,面对冒犯机智应对此环节先导入教材第6页“活动园”里的故事情境,给学生布置任务:这个“好脾气”先生对人总是和和气气的,可是“讲道理”先生却说“好脾气”的做法是不尊重自己。如果“好脾气”先生总是这样做,以后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你的建议是什么?学生按此任务开展演一演活动:同桌之间先互相讨论,再轮流扮演“讲道理”先生,针对“好脾气”先生的言行进行问题分析和提建议。教师在学生扮演展示过程中,要适时引导学生智慧地解决“好脾气”先生的困惑,并适时让未扮演的学生进行补充,从中引导学生面对故意的冒犯和侮辱时能机智地应对,掌握应对的办法。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面对冒犯机智应对,也是尊重自己的表现。活动三:辨析情境找不同,维护自尊要适度本版块围绕“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益,是不是意味着任何人都不能批评我们”问题,引导学生对教材第7页“活动园”几种情境进行辨析,让学生思考哪些行为属于“尊重自己”,哪些行为属于“过度维护自己”。学生在辨析完成后进行交流。交流时,先引导学生对“尊重自己”的情境2和4两种行为进行辨析,让学生从中懂得尊重自己并不意味着拒绝批评。再接着引导学生针对1、3、5三个属于“过度维护自己”的情境进行交流,让学生找出这三个情境的共同点,即这些行为都属于过度维护自己。由此引导学生从中找到一些适度维护自尊的好办法。设计意图:着力解决本节课的难点,突破口就是区分“尊重自己”和“过度维护自己”的标准。通过引导讨论,对情境进行分类,归纳共性、区别不同,学生可以更容易地明白“尊重自己”和“过度维护自己”的表现,也就能很好地概括出其中的不同。在本节课整个活动开展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情况,找出尊重自己的表现形式。在自主探究中辨析行为,区分界限,得出结论,这样的学习收获更大。一、教材分析《尊重他人》是《学会尊重》一课的第三课时,这一课编写依据的课程标准有:“我的健康成长”中第2条“懂得做人要自尊自爱,有荣誉感和知耻心。愿意反思自己的生活和行为”,第5条“懂得感恩和基本的礼仪常识;学会欣赏、宽容和尊重他人”。本课时是《学会尊重》一课中的第三个框题,旨在从“尊重他人”的角度帮助学生学会尊重,与本课前两个框题一起,构成完整的课题学习内容。在教材中,本课时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先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被尊重的感受,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被尊重的需求,从而推己及人学会尊重他人。第二部分通过不尊重他人“快照”活动,旨在让学生观察、发现生活中不尊重他人的具体表现,为第三部分如何尊重他人做铺垫。最后也即第三部分,通过情境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可以用语言和行动等表达尊重,懂得尊重他人还要维护他人的自尊心,让他人感觉舒服。二、学情分析尊重他人,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有重要作用。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尊重他人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与气度。懂得尊重的人,在与人打交道时会显得不卑不亢,进退有度。从社会角度来说,彼此尊重的人际关系会营造出一个和善温暖的社会氛围,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与文明进步。小学六年级学生有尊重他人的意愿,但在实际生活中,尊重他人的意识与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如尊重他人,学生更易倾向肯定他人的优点;在实际与人交往过程中,有的学生不善于用语言或行动来表达对他人的尊重;一些学生习惯了在家以自我为中心,常常不能用“将心比心”的换位思考方式,来处理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因此,需要教师在尊重他人方面去进一步引导学生完善自我的认知与行为。三、教学目标1.感受被尊重的心理体验,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被尊重的需求,从而推己及人学会尊重他人。2.认清生活中不尊重他人的行为,学会分析尊重他人的具体言行,以及这些言行给对方带来的影响,维护对方自尊。3.理解尊重他人表现在一言一行中。知道尊重他人既是道德要求也是法律规定,并感知尊重给社会文明带来的意义。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会尊重他人。教学难点:感知尊重他人给社会文明带来的意义。五、教学环节和设计意图活动一:照镜子——体验尊重他人的美好由“照镜子”游戏导入,教师出示三张卡片,分别写着:微笑、皱眉、吐舌头。游戏规则是:同桌两名同学组成一组,其中一个同学根据老师的卡片提示词做出相应的表情,另外一名同学则假设自己是对方的镜子,模仿他的表情。游戏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与人交往就像照镜子,想要别人尊重自己,就需要尊重对方。在此游戏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页两幅图片的内容,体验被人尊重的愉悦感受。再联系学生生活,请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自己被人尊重的感受,加深被人尊重的愉悦感受。设计意图:通过游戏,让学生通过换位思考,去领悟为什么要尊重他人的道理。活动二:看故事——识别不尊重他人的界限哪些属于不尊重他人的行为,是此活动环节探究的重点。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页“国王与医生”的故事,师生一起去寻找故事中的问题答案,得出“当医生把每个病人都当作国王来对待,这样的医生地位不仅不会降低,只会让病人更加尊敬他”的结论。由此,教师追问学生生活中是否有过像医生对待病人一样尊
本文标题: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学会尊重》说课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8494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