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 小学数学课题《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选择和有效性分析》研究个人总结
小学数学课题《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选择和有效性分析》研究个人总结作者:元美英来源:文昌小学近一年来,我参加了省级课题下的光泽县小学数学“问题解决”子课题《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选择和有效性分析》课堂教学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人撰写的论文《统计与猜测生日部分的教学设计》获县级2008年12月年会论文一等奖,2009年6月参加县级课堂教学观摩获得了二等奖,。下面我就谈谈我最深的几点体会。(一)创设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是提供学生发问的前提条件,是培养提问题能力和养成提问习惯的有效措施。培养问题意识是培养学会创新的切入点。如何创设较好的问题情境,激发探索的兴趣呢?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实物、实例入手,采用故事、游戏、儿歌、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教材内容)与生活的实际内容(直观情景)紧密联系起来,把握最近发展区,营造学生认知心理上的悬念,让学生有问题可提,激活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心态。例如:我在教一年级上册的《有几瓶牛奶》时,我就以笑笑数牛奶玩遇到了难题,需要孩子们的帮助做为导入,让孩子们根据画面的内容提出问题:“左边有5瓶牛奶,右边有9瓶牛奶,一共有多少瓶牛奶的问题?”从而导出课题,这样的导入方式新颖,孩子们不知不觉就被带入新课内容的学习中去了。又如元仙妹老师上的《9的乘法口诀》,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屏幕显示校园,接着又看到一辆汽车运来了许多花卉。师:看到这些花你想知道什么?学生经思考提出了:这些花有什么用?有几种品种?买来多少盆花?学生一旦有了疑问,就会引起好奇心,开启思维,引发探索,为下面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架起了桥梁。(二)教给质疑方法,诱导学生提问当接到新班级,要侧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如果有疑问,就会引起悬念,就会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思维之弦。因此,教学中不仅要创设情境,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引发质疑,使学生感到有问题要解决,而且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充分地调动他们不断探索真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会质疑,进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1、让学生掌握结构,明确质疑方向教师要在领会教材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地处理教材,从教材结构入手,把握知识之间联系,以此作为指导学生质疑的重点,做好示范提问,教给质疑的方法,为今后学生学法迁移,独立质疑做好铺垫。(听了江美姬老师的课后小结)例如:“乘数是两、三位数的乘法”中的笔算部分的教学,这部分内容有五个知识点:乘数是两位数积不进位的乘法;乘数是两位数积有进位的乘法;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教师在教“乘数是两数积的进位的乘法”时,就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例题的特征、运算顺序、部分积的定位、计算结果等方面进行质疑,为后面学习多位数乘法质疑做好铺垫。在学习“除数是两位数除法”时就可以对照“乘法是两、三位数乘法的质疑方法进行类推,从而懂得从例题的特征、计算顺序、商的定位、怎样试商、被除数中间不够除怎么办、被除数末尾不够除怎么办等方面提问。2、让学生把握要点,提高质疑水平学生明确质疑方向,通过正确迁移,已具备了一定质疑能力,并不意味着每个问题都能问在重点处、点子上或问得恰到好处。因此,还要让学生把握知识的要点。一是从自己不明白、不理解、认为值得怀疑的地方发现问题,提出质疑;二是已经理解的学生可以提问,考考教师和同学;三是在知识的“生长点”上,即在从旧知到新知的迁移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四是在知识的“结合点”上质疑,即在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比较上发现问题,提出质疑;五是在“认知冲突”中找疑点,即新知识同自身原有认知结构矛盾冲突的地方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六是大胆猜想、联想、多角度、多层次地发现问题,提出质疑;七是从课题、知识的意义、性质、特征、定律和公式上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这样一来就为学生提供发展潜在能力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人机会得到锻炼,从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长此以往,学生在这样民主和谐氛围的课堂里,就会为提出一个高质量的问题而自豪,学习的积极性势必倍增。(三)引导、类推、迁移,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质疑和释疑的关系。质疑是一种手段,释疑才是目的。学生有了质疑的能力后,还要让学生知道知识生成的过程,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步骤,才能逐渐独立地策划学习活动,自己学习同类知识,从而真正地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在听了文小丁国伦老师的课后总结)例如:在面积公式的推导方面,当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除要求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矩形知识,懂得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面积外,还要让学生知道运用化归的思想,动手把平行四边形割补成已学过的长方形,找到新图形(长方形)与原平行四边形各部分间的相应等长关系,从而推导出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学生一旦有了化归的思想,在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时,就会主动地提出能不能也把三角形割补成已学过的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面积来计算。另外还要让学生大胆地进行操作实验,探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又能拼出已学过的什么图形?从而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教学梯形面积计算时,学生就会利用类推、迁移、化归的方法,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已学过的图形,用一个梯形可割补成已学会的图形,从而懂得可用多种方法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一旦学生整体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同时学会数学的学习方法,形成数学学习能力,那么在此后学习类似的圆面积、圆柱体体积等等的计算时,他们就能自己主动地、有的放矢地探索,化圆为方,推导出圆面积、圆柱体表面积或体积的计算公式。小学数学教材中在类同关系的内容很多,如“10以内数的加减法”、“20以内进位加法”、“表内乘法”、“多位数的读法”、“多位数的加减法”等等,都可以这样举一反三,找出规律,高效率地学习,解决问题,而当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后,就会信心百倍地投入数学学习中去。(四)加强实践活动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经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尽量多让学生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经历体验数学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真正理解数学,掌握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①结合学具制作和演示,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时,课前让学生充分制作好一套学具:圆锥与圆柱等高等底的、等底不等高的、等高不等底的、还有既不等高也不等底的几组学具。导入新课时让学生先猜测,圆锥的体积计算可能与什么有关?(生:与圆柱体积有关)。接着让学生用每组学具量一量沙子,发现每组圆锥与圆柱体积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并把发现的事实填在老师预先发的表格里,再让学生合作交流,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自己得出圆锥体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3,从而导出圆锥体积公式V=1/3sh。②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它源于实践,又用于实践。要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积极地参与生活实践。如学习了圆柱的表面积知识后,让学生制作一个装密饯的圆柱体。如学习了长方形面积公式后,算一算本班教室的面积。学习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后,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三角形或其它的形状行不行?为什么?这样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应用,通过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思考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本文标题:小学数学课题《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选择和有效性分析》研究个人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8500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