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全册说课稿《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朱菊兰一、说内容: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的第一课时。本课的内容包括教材第1至第2页。二、说教材:有余数的除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既可以使学生拓展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范围,又为以后继续学习除法打下基础。本节课要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认识余数。为了使学生掌握好有余数除法的,教材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认识到平均分一些物体时,有时会有“剩余”产生,联系除法的含义引出有余数除法的算式,并说明“余数”的含义以及有余数除法算式的读法。随后的练习,都是让学生试着用有余数除法的算式来表示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帮助学生巩固对有余数除法含义的理解。三、说目标:介于以上的认识,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1、通过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让学生体会余数产生的原因及实际意义,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能正确读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2、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3、使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愉快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重点:通过平均分的活动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难点: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四、说教程(说教法与学法)本课的教学分这样四大块。第一块:复习引新。1.观察:○○○○○○说说这6个苹果是怎么分的。说出两道除法算式。2.说出:6÷2的意义?6÷3呢?。3.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我想通过这样的复习找到新知的生长点,通过适当的温故,使新知的教学建立在旧有知识的基础上,也自然而然的引出新课。第二块:探究新知。这一块的学习内容,准备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分四个层次组织学习活动。第一层:分一分。让同学们在小组内把10枝铅笔分别按每人2枝、3枝、4枝、5枝、6枝分给小朋友,并把结果记录在书上的表格里。先指导操作,后自主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小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得借助于操作活动。通过把10枝铅笔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使学生获得对“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为抽象“余数”的概念打下基础。同时,操作活动步骤清楚,面向全(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体学生。第二层:说一说。在小组活动的基础上,组织全班交流,通过交流,确认每次分得的结果,并把这些结果按有没有剩余进行分类。通过观察、比较,突出了“剩余”这个概念,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第三层:写一写。引导学生根据其中分得的有剩余的过程和结果写出除法算式,认识有余数的除法。(1)观察表一,说出算式并计算,引导学生说出两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2)观察表二,说出算式并计算,10÷3=3(人)……1(枝)(3)认识余数。(4)观察比较,10÷5=2(枝)10÷3=3(人)……1(枝),引导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分。写算式是把学生的具体感知进行抽象的过程,是形成“余数”概念的主要环节。教学时,我力求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由没剩余引出有剩余,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并使学生获得了探究新知的活动经验。第四层:试一试。让学生把其他几种分得有剩余的情况试着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独立在书上填一填,反馈交流后概括提炼:什么情况下平均分得的结果可以用余数的除法表示?余数表示什么?在这块的新知探究过程中,充分给予学生操作的时间,真正让学生参与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去交流,注意到由扶到放,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逐步建立余数的概念,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第三块:练习达成。想想做做1与例题的类型相仿,是模仿性练习。要求学生进行操作后,根据操作结果填写相应算式的商和余数,在完成填写后让学生说说每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突出算式中单位名称的选择,在表达中进一步明确认识。想想做做2是形成性练习,学生观察图后,独立完成填空。在交流时提出:比一比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把一些物体按指定的每几个一份进行平均分或平均分成几份,只要平均分后有剩余,都可以写成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使学生全面认识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从而更深层次的把握知识。想想做做3,先把题目的要求读一读,同座相互说说,再指名说一说。第四块:总结评价。1、请学生说说你学会了什么?揭示课题:有余数的除法。2、生活中还有哪些平均分后有余数的情况,课后到生活中去找一找,如果找到了就用有余数的除法说给爸爸、妈妈听。整节课,从分铅笔(初步感知),到观察特点分类(感知清晰),再到抽象算式(形成概念),最后应用概念,遵循了学生概念形成的一般规律,同时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了数学的价值性。时、分、秒的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主要结构本节课所讲的内容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76、77页,例1、例2、《时、分、秒》的知识教学,属于新授课,授课时数为1课时。《时、分、秒》是学生在一年级已认识整时、半时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有关钟表的知识。本节课内容主要是认识大格、小格、时间单位时和分;初步建立1分的时间观念,知道1时=60分。(二)教学目标根据大纲、教材要求,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学习有关钟面的知识,认识时间单位时和分;初步建立1分的时间观念;知道1时=60分。2.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比较、推理、动手操作和实践应用能力。3.教育学生珍惜时间,热爱生活,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认识1分、1时并建立1分的时间观念;掌握1时=60分。教学难点是:建立1分的具体时间观念。二、教法和学法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以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创设情境,设计体验游戏,让学生在参与游戏和活动的感知中愉快学习。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找一找、数一数、写一写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动眼、动耳、动脑、动口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有序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三、教学程序我们在教学中环节上都安排了情境、活动、导学、运用、评价五个环节。(一)情境。我选择了通过猜谜语的方式激发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新知创设了良好情景。(二)活动1.认识表针和数字对于时针、分针、秒针的认识和区分,我是由旧知引入新知,从整时、几时半的知识中回忆出时针、分针、秒针,适时用课件出示粗细、长短、颜色不同时针、分针、秒针,使学生加深对三颗针的认识和区别。2.认识大格和小格在教学大格、小格时,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通过放手让学生在实物上找一找的形式,找到大格和小格。学生根据小组学习的要求,在小组长的带领下,通过合作学习感知到钟面上的数字一共有12个,钟面上的大格一共了1个,钟面上的一个大格有5个小格,小格一共有60个。学生仿照小组汇报要求进行汇报。再次用课件演示:(1)两个数字间就是1个大格。接着用红色的弧线和蓝色的弧线演示,提醒孩子从12—1就是一个大格,1—2也是一个大格。用红色的弧线和蓝色的弧线向孩子直观地展示钟面上有12个大格。(2)相邻的两条较短的线之间一小段就是一小格,课件出示1小格。让课件演示1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总结得出并掌握整个钟面的12个大格中共有60个小格的结论(学生的印象会更加深刻并牢牢地记住)。3.认识1时和1分在教学大格、小格的铺垫下,让学生知道了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分,时针走1大格的时间是1时。4.认识时、分之间的关系小朋友们根据小组学习的要求,组长转动钟表按钮时,组员观察分针走一圈,走(60)个小格,是(60)分;时针刚好走(1)个大格,是1(时)。所以,1时(=)60分。学生仿照小组汇报要求进行汇报。让我们都是让孩子先观察时针、分针,使学生注意时针、分针的位置变化,知道分针走一圈,走了60分,时针正好走1大格是1时。1时=60分的单位关系。学生在彼此的交流中,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学习,从而突破了1时=60分的重点和难点,学生的知识也得到了共同的提高。以上的教学我们给学生创设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机会,在教学认识钟表的大格、小格的这一环节,主要通过多媒体演示、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形式。先让学生拿出钟面观察(钟面上有些什么?),通过找一找(找大格、小格)、数一数(钟面上有多少大格、小格)、说一说(12到1这个大格中有几个小格,钟面上一共有多少格小格等)和练习(从几到几是多少大格或小格的练习)这一系列活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三)感知体验活动(1分有多长?)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教学让学生感知体验1分钟有多长时,都是选择与学生学习和生活相关的活动,如:1分钟大约做一节眼保健操、小轿车1分钟大约行1200千米、飞机1分钟可行30000米、银行点钞机1分钟大约能点1500张人民币、数脉搏跳的次数。通过同桌合作完成击掌、数数、写数等活动,记录员汇报交流1分钟的活动情况。(四)作业设计回去问问爸爸妈妈,1小时又能做哪些事?(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努力?附:板书设计时、分、秒1时=60分hmin(设计者:古蔺县桂花乡桂花小学王秉慧,联系电话:13330742530):《认识方向》说课稿《认识方向》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内容经常出现在学生的生活经历中,是培养他们空间观念的好素材,但在过去的教材中很少出现。本课是第一教时,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8个方向的位置关系,也就是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自己的方向板,进而使学生学会在实际生活中依据判断出的一个方向,辨认其它的七个方向,但这些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还是有较大难度的。因为二年级学生的推理思维能力较弱,方向感不强,抽象的方向知识对于他们来说,很难理解掌握。为此,我预设了以下教学目标:1、创设情境,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正确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来辨认其余七个方向;2、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认识并理解方位知识;3、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课的重点时使学生认识东南等4个方向,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七个方向。难点是在具体情境中以不同物体为参照物来辨别方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基于以上理念,我构建了这样的教学模式。1、从学生经验出发,探索新知2、结合学具,整理概念3、发挥主动性,突破难点4、回归生活,应用提高下面我说说我在各环节的构想:1、从学生经验出发,探索新知小学数学应该是生活中的数学,生活化、活动化的问题情境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虽然学生以前没学过东南这4个新方向,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这些方向已有所了解,因此,我以包场一些单位为背景图,从说说各单位在十字路口的位置关系出发,让学生尝试发现东南这4个方向;在此基础上,我抓住一个方向,在演示、讨论的过程中完善学生对新方向的认识,在他们头脑中建立初步的方
本文标题:苏教版2下说课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8511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