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第一章-经络概述..
上篇经络腧穴概论第一章经络概述一、经络的基本概念1.经络的概念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各部的通道.2.经脉与络脉的区分:《灵枢·脉度》:“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络。”《灵枢·经脉》:“经脉十二者,伏行于分肉之间,深而不见,……。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经:纵丝,织物的纵线,犹主干。络:网络,纵横交错,犹分支。经脉:主干、纵行、深层,少有计数,运行气血的主要通路,经络系统的主体。络脉:分支,横行,浅表,多难以计数,纵横交错,遍布全身,为诸经渗灌气血,形成整体循环,分属于经脉一脉相承,彼此衔接→整体循环水渠主干道:经脉络:蓄水排水沟渠网络2.经脉与络脉的区分3.经络不等同于脉《灵枢》“脉者血之府也”血液汇聚之处。“何谓脉?歧伯曰: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限制营气,使其不向外流溢的管道。(1)脉的本义是血管,是运行气血的载体。(2)经络包含有血脉及血脉以外的物质功能。经络行血气,营阴阳、内属脏腑、外络肢节。其名词出现较“脉”为晚,是对脉的进一步分析。二、经络学说的形成(一)、对针刺、按摩、气功的感应临床研究:针灸等刺激可产生表现不一的感觉(酸、麻、胀、重、凉、热……)感觉有时会沿一定路径向远部传导。例:承山、合谷《灵枢》“中气穴则针游于巷”针感到达头部引起睡眠一例气功养生术:意守丹田感觉到达小周天与大周天说明人体内存在复杂而有规律的联系通络。依据感应及感应的传导可描述经络的循行。(二)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1.临床:内脏病在体表相应部位可现病理现象(压痛、结节、皮疹、皮色变化……)例胃痛:足三里至丰隆穴下2寸,汗毛竖起(头针研究)肝炎:肝俞穴处有压痛心绞痛:沿左上肢内侧放射至小指2.文献《十一脉》、《灵》、《甲》、《大成》均在每一条经脉循行路线之后记述有关病症,是经络内外联系的典型反应之一。说明内病反应于体表,途径即经络(三)对腧穴位功效的总结偶触碰→痛解→体表某部的特殊作用→治疗性体表“点”(穴)→主治相同的点规律性排列→由点联线(分类连接、相互联系)→经络如:上肢外侧前缘的腧穴均能治疗头面之疾《灵枢·背俞》“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四)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汉书·王莽传》:令巧屠“量度五脏,以竹筵导其脉”《灵枢·经水》: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坚脆、腑大小,谷多少、脉长短、血清浊、气多少,十二经多血少气,少血多气,皆多血气,皆少血气,皆有大数。研究文献,注意三点:1.古代通过对正常人外部的测量循按探知经络气血的活动是主要手段。2.死后解剖观察是辅助手段。3.古解剖是宏观的,是大体解剖。他通过直视能对血脉,骨骼、筋肉、内脏等均有一定程度了解。如《灵枢·经水》“经脉者,受血而营之”提示经脉与血管相似。《难经·二十八难》“带脉出十四椎,束腰如带而前垂”,所指很象腰部的脊神经。“督脉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所指与脊髓相似。古人根据针灸、按摩、气功的感应;病理现象推理;穴效归纳;解剖知识启发等,观察到人体气血运行现象。这现象可以是显而易见的血流现象,更有不易分析较复杂多样的气行现象。而气血运行现象是经络概念起源的客观依据三、经络与脏腑、针灸临床的关系(一)、与脏腑的关系1、一脉相通:“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脏”。2、标本关系:“脏腑属络关系”(二)、与针灸临床的关系1、辩证归经2、循经取穴3、针刺补泻四、学习《经络学》的重要性1.《经络学》在中医学中具有重要地位《灵·经脉》:“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喻昌《医门法律》:“医者不明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治法:正面阐述辨证论治的法则规律:明确指出一般医生在辨证治疗上,易犯的错误,提示禁例。《经络学》是针灸医学的专业基础课,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学与气血津液学说,脏象学说等在共同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自成体系,各具特点,同时彼此相互补充印证,成为中医学阐述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基本学说。2.对临床各科具有指导意义(1)内科a.说明疾病传变和发展《温病学》: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手少阴起心中属心系,主干脉从心系上行至肺。b.《伤寒论》六经辨证之证候分类基本上是十二经病候的精减与补充。精减:属内科杂病方面的病证补充:外感病常见的全身症状并分类c.方药学(略)指导药物归经。即以经络理论对药物性能进行分析归类,传之系统化(归论源于《内》,奠定于《伤》,成熟于《珍珠囊》)例:《证治准绳》十二经向导药归经药:选对某一脏腑,经络有特殊亲和作用的药物(2)妇科冲、任、督、带与妇人生理病理具特殊关系,调理冲任法为妇科所专有(3)外科a.疮疡发生,传变与经络有关邪毒→经络阻隔、气血凝滞→痈疽→深入脏腑(疔疮走黄);内脏病→经络→体表:肝郁→乳癖;脾虚痰凝→肉瘤;肺热上乘→鼻疔;肾经不足→漏蹄风(足底慢性溃疡阴证疮疡)b.疮疡辨别经络带状疱疹:肝胆湿热;伏兔疽:阳明邪毒C.十二经气血多少与疮疡的关系手少阳、少阴、太阴经,足少阳、少阴、太阴经等六经多气少血,疮疡最难收口;手厥阴、太阳,足太阳、厥阴多血少气,疮疡宜托里;手阳明、足阳明气血皆多,初宜内消,终则收功易得.-----摘自《外科启玄·明疮疡生十二经络当分气血多少论》(4)眼科五轮辨证以经络学说为基础。《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晴……”说明眼与整体保持着有机联系。发挥和维持视觉功能,在于经络的连接贯通。经脉中循行于目达10条之多(足太阳、厥阴、少阳;手少阴、太阳;少阳;督、任、阴阳跷)。(5)针灸科针灸医学的理论核心,对各科病证的诊、治(辨经络、选穴位、用刺法)无不以经络学说为基础。第一节经络系统概况概述1、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系统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组成。经络系统经脉络脉十二正经手三阴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手三阳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三阳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三阴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连属部分:十二经筋、十二经别、十二皮部奇经八脉:任、督、冲、带、阴、阳跷脉、阴、阳维脉十五络脉孙络浮络2.经络系统中各部在整体循环中的作用整体观:人与天地相应自然界中江河有纵行的干线,旁出的支线人体气血依赖脏腑,通过经络运行至全身十二经脉:犹江河之干线,是气血运行的主干道十二经别:犹干线旁出之支线奇经八脉:犹湖泊对十二经气血起溢蓄和渗灌的调节作用十五络及孙络浮络:犹沟渠,将气血渗灌营养经筋、皮部经筋、皮部:是受益的园田以上要点汇集,共同完成整体循环一、十二经脉十二经脉系指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即手三阴经(肺、心包、心),手三阳经(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阳经(胃、胆、膀胱),足三阴经(脾、肝、肾)的总称。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一)十二经脉的名称和含义名称:由手足、阴阳、脏腑三部分组成。1.冠以手足:表示经脉在上、下肢分布的不同,分十二经为手六经和足六经。2.附以阴阳:表示经脉的阴阳属性及阴阳气的多寡。(1)凡属六脏及循行四肢内侧的经脉为阴经凡属六腑及循行四肢外侧的经脉为阳经(2)一阴一阳衍化为三阴三阳,以区分阴阳气的盛衰太阴——阴气大盛阴少阴——阴气初生厥阴——阴气消尽阳明——阳气盛极阳太阳——阳气大盛少阳——阳气初生(3)三阴三阳表里相合对应太阴——阳明阴少阴——太阳阳(里)厥阴——少阳(表)(4)三阴三阳的名称广泛应用于经别、络脉、经筋的命名。手太阴经别手太阴经脉—手太阴络脉手太阴经筋足阳明经别足阳明经脉—足阳明络脉足阳明经筋3.隶附一个脏腑:表示经脉的脏腑属性。如:大肠经表示属大肠,肝经表示属肝。(二)十二经脉的分布分布特点:“内属于府脏,外络于支节”。1.外行部分(“外络于支节”):是指十二经脉在四肢及头和躯干等体表部位的分支和穴位,其“有穴通络”是经脉的主要外行路线。有穴通路:是一些具有特殊性能的体表部位,能渗灌气血、反应病痛,接受针灸等治疗刺激,防治疾病。(经穴图、经穴模型均表示“有穴通络”)(1)四肢部分布规律(体位:立正姿势,大指向前,小指在后)①共同规律:太阴、阳明在前,厥阴、少阳在中,少阴、太阳在后。(具有表里经脉,阴阳相对,内外并行的特点)②特殊分布:内踝上8寸以下:足厥阴循行于足太阴之前(厥阴在前,太阴居中,少阴在后)(2)头和躯干部:手太阴—上胸外侧(第三侧线上端)手厥阴—乳房手少阴—腋下足三阴足太阴—胸腹第三侧线足厥阴—阴部,胁部足少阴—胸腹第一侧线手三阴头部躯干部手阳明—肩前,颈,下齿,鼻旁手三阳手少阳—肩上,颈,耳后,眉梢手太阳—肩胛,颈,耳前足阳明—目下,面周,颈前,胸腹第二侧线(身前)足三阳足少阳—外眦,头颞,项侧,胁腰部(身侧)足太阳—内眦,头项第一侧线,项后,背腰第一、二侧线,骶(身后)(3)头、躯干部侧线的距离及与经脉的对应关系基线:头正中线、前正中线、后正中线部位基线第一侧线第二侧线第三侧线头部背腰腹部胸部前后正中线1.5寸(膀胱经)1.5寸(膀胱经)0.5寸(肾经)2寸(肾经)3寸(膀胱经)2寸(胃经)4寸(胃经)4寸(脾经)6寸(脾经、肺经)十二经脉在头和躯干部的分布规律是:共同规律:手三阴联系胸;足三阴联系腹及胸;手足三阳联系头,故称“头为诸阳之会”。阳经在头和躯干部的分布:阳明行于身前,少阳行于身侧,太阳行于身后。特殊分布:足厥阴上出于额,交会于巅。手少阴系目系。2.内行分布(“内属于府脏”)内行部分是指十二经脉内联脏腑器官的部分,即无穴分布部分,具体联系如下:阴经属于脏手三阴经足三阴经太阴—肺厥阴—心包少阳—心太阴—脾厥阴—肝少阴—肾“阴脉营其脏”阳经属于腑手三阳经足三阳经阳明—大肠少阳—三焦太阳—小肠阳明—胃少阳—胆太阳—膀胱“阳脉营其府”除以上十二经对脏腑的相属关系分布外,还有阳经络脏,阴经络腑及官窍联系的无穴分布部分(如肝经上巅顶等)。(三)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互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体内有属络关系,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如:手太阴经(里)手阳明经(表)络属属肺(阴)大肠(阳)一组阴经(里)手太阴肺足少阴肾足厥阴肝手少阴心足太阴脾手厥阴心包五行金水木火土相火阳经(表)手阳明大肠足太阳膀胱足少阳胆手太阳小肠足阳明胃手少阳三焦经脉脏腑表里(配五行)关系(四)十二经脉的走向和流注1.走向规律: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胸(注:将两手上举,阴呈上升态,阳经呈下降态,其经脉走向的升降关系符合“阴升阳降”的规律。)③头胸①(腹)足三阴足④手三阴足三阳手三阳②手2.流注:(1)起于肺经,止于肝经,周而复始,如环无端。(2)阴阳表里经脉相传。(3)手足同名阳经相传。(4)阴阳经脉均按阴阳气衰减相传。(5)与督任相通构成十四经循环流注。•十二(四)经流注图①手太阴·肺②手阳明·大肠④足太阴·脾⑤手少阴·心⑧足少阴·肾⑨手厥阴·心包⑿足厥阴·肝任(14)督(13)③足阳明·胃⑥手太阳·小肠⑦足太阳·膀胱⑩手少阳·三焦⑾足少阳·胆(五)十二经脉的衔接1.十二经脉衔接规律(1)阴经与阳经(表里经)在手足部衔接,即“阴阳(表里)交四末”。(2)阳经与阳经(同名阳经)在头面部衔接,即“两阳(同名)交头面”。(3)阴经与阴经(手足三阴经)在胸部衔接,即“两阴交于胸”。2.十二经脉衔接部位肺内鼻旁心中内眦胸中外眦①手太阴肺经②手阳明大肠经③足阳明胃经④足太阴脾经⑤手少阴心经⑥手太阳小肠经⑦足太阳膀胱经⑧足少阴肾经⑨手厥阴心包经⑩手少阳三焦经⑾足少阳胆经⑿足厥阴肝经食指(桡侧端)大趾(内侧端)小指(端)小趾(端)无名指(尺侧端)大趾(外侧端)(六)十二经脉的特点1.隶属十二脏腑、具阴阳表里属络关系。2.循行分布衔接具规律性。3.是运行气血,联贯内外的主要径路。4.各经有腧穴分布在体表。5.经气逆乱时,各具特定的症候群。二.奇经八脉(一)概念:奇经八脉是指十二经脉之外别道奇行的督、任、冲、带、阴维
本文标题:第一章-经络概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858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