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 (领导发言)中心组发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高质量人才
中心组发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高质量人才同志们:发展新质生产力,归根到底要靠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归根到底要靠教育。市委“新春第一会”着眼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大军,就建强“三支队伍”作出了部署,并聚焦“培养人”,提出了“加快建设高质量自主培养体系”的要求。我们要深刻把握教育之于人才强市、之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快建设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以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赋能共同富裕示范区和现代化先行市建设。下面,围绕中心组研讨交流主题,我谈几点体会。一、推进基础教育提质,夯实创新人才培养基础创新型人才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从基础教育抓起。**基础教育总体水平处于全国前列,目前通过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验收的数量均居全国第一。但仍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象,区域之间教育水平差距明显,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素养的人才培养理念还未真正确立,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好奇探索精神往往湮灭于过多过重的作业考试负担之中。为此,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基础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另一方面要切实转变教育理念和育人模式,不断夯实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点。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一方面,近年来**人口呈自然增长负增长、机械增长高位回落趋势,出生人口下降明显;另一方面,**基础教育向城镇集聚态势明显,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在城镇学校就读学生超过90%,“城市教育为主”的时代已经到来。面对新形势,要加快调整优化基础教育资源配置,适应人口流动状况加强城市学校建设,下决心调整优化农村小规模学校,切实解决城市教育资源不足、农村教育资源过剩问题,让更多的农村孩子同步接受优质教育。优化教育类型结构。在共同富裕背景下,家长并不苛求于子女过早就业,而是期望子女有更多机会升入高一级学校,有更多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延长受教育年限。因此,要进一步拓宽升学通道,调整僵化机械的“普职比”管理机制,提高普通高中招生比例,让更多孩子能够通过高考进入高等学校,并以此提升适龄青少年的受教育年限,减少“高中以下”劳动者的增量。职业教育重在中高职贯通,真正实现体系化的人才培养,而不能使职业教育成为个人成长的“天花板”。优化教育教学内容。以ChatGPT、Sora等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加速成为通用技术,必将重新定义我们的生产生活,也必将重塑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学校不再是知识传承的唯一场所,知识也未必需要面对面、口口相传。教育应该更关注那些不能被人工智能取代的能力,如感知能力、创造能力、想象能力、合作能力等等。因此,要加强科学教育、劳动教育,重视实验实习和实践实训,重构基础教育教学范式,着力保护和激发中小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优化考试评价方式。考试评价是指挥棒,有什么样的评价导向,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实践。当前,过于强调机械记忆的应试教育难以检验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也造成了学生负担过重、压力过大、创造力丧失。我们要改革考试评价办法,以中考、高考市级统一命题为契机,加快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并以此引导学校更加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减少重复学习、无效学习。要积极倡导科学的教育观、成才观,改变“成才优于成人”的家庭教育观、“成绩重于成长”的学校教育观、“成就决定成败”的社会教育观,为创新人才培养和成长创造良好环境。二、扩大高等教育容量,提升创新人才培养层次创新人才从哪里来?主要是从高等学校培养出来,从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中产生出来。高等教育作为教育强国的“龙头”,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已有高等学校109所,在校生140.44万人,其中研究生15.12万人。近年来,**高校每年有30余万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就业,其中留在**就业的占85%以上、非*籍占18%以上;尤其是硕博士毕业生留*人数不断增加,2023年全市高校有2.15万名硕士研究生和1882名博士研究生留*就业,成为创新人才队伍的重要生力军。着眼于打造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的要求,**高等教育迫切需要做好提质和扩容两篇文章。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容量。在出生人口大幅度下降的背景下,高等教育是否还要扩大容量?答案是肯定的。一方面,目前**高校在校生规模已经超过了设计容量,全市高校生均占地面积未达标率为46.7%,生均宿舍面积未达标率为45.8%;高职院校生均校舍面积达标率仅27%,高职院校生均宿舍面积达标率仅22%。另一方面,群众入读高等学校的意愿日益强烈,以往“中考分流”后仅一半左右的学生参加高考,如今即使入读中职的学生也要求以各种途径参加高考、入读高校,因此,近些年来,高考报名人数与出生人口数日趋接近。据此预测,在基本稳定高考录取率基础上,到2027年**将增加20万名大学生,在校生规模将达到160万人;到2035年增加50万大学生,在校生超过190万人。高等教育亟需扩容。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层次。**高考录取率虽然均保持在90%以上,但本科招生计划只占51%左右,研究生培养规模居全国第十位之后。因此,我们迫切需要提升高等教育层次,扩大本科及以上人才培养规模,加大力度增设研究生学位点,创造更高层次的人力资源、人才红利。加快提升职业教育层次,增设一批职教本科专业。同时,鉴于市内**大学“一校独大”的现状,要深入实施“高水平大学196工程”,集中力量、集聚资源加快打造一批高水平地方高校和一流学科、优势特色专业,以及重点实验室等各类高水平科创平台,为创新人才培养创造更加适配的条件。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需要突破传统、创新机制。高校要着眼于创新人才成长需要,打破学科壁垒,重组课程体系,深化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推进学科交叉和知识融合,增强学生的跨学科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培养复合型人才。加强产教融合,促进科研创新的实践协同,提高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适配度。把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规划、一体化实施,坚持落实教学中心地位,完善专业标准,保障教学强度,严格学业管理,真正让每一位学生在大学期间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所能。三、延展教育服务范围,健全创新人才终身发展培养机制创新人才的培养,要靠学校教育,但又不能仅仅限于学校教育,广阔的生产生活一线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课堂,漫长的职业生涯也是创新人才成长成熟的空间。许多创新人才是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历练成长起来的。因此,要促进学校教育与学校后教育的衔接,深化产教融合,健全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让广大劳动者在走出校门之后也能通过接受教育和培训,成为创新型人才。健全学校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是创新型技能人才的摇篮。职业教育也要从小抓起。我们要促进普职融通,在普通中小学融入职业教育,从小培养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体验和生活技能;同时,职业教育要加快形成体现类型特点的体系。尤其要加快构建中职、高职、本科乃至专业硕士纵向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适度压缩中职规模,着力扩大高等职业教育空间,不断延长技能型人才培养链条。发展面向全职业周期的职业教育。大国工匠往往萌芽在学校教育之中,成长成熟于生产实践的过程。仅靠有限的几年职业学校教育,很难直接培养出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这就要求我们面向整个职业生涯延伸学校后教育,让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伴随职业终身,才能培养、历练和造就一批又一批的“工匠”“巧匠”。助力赋能企业家成长。一方面,**高校要不断深化创业教育,培养造就一批科学家型企业家。这些年,全市大学毕业生创业率保持在3—5%左右,成为新一代企业家的重要后备军;许多高校教师带着科研成果创业,成为“教授企业家”。另一方面,**高校要积极服务企业家的成长,为企业家和“企二代”量身定制MBA、EMBA等培训课程,帮助他们不断提升新金融、新技术、新产业、新市场、新经营等素养和能力。智能时代呼唤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呼唤教育创新。创新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每个人的潜能;世界也需要不同的创新、不同的人才。教育的价值与追求,就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让人人都能感受到成功成才的快乐,人人都能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本文标题:(领导发言)中心组发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高质量人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8630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