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观后感集聚通用4篇
1/16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观后感集聚通用4篇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观后感【第一篇】这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界: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正经历深度调整,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成为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大国外交》10观后感《大国外交》10篇观后感。谋求和平、实现发展的任务更加复杂艰巨,需要更多国家协力推动、携手前行。――《大国外交:大道之行》1840年,鸦片战争撬开闭关锁国的清政府大门,从此中国开始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不仅让我们意识到固步自封的危害、强国建设的重要、强大军队的关键,也让我们更加珍视和平、合作、共享、共赢的发展环境,这就需要开展“大国外交”。1949年,建国后第二天,中苏建交,开启了新中国的对外建交新篇章。1953年底,周恩来总理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长期以来,中国不仅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为世界做了表率,不断提升在国际政治、外交中的作用。1971年,以“乒乓外交”为引,中美关系进一步解冻、升温,同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001年,中国加入WTO,经济发展迈入国际快车道,助推中国进一步改革和发展……大国外交需要大国责任。随着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2/16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也凸显得淋漓尽致,中国担当、中国胸怀、中国力量更是为国际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巨大的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完成28次出访,飞行里程约57万公里,累计时长193天,足迹遍及五大洲、56个国家以及主要国际和区域组织,让中国声音、中国智慧、中国能量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总书记指出:“各国应该共同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5年来,中国推动新时期中美关系持续健康稳定向前发展,与东盟国家关系站上更高起点,确立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新定位……同时,不断加强经济组织合作引领,与金砖国家携手打造新的“金色十年”,开启“一带一路”建设、设立亚投行,推动G20向长效治理机制转型,于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扮演更重要角色……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国运筹帷幄,与各国求同存异、携手共进,给自己创造了机遇,也让全世界得到实惠。但大国外交并非一路坦途。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势必会与众多资本主义国家开展激烈竞争,甚至形成掎角之势。不少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始终不看好中国,从最初的“中国崩溃论”,到新时期的“中国威胁论”,各种错误论断、偏激理论甚嚣尘上。但中国的“大胸怀”,让发展国力、合作共赢、包容和谐、拼搏奋进成了主色调,也进而得到了不少国家的理解、欣赏、信服。近年来、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经验的国际影响力逐步吸引了外界的眼光,让国际社会在好奇、惊讶之余,更好3/16地了解、研究中国,携手创新全球治理理念。与此同时,大国外交需要大国担当。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话语权的提升,中国也逐渐在国际社会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区域维和、世界反恐、国际援助、和平谈话……中国用实实在在极大力度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让世界更清晰地认识到,中国是负责任、宽胸怀、有格局的大国,中国需要和平的发展环境,也更愿意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同营造和平有序的氛围,让世界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便车、共享改革的红利。当然,大国担当不仅在国际上有很高的威望,也为我国公民提供了更多的保障,也门撤侨、亚丁湾护航、国际巡逻等,始终将国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让人民时时刻刻感受到祖国就在身边。5年的努力,我国外交硕果累累,但我们也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正确的认识,始终明确我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依旧是我国的主要矛盾。我们务必携手共进、坚定信念、顽强拼搏,把握好大国外交带来的机遇,勇于接受挑战,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共同缔造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观后感【第二篇】“一带一路”进行了五年,实际上已经步入一个新的阶段,必须进行高质量的转型和发展,我们需要更加系统、全面地提4/16升研究,进一步把成果实化。“一带一路”建设,简单地从技术和实务方面进行总结,有四个观点进行汇报:第一个就是“一带一路”体现了兼顾国际、国外两个大局的国家治理理念。可以看到,对外层面上中国已经进入到一个令人瞩目的全球舞台的中心地位。对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上也有很多期待,希望中国在经济、技术各个层面提供帮助。“一带一路”建设很好地体现了统筹国内国际,更好运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第二个“一带一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和大国外交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带一路”建设把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方面不管是理念还是实践中的内容进行一系列的创新,给予完美展示,在周边外交、发展中国家外交、多边外交这几个层面都得到了诠释。第三个观点是“一带一路”是中国推动全球化,并参与和改革全球治理体系的一个理念。特别是2016年以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中国作为第二大经济体,作为发展中国家的领头羊,能够提出怎样一种发展模式、一种什么样的全球治理观,推动全球化进一步向前迈进,任务很重。第四个观点是“一带一路”是中国提出的世界共商共享共建的国际合作倡议,这个倡议首先是对中国自身来说具有首创优势。现在首先的问题就是如何把首创优势、先发优势作为引领优势,其次是跟发展中国家如何进一步巩固团体的问题。5/16发展中国家是世界上主要的群体,把中国的“五大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如何共享给各国,让周边的发展中国家和相关的发展中国家借鉴,也是非常重要的任务。总的来看,“一带一路”体现了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推进新时代大国外交中的历史担当。(本文系作者在学习***总书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研讨会暨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成立大会上的发言,有删减。)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观后感【第三篇】本文主要从三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是以麦金德的“大陆心脏”理论为例回顾一下传统的地缘政治理论以及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一书中对欧亚大陆地缘战略地位的描述;第二部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特点以及“一带一路”倡议基于的地缘考量;第三部分就是回答地缘因素、地缘政治的理论在当代还有多少解释力这个问题。1麦金德“大陆心脏”理论以及布热津斯基在书中关于欧亚大陆地缘战略地位的描述首先先来解释一下,选择麦金德“大陆岛”理论的原因,因为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书中的观点,也吸取麦金德“大陆心脏”理论,这样更有连续性。(一)麦金德的“大陆心脏”理论如果说早期的技术发展使得海上运输表现出比陆上运输6/16更大的便捷的话,那么20世纪早期科技的发展使得陆上权力占据了主导地位。铁路,接下来的内燃机,以及现代化高速公路及公路网的建设,使得整个欧洲拥有了进行大规模物资输送的能力。到那个时候,欧亚大陆的内部地区为大陆所包围。麦金德注意到欧亚大陆的河流没有一个是注入世界主要海洋的,北冰洋冰冻了欧亚大陆北部绝大多数海域,以及其海岸线的港口。进而,随着铁路技术的发展,20世纪的中东地区,德国可以十分便利地通过陆路进入,正如19世纪时期英国通过海路进入一样。英国,作为一个小岛国,麦金德称之为已经贬值的遗产的受赠者,严重缺乏自然资源。而主要的欧洲大陆强国都控制着有利的自然和人口资源。麦金德注意到,陆权与海权的竞争构成了历史的永恒主题。海权演进的第一个循环圈随着马其顿帝国对地中海的控制而结束,在接下来的循环中,麦金德注意到陆上强国罗马战胜了海上强国迦太基,随后地中海成为罗马帝国的内海。在古代的这两个循环过程中---马其顿对希腊、罗马对迦太基---陆上强国成功地挑战了海上强国。从技术角度看,曾经有利于海权的技术,到20世纪之后,开始向陆权倾斜。当我们快速地回顾历史的流转时,是否某种感觉到某种恒久的地理关系已然变得清晰?难道不是真的存在着一个处于枢纽地位的欧亚大陆中心地带,无法乘船只抵达,但一直以来却总向马上民族开放的地区?而今天,它已经向铁路和公路网络开放了。这个地域,大体上切合沙皇俄国的领土,占据着“中7/16心的战略地位”,并拥有“无法计算”的充分的资源,(麦金德将这一中枢地域称作大陆心脏),他认为,这一地区被由欧亚大陆边缘的主要大国所构成“内新月”所环绕,这些大国包括:德国、土耳其、印度和中国。而这些地区反过来又为由英国,南部非洲及日本等“外新月”地区所环绕。麦金德提出了其著名的格言:“谁控制了东欧,谁就控制了大陆心脏;谁控制了大陆心脏,谁就控制了整个大陆岛,谁控制了大陆岛,谁就将控制世界。”(二)布热津斯基在书中关于欧亚大陆地缘战略地位的描述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一书中为美国在二十一世纪保持其举足轻重的地位提出了大胆而又可能引起争议的地缘战略设想。布热津斯基中心思想就是美国应在欧亚这块世界上人口最多、自然资源最丰富、经济活动最活跃的大地上行使力量。欧亚大陆西起葡萄牙,东至白令海峡,北起拉普兰南至马来西亚,是一个大棋盘。在未来的岁月中美国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将在这个棋盘获得认可和受到挑战。他认为,美国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处理欧、亚和中东的冲突和关系,防止出现任何超级大国对手来威胁美国利益或福祉。本书核心论述的是:欧亚大陆是未来世界舞台的中心。美国,作为世界唯一的全球性大国,要确保其首要地位和利益,必须要在欧亚大陆建立一种多元性民主化政治与安全体系,并积极的适当的参与其中。在欧亚大陆的西端,围绕德法建立一8/16个不断扩大的欧盟与北约,并吸引俄参与其中;在欧亚大陆的远东地区,政治上围绕中国,而国际事务上围绕日本建立一种复杂的三角平衡关系,其关键是与中国的关系,日本是作为制衡的力量却不是主要的。欧亚大陆的连接地带,五个新生中亚国家是欧亚大陆的“巴尔干”,恰当的处理这里的关系,是维持欧亚稳定的重要一步。2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特点以及“一带一路”倡议基于的地缘考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的外交事业也展现出了新面貌,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格局,正是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特点以及中国领导人关于我国外交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断的指引下,中国才铺开了“一带一路”倡议这张宏伟蓝图。(一)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总特点笔者认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总特点在《十九大报告》中完美的展现了出来.《十九大报告》是中国历史性的战略性文件。报告不仅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思想,而且对指导和发展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也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十九大报告》综合和提炼了外交思想是80年代初以来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达到了历史性的新高度。一是强调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宣示了中国崛起采取什么样的道路与战略,有别于传统大国暴力崛起的国际政治模式。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的过程也是坚持和平9/16发展的过程。和平发展,中国才有了今天在世界上的地位。二是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念。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全球治理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并且以共商共建共享的方式参与,这是新的理念和实践。“共商共建共享”是“一带一路”的基本原则,而“一带一路”是中国全球治理观的实践。我们传统文化中的“共”字是有重要意义的。独立个人的“自在”离不开整个群体的“共在”。自我存在总是与共同存在相伴相生、共同发展,正如水滴与大海是并在的。尊重个体的“自在”和个体权利,也尊重自我与他者的“共在”和共同权利,“共”字充分体现了“co”这个英文前缀,所有以“co”起始的单词都是共同的事情,比如“合作”。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时代是“co”时代。现在的共享单车与消费习惯都有这种含义。“一带一路”不同于马歇尔计划,首先是要“共商、共建、共享”,而不是某一方的行为。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需要,在共商的基础上才能共建,只有在共享的大背景下才能共同发展,这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的初衷与核心。国内治理我们也开始用了“共商、共建、共治”,两者的思路是一致的。三是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同任何一个大国的关系都保持总体稳定,不大起大落,同所有大国的关系都均衡发展,既不同任何一个大国对抗,也不同任何一个大国结盟。在重视现
本文标题: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观后感集聚通用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8749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