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课堂转型读后感集聚5篇
1/15课堂转型读后感集聚5篇课堂转型读后感1翻转课堂已经“流行”很多年了,笔者对它的了解仅仅停留在使用微课和平板的层面,考虑到这种课堂(每位学生都有一个平板)很难在笔者的学校推行,也就没有去深入研究。钟启泉教授在《课堂转型》一书的第1章中专门介绍了翻转课堂。2000年代末以来,美国的“翻转课堂”以草根的方式广泛传播,2011年开始传入我国。“翻转课堂”被解释为这样一种教学形态——把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教学方式改为在上课之前布置家庭作业,而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个别辅导与问题讨论来巩固知识,培育应用能力。传统的课堂流程是“预习——上课——复习”的连锁,而翻转课堂的流程却是“预习+讲解(观看教学视频)+课中复习与运用”,实现了教学流程的翻转。在这样的教学流程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它摆脱了让学生处于“表层学习”的状态,让学生进入积极的知识建构、高阶思维的“深层学习”的境界。翻转课堂如何“翻转”?根据翻转课堂的流程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步骤开展翻转课堂。一、前置预学,诊断评价课前教师要认真备课,明确课程目标,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进行学习,并且发布相关的预习任务。学生则完成课前任务并将结果反馈到智能课堂平台上,平台能够智能化地分2/15析预习情况。2020年因为新冠疫情的影响,我们开展了两个多月的线上教学,仅仅是线上20分授课是很难完成教学任务的,我们通过微课的制作和编写预习任务单,把微课和预习任务单通过钉钉平台提前发给学生预习,学生通过家校本提交预习任务单,反馈预习效果。这个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时对学生的要求也对比传统课堂有了更高的要求,学生需要课前观看微课,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单。对于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来说,“前置预学”可能会促使他们不断进步,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灵活度,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消化、吸收知识。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这种无教师监管的课前预习环节反而助长了懒惰的心理,可能存在弄虚作假的情况,直接影响课堂效率,从而造成这部分学生与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二、以学定教,内化知识课中教师根据预学情况明确问题,为学生推送相关资源和工具,引导学生利用智能课堂环境开展互动探究与针对性学习,促进知识内化。这个环节是在课堂上进行的,教师通过学生课前完成的学习任务单,了解了学生的疑难点,讲课就有了针对性,除了起到“精准扶贫”的作用,还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很有收获感。这个环节开展的好不好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虽然教师课堂讲授时间减少了,但“翻转课堂”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3/15教学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教师根据学生课前预习效果来组织课堂教学,使得课堂具有很强的灵活性,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较强的课堂掌控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增加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互作用,课堂上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展开讲解、讨论,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三、反思分享,巩固提升课后师生利用智能课堂中的相关工具开展反思分享,有针对性地进行巩固提升。同时,智慧空间能够动态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其下一步的学习提供相关建议。教师可以从资料准备、讲课情况和学生完成任务等方面进行总结反思,学生可以从能否将理论知识进行实践应用,能否完成相应的课外作业等进行总结反思,如果遇到不明的知识可以通过再次观看微课进行复习,从而达到巩固提升的作用。翻转课堂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但是要发挥它的积极作用,我们不能只是重视形式上的翻转,更重要的是理念上的翻转。教师要摆正自己的定位,教师是课堂学习的引导者,而不是主体。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要从思想上摆脱对教师的依赖,从而培养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课前预习的积极性,这是翻转课堂开展成功的前提。开展好翻转课堂,我们应从影响教学的根源入手,从根本上发挥信息资源的优势,从而推动教学形式的整体变革。4/15课堂转型读后感2转眼间我校的课堂转型工作已经进行两年多了,在这两年多来我深深体会到了它的实效性,现对本学年的课堂转型工作进行总结:新课程提倡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虽然一节课可能探究的问题不多,表面上看很多东西没讲,但是学生能够深入的来思考问题,有些问题不用你讲学生可能已经自己思考出来了。当然,教师的作用也是不可忽略的,我们要在方式方法上对学生进行指导,指导他们如何预习教材、如何探究问题、如何查阅资料、如何借助网络学习、如何小组合作、如何带着导学案,带着困惑走向课本,走向课堂,走向老师,走向成长。在这种创新模式下,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我们的语文学科有深刻的认识和体悟,从而形成自己的学习思路,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能够用自己的所知所学去解决问题,探索问题,而课堂,也势必高效。每一个学生都是有血有肉、有灵感的`人,不是地里的庄稼。课堂不仅仅是老师讲授知识的过程,更是让学生有所知、有所感、有所悟的过程。高效课堂要求教师由过去的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激发者。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时候并没有这样做,还是习惯于给学生全方位的讲授和灌输,惟恐自己不讲学生就不会。一股脑儿的把自己知道的知识、方法一步到位交给学生,可是结果往往是一个问题讲了好5/15几遍学生都不会,不但知识学不会,三年初中下来,根本更谈不上形成学科素养了。下阶段努力方向:1、备课前多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结构,重点与难点,考虑教法,课前认真做好准备,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2、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学生为主体实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不断提高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物理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前精心备课,课后认真写反思,记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学生为主体,提倡自主性学习,学生在观察、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猜测、分析和分享的“课堂转型读后感集聚5篇”,获得知识。这样的探索实验让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成了他们的需求,做到学中有发现,学中有乐趣,学中有收获。3、彻底改变了过去单一用分数来评价学生的方法,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如学习热情,学习过程,学习态度等,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物理学习的结6/15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课堂转型读后感3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课堂教学面临着转型的问题,从哪些方面转?转到什么程度才符合素质化教育的要求?我以为首先是教育观念的转型,其次才是学习方式的转型。可以预见,未来的课堂教学,无论是在教育观念上,还是在教学结构上,都将是朝着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这一核心内容发生转型,也就是“以学定教”。而现在我们还是无法实现“把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放在中心位置来考虑教学”,我觉得,当前我们的课堂教学还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问题和症结。首先,学习是要依靠每个学生自觉的意识和自信的行为的。很自信不自觉,不可能学得好,有自觉无自信,也难以学好。而现在的课堂,总体上来讲,学生的学习很多还是被动进行的。很多课堂教学主要是学生“接受”书本知识的过程。说得具体一点,就是教师把书本内容讲清楚,或一问一答问清楚,学生用心记住,能按时完成作业和应付考试,就算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样做其实把一种“隐形的”、宝贵的东西--好奇心、思想方法、探索精神,特别是创新意识的培养统统丢掉了。课堂上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都真正动起来,真正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是一个问题的症结,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从这里去改。其次,现在我们还处在班级授课制的阶段。班级授课制下的集体学习7/15有其独特的优势,但是它也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教师如何顾及不同学生的个体需要?在这个问题的解决上,我们还缺乏清晰的思路。现在一个班级少的有30多个学生,多的有50多个学生,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起点、学习能力以及在学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弱点,等等,都是不一样的,教师如何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其实,对不同学生应该实施有差异的针对性教学,这个观点教师是认同的,教师也有实施针对性教学的意愿,但是如何实施?对此,我们缺乏具体的导向和行动方式。但是,课堂教学,无论是从观念上,还是从结构上,都将发生重大的转型,这是不可避免的。听了教研活动时的两节研讨课,能感受到课堂的转变确实不同于我们平时的教学了,首先,我觉得课堂的结构顺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课堂教学开始于学生的独立学习和预学准备,开始于老师了解学生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课堂教学将不再是开始于老师的备课和讲课,结束于考试评价的过程。以前课堂教学的一般顺序都是组织教学→复习→新课→巩固→小结→作业→拓展。应该说,这个顺序是有其自身的道理的。但是现在课堂转型最为核心的一句话就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来组织教学”。这不仅是我们将来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所在,也是国际上课堂教学发展的潮流所向。我们要加强对学生的研究,把教学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从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我觉得课堂转型也不能流于形式。有时候课堂上的讨论,学生个个嘴巴都在动,看似场面非常热闹,好像在合作讨论,8/15但仔细观察,有时甚至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反而减弱,特别是那些能力稍差的学生,在遇到独立完成解决问题的时候,就不知道如何去理解题意,不知道怎样去思维,因为独立学习和合作交流的时候,大多数是那些思维敏捷,反应快的学生主导着交流的过程,能力稍差的学生只有启发式的思维,这样的状况如果长期保持下去,那么那些能力稍差的学生就养成了一种惰性,等着别人给他提示和启发,或者干脆等着别人说答案的过程,因此当他独立解决问题的时候就不能独立完成。这对他们的长期发展是不利的。课堂转型读后感4信息技术型社会的到来不仅给实体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也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课堂教学是否会和实体店铺那样走向萧条甚至消亡呢?随着网络技术的发达,各种各样的学习软件和平台不断涌现,部分人觉得学校课堂可以被取而代之。一方面学生可以在随时随地的学习,不需要拘泥于某一特定的时间、空间;另一方面学生可以自由选择需要学习的内容,扩大学习的需要,开拓自己的视野。这样的学习似乎可以取代学校课堂教学,堪称完美。然而事实是否如此呢?《课堂转型》中提出课堂是动态的生命体,是一个交织着多重声音的世界,它不是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也不是墓地,不是牧师面对一片静寂无声的墓碑做祷告的世界。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学生的思想教育需要课堂教学。党的十八大报告首9/15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说明学生的思想教育是当下教育的重中之重。教育不仅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学生学习的知识是静态的,它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共情,但是学校课堂中的教师、学生,学校里发生的一切事情是动态的。教师的一言一行,同伴的一颦一笑,学校事件的处理方式等都会对学生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课堂教学中的人、事、物都对学生的思想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学生的多变性需要课堂教学。学生的多变性决定了学生不能依靠自身的自觉完成学习任务。青少年处于特殊的生理、心理发展时期,很容易受到外界的不良影响。网络技术的发达,导致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都沉迷于网络电子游戏,甚至有的混淆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最好的例子便是新冠肺炎期间的线上学习。教师在网络的一端卖力地教学,学生在网络的另一端卖力地“玩耍”。有的学生一遍开着直播,一边聊着天;有的学生甚至连直播都不开,直接约上三五个学生打游戏。可见,学生在网络面前毫无招架之力。学生的多变性说明了学生的成长轨迹是多样的,这也造就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差异”是课堂教学的原动力。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与建构者。学生越是多样,差异性越是明显,集体思维越是活跃。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被察觉的,它需要教师与学生的深入了解和沟通。而这一点是网络教学或是其他学习软件
本文标题:课堂转型读后感集聚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8757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