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申论:乡村振兴助力中国复兴通用3篇
1/9申论:乡村振兴助力中国复兴通用3篇申论:乡村振兴助力中国复兴1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乡村的各个方面。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卜花村抓住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集中力量**制约农村发展的主要瓶颈,坚持三个“着眼于”(即:着眼于“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着眼于“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着眼于“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不断深化改革,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质上是在推进融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要素于一体的系统工程。文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所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应转变过去重经济轻生态、轻文化的发展理念,也就是“既要护口袋,还要护脑袋”。因此,如何做好乡村振兴,卜花村探索出了一条“新和式”乡村振兴模式。根据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秉承“传承文明、桂风壮韵、生态宜居、和谐美丽”的新理念,江州区卜花村黑水河沿岸村庄开展示范带提升项目建设。示范带项目规划建设总面积达平方公里,涉及卜花村郡造屯、都垌屯、卜花屯等16个屯、750户3000多人。项目依托黑水河沿线丰富和秀丽风光,打造成2/9乡村风貌展示、田园风光体验、水上休闲娱乐、文化民族体验为一体的乡村风貌提升示范带,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卜花村的主要经验及做法:编制一套全域规划,实现乡建有序有规推进的目标。按照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卜花村全面推进规划设计。在点上,坚持因地制宜、依山就势,注重挖掘壮族文化、山水文化、稻田文化、糖文化等特色元素,做到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多搞村庄绿化、多用乡土材料、多显地域风情,最大限度保持原生态景观和村容村貌,让人们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线上,依托黑水河沿线秀丽的自然风光,按照精品示范型的标准,对村庄产业和生活环境进行个性化塑造和特色化提升,高水准建设新和黑水河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整治、乡村风貌提升)示范带,打造成为崇左市首条以水上乡村风情为主题,集乡村风貌展示、田园观光体验、水上休闲娱乐、文化民俗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带。在面上,坚持整治提升为主,以沿公路、沿黑水河为脉络,以30户以上自然屯为重点,对未实施过改造建设的村庄,按照“一户一宅”要求整治宅基地、营造干净整洁的乡村环境;对基础条件好、群众意愿高的村庄,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因地制宜改造村庄基础设施,完善村庄公共服务。激活群众建设主体,实现以乡民为乡建主力军的目标。按照“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的工作思路,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是通过竞争奖补,使群众3/9动起来。以“乡村环境整治助力脱贫攻坚”竞争奖补活动为契机,引导广大村屯积极参与到以奖代补竞争评比中,创新争优,营造浓厚的乡村建设氛围。通过事前竞争、事后奖补的方式,鼓励群众自愿投资投劳,推进乡村建设。二是找准群众需求,让群众干起来。大力推行群众“下单”,政府“领单”的工作方法,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道路硬化、污水排放等问题,按照“政府帮物料、支部带队伍、群众出人工、社会献爱心”的思路,对群众发动得好、投工投劳多的村屯,安排一定的启动经费,用于采购水泥、砂石、砖头等物料,给予优先解决,吸引农民群众参与。三是坚持党员带动,把群众带起来。在成立乡村风貌提升改造理事会,由屯长率先垂范、党员干部带头,带动群众通过投工投劳的形式积极参与“三清三拆”工作,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培育一批支柱产业,实现产村相融互动发展。按照产村互动的原则,大力发展当地特色产业,真正实现“新村新生活,新村新幸福”。一是探索“甘蔗生产+”模式。通过引进专业种植公司,流转卜花村万亩土地发展甘蔗“双高”基地建设,做大做强甘蔗支柱产业。依托江州区蔗糖经济循环产业园,通过入股湘桂糖厂30万元资金和投资20万元建设光伏发电项目,卜花村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4万元。二是探索种养相融模式。积极引进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点抓好花山玫瑰、盛大百香果以及大华肉牛、温氏肉鸭等种植养殖产业性项目,进一步促进当地群众增收。4/9三是探索产游相融模式。把全域推进乡村建设与全域旅游创建工作结合起来,利用黑水河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科学布局如意岛4A级景区、黑水河漂流、东盟健康产业园、特色民宿、法式餐厅等旅游项目,推动美丽乡村变为美丽经济,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四是探索“土地整治+”模式。将土地整治与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利用“旱改水”项目流转出的2000多亩土地,进行稻虾、稻鱼、稻蛙一体化养殖,发展农业体验游、农业休闲游等新业态,打造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田园综合体。建立一套管理机制,实现乡村管理常态长效。按照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五有”要求,着力构建“建管并重、以管促建”的微治理模式。一是建立“微组织”。以党支部为核心,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指导各村屯成立“一部二会三队”(党支部,党群理事会、乡贤理事会,党员先锋队、巾帼服务队、老少助攻队),负责对村庄建设规划、环境卫生整治、红白喜事操办、文明先进评比等进行集体商议决定,积极营造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浓厚氛围。二是搭建“微平台”。借鉴乡绅自治经验,以微信群、QQ群等新媒体交流工具为桥梁和纽带,把各村屯在外务工、创业的优秀能人,特别是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党员干部发动和凝聚起来,为家乡建设管理建言献策,通过发掘一人、凝聚一类、治理一块,形成了“党委引领共参与,群众事情群众办”良好局面。三是完善“微机制”。通过制定出台《卜花村村规民约》等管理措5/9施,以群众广泛认可的制度,规范村庄建设、风貌管控、环境卫生工作,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确保村容环境治理的常态化。意见建议:一是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水、电、道路、无线网、气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建立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投入增长机制。提高农村教育教学水平,均衡教育资源配置。加强农村医疗队伍能力建设,强化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健全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保护传统村落,使城市和乡村文化共存共荣,确保均衡享受乡村振兴的成果。二是充分挖掘历史文化。修缮文物古迹,建设历史街巷,彰显小镇的历史文脉和人文精神。弘扬民俗风情,大力发展乡村游、农家乐,做美水乡田园游。三是持续搞好生态建设。重点加强黑水河旅游风景名胜区、工业园区建设,加快构建景区之间绿色生态廊道,积极发展文化广场、文化公园、黑水河周边绿地,建成完整的公共绿地体系。四是大力提升服务品质。实行旅游管理体制,成立旅游管理委员会,作为高规格的协调机构,对景区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实现了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合理配置。完善旅游服务环境,政府对星级旅游宾馆升级实施奖励;畅通内外交通;改进旅游公共服务,设立旅游热线,建设“互联网+”旅游网络,为游客提供多项便捷服务。申论:乡村振兴助力中国复兴2全县广大文艺工作者:6/9今年是乡村振兴全面展开的关键之年,也是我县建设“多彩岷州”、绘制“岷山壮丽画卷”的起笔之年,为深化乡村文化振兴,促进乡风文明建设,认真贯彻落实文化和旅游部等6部门《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倡导广大文艺工作者守文艺初心,扬时代新风,凝聚文艺骨干力量,积极投身乡村文化振兴事业,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激励和道德滋养。县文明办联合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文联向全县广大文艺工作者发出如下倡议:一、政治坚定,勇于担当,争当“岷县之力”的践行者。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大力弘扬***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和以中国精神为灵魂的创作要求,热心公益事业,以社会志愿的方式投身乡村文化振兴,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为主阵地,结合“三下乡”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志愿服务。二、发挥优势,主动作为,争当“岷县之韵”的引领者。要以“喜迎二十大”“千年岷州情”等为主题大力开展文艺实践,结合岷县特色,组织开展一系列有特色、有影响、引导性与示范性强的农村文艺活动。围绕“文明岷县·美丽乡村”主题,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做好农村手绘文化墙精品创作,打造田间诗画的精神家园,凝聚“人人爱家乡、护家乡、宣传家乡、发展家乡”的磅礴力量。三、深入基层,发掘事迹,争当“岷县之干”宣传者。要深入基层,积极发掘全县敢为人先、争创一流、向上向善的先7/9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广泛开展花儿传唱、诗歌颂扬、小品演绎等优秀文艺作品创作,为在全县营造“评先进、树先进、学先进”的浓厚氛围贡献文艺力量。四、守护初心,锻造匠心,争当“岷县之治”奋斗者。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办好“世界花儿·千年岷州”非遗文化宣传周、“赛马节”、“当归采收节”、2022年青岛国际啤酒节暨“岷县之夜”、首届农民读书节及各类书画摄影展等系列活动。发挥专业特长,为打造“一乡一品”“一乡一艺”“一乡一景”特色品牌贡献智慧,推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乡村文化名片,提升乡村文化建设品质。县文联、县文化馆、美术馆、图书馆、博物馆要充分调动县内文艺工作者及爱好者的资源优势,常态化组织开展文艺志愿服务工作,将书法、声乐、绘画等文艺送到百姓家门口,并为统筹推进文艺志愿服务与基层广大人民群众需求的精准对接。申论:乡村振兴助力中国复兴3“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十八大以来,在我国不断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我国的乡村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而在人们更注重精神追求与皈依的当下,模式化的城镇化改造带来的千村一面,让村民的精神家园无处安放。新时代下,社会主义发展诞生了新的矛盾,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需要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实现经济,文化,生态协同发展。8/9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立足特色是基础。“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每一支花朵都拥有自身的特色,共同铸就了美丽的春天。将此句置于乡村振兴的发展蓝图上,也是如此。每个乡村都有着自身的特色,倘若在推进乡村振兴之时泯没地方的特色,那么乡村的后续发展便如若无根之木,无源之水,难以永续进行。中国发展的美丽乡村,必然是要各个村落得到发展的同时,能够实现相互之间的求同存异,实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愿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引入人才是关键。“治国经邦,人才为急”,在国家发展的过程之中,人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当今大力推动的乡村振兴工作之中,更是如此。曾经的木渎仅仅是苏州城外的小乡村,产业的缺失,人才的外流让当地发展滞缓,而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木渎将人才引进工作作为地方发展的重要抓手,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人才,并给予引进人才干事的平台让其大展拳脚。如今的木渎,人均收入甚至超过了苏州城区,在经济与生态双轮并进之中实现着乡村振兴的要义。木渎的发展只是中国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一个缩影,向我们深刻的阐释人才在推进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以民为本是保障。“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也是国家的主人,在各项建设中理应位于主体性地位,在当今乡村振兴的发展过程中,亦要如此。曾经的杨家墩,在推进乡村发展过程中,引入企业发展经济,但并未将村民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9/9各项经营活动把村民排除在外,最终致使村民不满,项目不了了之。而今,在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下,地方政府引入企业统筹,将每一位杨家墩的村民作为地方发展农家乐的经营主体,地方经济得到发展的同时,也让民众真正受益。要牢记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把人民作为核心,方能推动乡村振兴不断向前。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只是一个口号,更重要的是一种行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关注一个结果,而要关注整一个过程。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我们从抓准乡村特色优势开始,坚持引入针对性人才,并强调所有的发展都以民为中心,唯有如此,才能使我们真正实现这一伟大目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成也方能指日可待。
本文标题:申论:乡村振兴助力中国复兴通用3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8900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