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台湾精益生产期刊XXXX10_持续改善
CSDReview2007.10發行人語科技的發展及運用是社會進步的一環,但並不等同於高品質成長;相同地,在企業中導入運用各種先進的管理工具,也不代表必然會克服經營變局的挑戰,邁向品質成長之路。其間的重要關鍵在於,我們貪戀高科技或新管理工具時,能否將企業既有的傳統價值,以更高的廣度及更深的思維加以轉換結合,形成企業經營的「深度智慧」,並相互輝映,才是經營升級的躍昇。智慧是企業在實戰中衝鋒陷陣的累積。為因應競爭挑戰與壓力,企業所策劃的種種謀略,再以群力的協合,務實地執行,形成步步為營的成果或經驗。經驗走向智慧,智慧邁向深度,企業經營團隊必須運用比較分析,加以歸納演繹,解讀同中所異及異中存同之理,尋求變動中的不變原則,探析不變中卻要迎變的作為;更重要的是,時時拉升經營的制高點,以寬廣的胸襟,願意割捨「抓短放空」的迷失,深信參與「棄近取遠」競技的準備。有深度智慧才能在芸芸浮生中,堅守正確的處身立命之道,作為競爭加身的砥柱南針。文傳或言傳企業經營實戰及其相關論述,實是匯集、累積深度智慧的不二法門,中衛報告即是引以作為挑戰的課題。中衛報告第一期論述企業精實風,獲得各方的支持與回應,讓我們深感責任重大,遑遑期能有效回應我們自設的挑戰課題,以帶動企業經營團隊的再深思反省;以這樣的自許,我們策劃中衛報告第二期的「追求改善,不止於至善的團結圈活動」專輯主題,冀盼各界仍續以指導回應,讓中衛報告編輯團隊面對挑戰,加深擴大我們深度智慧的累積;讓經驗的相濡以沫與文傳的教學相長,更具喜悅,衍生真正的價值。深度智慧具備多元面向,要精準無誤的文傳,實不易完整傳達精髓所在,也是件吃力不討好的工作。相信企業在尋求人才,或培育人才之際,運用標準制式化的教材,固有學習成效,但總會覺得不夠充足,少了些什麼?這正是深度智慧的特色,因為實戰的經驗累積僅是基本前題,重要的是在「做中學,學中做」,從而內化為自我知識,再展現於企業經營實務上,形成螺旋似的正向循環。企業真的是扮演挑戰自我、實戰學習和智慧演兵的競技場。在知識體驗經濟下,這樣的要求更具必要性。長期以來,企業即是運用各類活動或專案,進行策略規劃、特定改善、市場行銷或績效價值提升等,倘源於產業制高點的主動設定或是陷於競爭下的被動迎戰,固都是企業升級的試金石,前者則多了份自在、優勢與從容。另外,經由上述活動後,企業或可解決特定問題,更重要的是,無形中培育出經營團隊的接班人。因為企業人在主題挑戰下,勢須不斷地加以整合、調整與磨合,自我提升了,智慧開展了,企業也有更厚實的競爭能量--企業經營的深度智慧。身為企業人的我們,如何以聰智捷敏的行動,用心中的產業制高點回應挑戰,累積涓滴成江河,是我們無可遁形的課題;迎向挑戰,在今日商場競賽中,是爭取獲勝的最基本紀律,才能接續面對日後一波又一波的經營衝擊。挑戰與歷練的拉力,成就企業的深度智慧,中衛報告將與你同行,共創企業卓越。十月號04大家都是專家-卓越的開始網址:發行人總編輯編輯顧問法律顧問編輯委員副總編輯主編:謝明達:蘇錦夥:王弓李仁芳吳惠林:李旦律師:陳振昌陳耀魁楊仁奇:張維華:李瓊瑤面對挑戰,累積深度智慧12品質理念、工具與系統的演進從QCC活動到六標準差MitchellR.White18QCC與企業經營傳承團結圈再塑新動能22我的台灣經驗與省思品質改善來自日常生活的提升26QCC的精實與變革團結圈活動創新求勝的教戰守則32將QCC活動嵌入部門系統及業務流程中進化&深化56傳承歷史大步走全國團結圈活動20年團結圈現場68創意生活事業經營密碼高質美學的風格競爭74CSR是企業形象,還有商業機會企業經營新課題與競爭力78台灣美食之科技化服務及創新整體機制暨輔導計畫用色香味誘發餐飲新動能01大師講堂38從A到A+的e-QCC43由團結圈活動推動宗旨評估推動成效關鍵數字50政府工作圈之績效評估發行所發行地址電話傳真中區服務處電話傳真南區服務處電話傳真:財團法人中衛發展中心:105台北市敦化北路8號7樓:(02)2751-3468:(02)2781-7790:407台中市西屯區中港路3段123號20樓之2:(04)2358-7591:(04)2358-9616:806高雄市前鎮區新生路248-40號2樓:(07)811-2366:(07)841-848159中鋼讓隱性知識外顯化60台中榮總醫療品管圈的再造61台電追求護電保安的最高績效62台積電CIT由重視改善到追求創新65光陽QCC活動是基本思考64聯電品管活動為員工創造愉悅環境66統一注重團隊與人才培育的改善活動QCC如何從腦內革命到自我實現的境界持續改善不止於至善CSDReview2007.1005CSDReview2007.10十月號No.2contents目錄2007年7月15日創刊,每季15日出刊06從獲獎企業談活動擴散團結圈活動的品質價值品質思維十月號編輯台上企業是社經變局的先探者。經營團隊迎向詭譎多變的浪頭衝擊,只能力穩腳跟,抓準方向,在原有經營基盤下,用新的思考和行動,打破既存的經營舊秩序,做出前進的宣告。企業人身處這個新舊交替之際,雖然每天不見得會處於驚濤駭浪的工作變化之中,仍無法規避相關事務間反反覆覆的改變,各項業務流程銜接與回饋,也順應市場或客戶的期許或要求,勢須不斷的加以調整與磨合。企業人就更須在變與不變之中追求平衡。許多企業人,的確以敏捷迅速的反應,不停地採取各式行動,卻忽略一點一滴持續改善的基礎性;進而將看似簡單、過時或傳統的「改善」,改以「創新」取而代之;忽略「改善」仍是在巨變中不變的通則,更是在現今亂市競賽中爭取獲勝的最基本紀律與功夫,進而始能塑造、累積「創新」的能量。因為,創新必須在豐沃的改善土壤裡,才能開花結果,變與不變的平衡張力,才獲致舒緩。事實上,改善與卓越是一體兩面,表現績效良好的企業對「改善」也決非陌生,更深信改善必須結合企業各級人員,運用系統化的模式,加以推動執行。日本豐田汽車即是具體的顯例。易言之,改善從未脫離企業經營的運作邏輯,只是經營環境的瞬息萬變,使得企業對改善的速度、廣度與深度,有著更高的期許和冀望。速度快、廣度大與深度高的改善,無非是創新的同義詞,這彰顯企業在實體或虛擬時空的競爭日亟,也表明企業續以深耕改善的迫切性,更需要能與時併進的改善工具、步驟及模式。產品有其生命週期,改善似乎也未能擺脫這個宿命。團結圈活動是企業基礎改善活動。最早是日本石川馨教授在1962年於日本電信公司開始推動,並以現場基層人員為骨幹組成團隊,集合團隊智慧,以系統化及有步驟的方式進行品質提升與改善。台灣於1967年初次引進,更在1983年以政策方案先於中衛體系中試行,由於成效卓著,進而於1986年全國開始推廣,形成我國產品、管理與經營品質提升的最厚實基盤。團結圈活動在台導入約達近半世紀之久,實際活動歷史也有20年以上。期間經營環境的內涵與課題日新月異,團結圈活動雖有所遞增修改,或許已然攀越上生命週期的最高峰,現今正面臨成熟再新生與衰退的關鍵時刻。為此,本期特別編輯製作「團結圈20週年之追求改善,但不止於至善」主題故事,期能再深入思考:改善的本質內涵,團結圈活動的傳承、蛻變與新成;因為團結圈活動讓員工能手腦併用,也藉由活動加以培育企業所需人才,回顧過往真是有著「深入改善,誰與爭鋒」的態勢。為此,本中心更於10月30、31日、11月1日舉辦「團結圈20週年誌慶活動」期以再凝聚各方力量,尋求團結圈改善活動的新面貌。改善必須不停的往前奔馳,更要須設定明確目標,思考有效的活動步驟,務實展開,避免形式化,凸顯企業特色、始能邁向優質。處於轉型升級的關鍵時刻,改善更要加快速度、擴大廣度與增高深度,展現優質成果,形成創新根基,始能跟上競爭步伐,彰顯風采。面對體驗經濟的來臨,企業應該以熱情、活力、特色與風格參與優質轉型的挑戰,企業人用參與、行動與績效開創個人願景;其中,改善是我們最佳良伴。我們都準備好了嗎?開始改善。持續改善不止於至善一小片IC,啟動一座晶圓廠的價值一位員工,創造企業的無限可能生活的感動,來自於日常活動的認真、精準與和諧品質的榮耀,蘊涵在工作事務的要求、參與和提升團結圈活動,即是認真、精準與和諧及要求、參與和提升的總合體扮演品質躍升的基石從推動團結圈活動與籌辦第一屆競賽開始團結圈活動集合眾人心智和力量,肩負發揮團隊改善精神,強化企業體質的使命藉由員工發掘現場問題,透過PDCA的循環、活動步驟與相關工具手法持續改善品質,表現出眾智經營的效益每一位員工都是晶圓廠的小小IC,雖僅為基層人員,卻是缺一不可透過團結圈自主改善活動的過程,達到提升價值與自我實現的境界團結圈活動20週年了,本刊特製作主題專輯,以為誌念更綜析團結圈活動的發展歷程,及團結圈所面臨的挑戰與變革透過團結圈活動的調查分析與實際個案採訪探索團結圈活動未來發展路向和因應之道分享國內外專家學者對團結圈活動與品質的真知灼見尚有企業實戰歸納的經驗法則,還有令人為之動容故事後所沉澱的智慧結晶文/編輯小組QCC主題故事CSDReview2007.10十月號從獲獎企業談活動擴散團結圈活動的品質價值TQM團結圈活動於1967年自日本引進台灣,至今已推動四十年了,經濟部工業局今年亦將舉辦第20屆全國團結圈活動競賽。目前國內各企業機構推動此活動,名稱雖不盡相同,例如在日本稱為「品管圈活動」;經濟部工業局定名為「團結圈活動」;台灣松下公司命名為「小團隊活動」;中國鋼鐵公司叫做「自主管理活動」;而醫療院所則稱之為「醫品圈活動」,但活動之主旨精神皆在於由第一線基層員工組成品質改善團隊,針對工作中有關Q(品質)、C(成本)、D(效率)、M(士氣)及S(安全)等議題,利用系統性、邏輯性的改善步驟及工具手法進行問題分析與解決,以期滿足顧客需求,提高企業經營效益。國內團結圈活動會員產業遍及一般製造業、服務業、資訊電子業、醫療業及行政機關(國營企業)等,雖然企業型態不同,但使用之改善步驟及工具手法卻是相同的。所以在競賽活動中,同業間可相互標竿學習,甚至異業間也可透過步驟與手法的共同語言,來學習改善方法。接下來,就以2004至06年近三年,參與全國團結圈活動競賽的優秀團結圈的「改善活動類型與運作方式」及「改善活動步驟與手法活用」兩大議題做介紹。目前因應團結圈活動在國內推動已趨成熟,各企業多半也已將活動內化,並與企業文化相結合,競賽活動也擴大整合了企業內部最常進行的各項改善活動,如小集團活動、自主管理活動、工作圈(行政機關品管圈活動)、品質改善/創新團隊活動(QITQualityImprovementTeam)、生產保養活動(PMProductiveManagement)、六標準差(6σ)活動等。國內傳統製造業,如中國鋼鐵、統一企業等公司均以基層員工所組成的團隊,持續進行品質改善活動,即傳統的團結圈(QCC)活動。而資訊電子業,如台積電、台灣茂矽等公司則以製造工程師所組成的QIT小組來提升過程品質;像聯華電子、欣興電子、旺宏電子等電子公司的生產現場則有QCC與QIT二種改善活動同時運作。光陽工業、盛餘及全興工業等多家企業推行QCC活動多年,近幾年因推動PM活動,特將QCC活動與PM活動相結合,以進行現場團隊改善活動。中華映管公司工程師則以六標準差活動來進行品質改善,甚而將活動推展到大陸廠。第18屆(2005年)參與的極限圈與第19屆(2006年)參與的動感圈即是中華映管大陸福州廠優秀圈,代表該公司大陸廠參加全國團結圈活動競賽。行政機關(國營企業)如台灣菸酒、台灣電力及中科院等機關持續以優良品質改善案例參與全國團結圈活動競賽,近三年更有台灣鐵路、台北大眾捷運、國防205兵工廠等機關參與競賽活動。顯示出以「顧客需求為導向」的品質改善活動,也極適合行政機關作為為民服務、提升服務品質的活動工具。表1是統計2004至06年參與全國團結圈活動競賽圈的活動類型。由表中可得知,目前國內團結圈活動仍以QCC活動為主(約佔70%),傳統製造業大多以此項活動,作為現場基層人員提升產品品質的方法;資訊電子業多數以QIT活動(約佔20%)來改善產品良率;起步較晚的
本文标题:台湾精益生产期刊XXXX10_持续改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909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