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 中国移动-BICC协议技术规范 PART 4
I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QB-╳╳-╳╳╳-╳╳╳╳与承载独立的呼叫控制(BICC)规范第4部分:BICC的应用传送机制(APM)、隧道和IP承载控制协议(BCTP)修订稿版本号:1.0.0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发布╳╳╳╳-╳╳-╳╳发布╳╳╳╳-╳╳-╳╳实施IIQB-╳╳-╳╳╳-╳╳╳╳目次1范围................................................................................................................................................................22引用标准........................................................................................................................................................23术语和定义....................................................................................................................................................24符号和缩略语................................................................................................................................................45应用传送机制-BICC......................................................................................................错误!未定义书签。6BICC的承载控制隧道协议(BCTP)........................................................................错误!未定义书签。7BICC的IP承载控制协议(IPBCP)..........................................................................错误!未定义书签。编制历史................................................................................................................................................................4IIIQB-╳╳-╳╳╳-╳╳╳╳前言本规范共包含如下标准文件,本文件是第四部分。对应于ITU-T建议Q.765.5与承载独立的呼叫控制协议的APM和ITU-T建议Q.1990BICC的承载控制隧道协议。第1部分:BICC的功能描述,对应于ITU-T建议Q.1902.1第2部分:BICC的消息和参数的基本功能和格式第3部分:BICC的程序第4部分:BICC的APM、隧道和IP承载控制协议。第5部分:BICC所支持的补充业务、BICC与ISUP的信令配合本标准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技术部提出并归口。本标准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技术部负责解释。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研发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本标准解释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技术部。YD/TXXXX-XXXX21范围本部分规定了与承载独立的呼叫控制所应用的网络功能模型和协议模型以及支持的能力。2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的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在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1]ITU-TRecommendationQ.1902.5(12/2000),ExceptionstotheApplicationTransportMechanismintheContextofBearerIndependentCallControl.[2]ITU-TRecommendationQ.1400(1993),ArchitectureframeworkforthedevelopmentofsignallingandOA&MprotocolsusingOSIconcepts.[3]ITU-TRecommendationQ.1902.1(12/2000),BearerIndependentCallControlFunctionalDescription(CS2).[4]ITU-TRecommendationX.213(11/1995),Informationtechnology-OpenSystemInterconnection-NetworkservicedefinitionplusAmendment1(08/1997),AdditionoftheInternetprotocoladdressformat识别符.[5]ITU-TRecommendationQ.1990(12/2000),BearerControlTunnellingProtocol.[6]ITU-TRecommendationE.182(03/1998),Operation,Numbering,RoutingandMobileServices–InternationalOperation–TonesinNationalSignallingSystems.YD/TXXXX-XXXX33术语和定义骨干网连接(BNC):表示骨干网内边缘到边缘传递连接,它由一个或多个骨干网连接链路(BNCL构成),骨干网连接表示端到端承载连接(NBC)的分段。骨干网连接链路(BNCL):表示两个包含承载控制功能的相邻骨干网实体之间的传递设施。承载控制功能(BCF):在功能模型中有五中类型的BCF:BCF-G、BCF-J、BCF-N、BCF-R和BCF-T。-承载控制接合功能(BCF-J)提供两个相关呼叫业务功能(CSF)的承载交换功能的控制、通信能力,以及建立和释放骨干网连接所需的信令能力。-承载控制网关功能(BCF-G)提供它相关呼叫业务功能(CSF-G)的承载交换功能的控制、通信能力,以及建立和释放骨干网连接所需的信令能力。-承载控制网关功能(BCF-N)提供它的相关呼叫业务功能的承载交换功能的控制、通信能力,以及建立和释放到对等(BCF-N)骨干网连接所需的信令能力。-承载控制网关功能(BCF-R)为完成边缘到边缘骨干网连接,提供承载交换功能的控制并中继承载控制信令请求到下一个BCF。-承载控制网关功能(BCF-T)提供它的相关呼叫业务功能(CSF-T)的承载交换功能的控制、通信能力,以及建立和释放骨干网连接所需的信令能力。承载控制分段(BCS):表示两个相邻承载控制功能实体(BCF)的信令关系。承载互通功能(BIWF):提供服务节点(BCF-N、BCF-T或BCF-G)和一个或多个MCF和MMSF内的承载控制功能(BCF)和媒体映射/交换功能的功能实体,从功能上等效于包含承载控制的媒体网关。承载互通节点(BIWN):包含类似BIWF功能的物理单元。呼叫控制偶联(CCA):定义呼叫间对等信令偶联,和位于不同物理实体的呼叫和承载状态机。呼叫媒介节点(CMN):提供没有有关BCF实体的CSF-C功能的功能实体。呼叫业务功能(CSF)定义了以下四种的类型:呼叫业务节点功能(CSF-N):主要包括ISN中与窄带业务和同层对等的CSF互通时BICC支持窄带业务所应具备的业务控制节点功能。呼叫业务转接功能(CSF-T):主要包括TSN中为建立、维持骨干网呼叫和在它CSF对等YD/TXXXX-XXXX4层之间信令中继有关的承载业务转接功能,以及调用在骨干网中传送窄带承载业务所需的承载控制转接功能(BCF-T)。呼叫业务关口功能(CSF-G):主要包括GSN中为建立、维持骨干网呼叫和在它CSF对等层之间信令中继有关的承载业务转接功能,以及调用在骨干网中传送窄带承载业务所需的承载控制关口功能(BCF-G)。呼叫业务协调功能(CSF-C):在CSF中不包括BCF功能的呼叫调节节点(CMN)中,应包括提供呼叫协调和在CSF对等层之间信令中继有关建立、维持骨干网呼叫有关调节(mediation)功能。在CSF-C中,将没有与BCF有关的功能,它只具有呼叫控制功能。网关服务节点(GSN):提供两个网域间的关口功能的功能实体,这个功能实体包含一个或多个呼叫业务关口功能(CSG-G),和一个或多个承载互通功能(BIWF)。接口服务节点(ISN):提供非BICC网和终端设备接口的功能实体,这个功能实体包含一个或多个呼叫业务节点功能(CSF-N),和一个或多个与非BICC网、终端设备以及宽带骨干网中对等交互的互通功能(BIWF)。信令传递层(STL):向BICC提供传递和/或网络层业务而规定的一组协议集。信令传递转换器(STC):转接服务节点(TSN):4符号和缩略语AAL地址全消息AEAEIALSAPAPM应用传递机制APP应用传递参数ASE应用业务单元ATII应用传递指导指示语BAT承载偶联传递BICC与承载独立的呼叫控制DTMF呼叫实例编码EH差错处理GSN网关服务节点YD/TXXXX-XXXX5ISN接口服务节点MACF多偶联控制功能PDU协议数据单元NI网络接口NNI网络节点接口PAN公共目的地节点PIN公共起源节点RTP实时传送协议SACF单偶联控制功能SAO单相关体SCN电路交换网SN服务节点TSN转接服务节点TE转接交换机5应用传送机制-BICC本章规定了支持BICC(Q.1902.1)的承载相关信息传送的APM-user。由于BICC是用于管理已从承载控制分离实例的呼叫控制实例。它需要传送呼叫控制实例之间承载相关信息。因此引入应用传送机制(ApplicationTransportMechanism)。5.1概述本标准的BICC程序按照5.2节中的模型来描述。它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协议功能和非协议功能(即交换机节点功能,这里指的是“应用进程”)。本标准仅描述与支持BICC的承载相关信息传送的NNI增强有关的交换机中的部分应用进程和协议功能。信令偶联分为三部分:承载偶联传送(BATASE)、应用传送机制(APMASE)和BICCASE。这些都是由单偶联控制功能(SACF)来协调的。应用进程(AP)包括所有的呼叫控制功能。本标准仅描述支持BICC所要求的增加的部分。业务原语是用来描述ASE和某个专用的应用信令所需的SACF之间是如何提供服务YD/TXXXX-XXXX6的。业务原语接口是概念性的接口并且是不可测试和接入的接口,即可内部实现的。它仅是一个描述工具。5.2模型定义5.2.1网络模型图1BICC网络本节描述支持BICC的APM的使用。APM提供传送承载连接建立所需的BICC专用信息的手段。图1表示的是BICC网络举例。A-SN是来话服务节点,B-SN是去话服务节点。服务节点交换机连到其它网络交换机(EXC)。这些网络交换机可为现有窄带PSTN网中的ISDN交换机。它带有至服务节点的ISUP接口或有BICC接口的其它服务节点。公共起源节点(PIN)和公共目的地节点(PAN)概念的引入是为了辅助描述APM。PIN表示网络中的APM-user(BICC)要启动与对等层APM-user的通信。由于APM隐含的寻址机制用于BICC,所以公共目的地节点(PAN)是支持BAT-ASE的呼叫通路上的下一个节点。EXCSEXCA-SNPINB-SNPA
本文标题:中国移动-BICC协议技术规范 PART 4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932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