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XXXX)培训稿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12区防雷中心劳炜2013年6月广西2010-2012年颁布实施防雷新标准规范培训班•编制目的:•为了规范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的防雷工程,提高工程质量,防止和减少雷电对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造成的危害,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适用范围:•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的设计、施工、验收、维护和管理。•不适用于爆炸和火灾危险场所的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1、总则2、术语3、雷电防护分区4、雷电防护等级划分和雷击风险评估5、防雷设计6、防雷施工7、检测与验收8、维护与管理4•1总则1.0.1为防止和减少雷电对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造成的危害,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制定本规范。1.0.2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的设计、施工、验收、维护和管理。本规范不适用于爆炸和火灾危险场所的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1.0.3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的防雷应坚持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原则。1.0.4在进行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设计时,应根据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的特点,按工程整体要求,进行全面规划,协调统一外部防雷措施和内部防雷措施,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51.0.5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应采用外部防雷和内部防雷措施进行综合防护。1.0.6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应根据环境因素、雷电活动规律、设备所在雷电防护区和系统对雷电电磁脉冲的抗扰度、雷击事故受损程度以及系统设备的重要性,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1.0.7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1总则综合防雷系统2.0.19标称放电电流(In)流过浪涌保护器,具有8/20μs波形的电流峰值,用于浪涌保护器的Ⅱ类试验以及Ⅰ类、Ⅱ类试验的预处理试验。通过次数能达15次2.0.20最大放电电流(lmax)流过浪涌保护器,具有8/20μs波形的电流峰值,其值按Ⅱ类动作负载试验的程序确定。lmax大于In(2~3倍)。通过次数1次2.0.21冲击电流(limp)由电流峰值lpeak、电荷量Q和比能量W/R兰个参数定义的电流,用于浪涌保护器的I类试验,典型波形为10/350ρ通过次数1次。2.0.22最大持续工作电压(Uc)可连续施加在浪涌保护器上的最大交流电压有效值或直流电压。•2术语术语从21条增加至37条,新增部分主要是SPD的性能指标和试验参数2.0.23残压(Ures)放电电流流过浪涌保护器时,在其端子间的电压峰值。2.0.24限制电压施加规定波形和幅值的冲击时,在浪涌保护器接线端子间测得的最大电压峰值。2.0.25电压保护水平(Up)表征浪涌保护器限制接线端子间电压的性能参数,该值应大于限制电压的最高值。2.0.26有效保护水平(Up/f)浪涌保护器连接导线的感应电压降与浪涌保护器电压保护水平Up之和。Up/f=Up+ΔU•2术语术语从21条增加至37条,新增部分主要是SPD的性能指标和试验参数2.0.271.2/50ρ冲击电压视在波前时间为1.2μs,半峰值时间为50μs的冲击电压。2.0.288/20μs冲击电流视在波前时间为8μs,半峰值时间为20μs的冲击电流。2.0.29复合波复合波由冲击发生器产生,开路时输出1.2/50μs冲击电压,短路时输出8/20μs冲击电流。提供给浪涌保护器的电压、电流幅值及其波形由冲击发生器和受冲击作用的浪涌保护器的阻抗而定。开路电压峰值和短路电流峰值之比为2Ω,该比值定义为虚拟输出阻抗Zf。短路电流用符号Isc表示,开路电压用符号Uoc表示。•2术语术语从21条增加至37条,新增部分主要是SPD的性能指标和试验参数2.0.30Ⅰ类试验按本规范第2.0.19条定义的标称放电电流In,第2.0.27条定义的1.2/50μs冲击电压和第2.0.21条定义的冲击电流Iimp进行的试验。I类试验也可用T1外加方框表示。2.0.31Ⅱ类试验按本规范第2.0.19条定义的标称放电电流In,第2.0.27条定义的1.2/50μs冲击电压和第2.0.20条定义的最大放电电流Irnax进行的试验。Ⅱ类试验也可用T2外加方框表示。2.0.32Ⅲ类试验按本规范第2.0.29条定义的复合波进行的试验。Ⅲ类试验也可用T3外加方框表示。•2术语术语从21条增加至37条,新增部分主要是SPD的性能指标和试验参数Ⅰ类试验的SPDⅡ类试验的SPD2.0.33插入损耗传输系统中插入一个浪涌保护器所引起的损耗,其值等于浪涌保护器插入前后的功率比。插入损耗常用分贝(dB)来表示。2.0.34劣化由于浪涌、使用或不利环境的影响造成浪涌保护器原始性能参数的变化。2.0.35热熔焊利用放热化学反应时快速产生超高热量,使两导体熔化成一体的连接方法。2.0.36雷击损害风险(R)雷击导致的年平均可能损失(人和物)与受保护对象的总价值(人和物)之比。•2术语术语从21条增加至37条,新增部分主要是SPD的性能指标和试验参数•3雷电防护分区3.1地区雷暴日等级划分3.1.1地区雷暴日等级应根据年平均雷暴日数划分。3.1.2地区雷暴日数应以国家公布的当地年平均雷暴日数为准。3.1.3按年平均雷暴日数,地区雷暴日等级宜划分为少雷区、中雷区、多雷区、强雷区:1少雷区:年平均雷暴日在25d及以下的地区;2004版本为少雷区:<20d2中雷区:年平均雷暴日大于25d,不超过40d的地区;2004版本多雷区20d<雷暴日数≤40d3多雷区:年平均雷暴日大于40d,不超过90d的地区2004版本高雷区40d<雷暴日数≤60d4强雷区:年平均雷暴日超过90d的地区2004版本强雷区:≥60d3雷电防护分区•附录F全国主要城市年平均雷暴日数统计表”,是根据可获得的最新资料进行整理归纳的,仅列出直辖市、省会城市及部分城市的年平均雷暴日,供参考使用。实际工程中还应收集、了解、考虑当地气象统计资料。3雷电防护分区•广西区内城市的年平均雷暴日数:•南宁:78.1d/a柳州:61.5d/a•河池:58.3d/a来宾:73.3d/a•贵港:79.8d/a钦州:94.3d/a•防城港:84.7d/a玉林:90.6d/a•桂林:63.9d/a梧州:89.4d/a•贺州:82.4d/a百色:72.9d/a•崇左:69.2d/a北海:83.1d/a•3雷电防护分区3.2雷电防护区划分3.2.1需要保护和控制雷电电磁脉冲环境的建筑物应按本规范第3.2.2条的规定划分为不同的雷电防护区。3.2.2雷电防护区应符合下列规定:LPZ0A————直击雷非防护区LPZ0B————直击雷防护区LPZ1————第一防护区LPZ2~n————后续防护区3.2.3保护对象应置于电磁特性与该对象耐受能力相兼容的雷电防护区内。(电磁兼容)•3雷电防护分区建筑物外部和内部雷电防护区划分4雷电防护等级划分和雷击风险评估•4.1一般规定•4.1.1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可按本规范第4.2节、第4.3节或第4.4节规定的方法进行雷击风险评估。•4.1.2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可按本规范第4.2节防雷装置的拦截效率或本规范第4.3节电子信息系统的重要性、使用性质和价值确定雷电防护等级。•4.1.3对于重要的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宜分别采用本规范第4.2节和4.3节规定的两种方法进行评估,按其中较高防护等级确定。•4.1.4重点工程或用户提出要求时,可按本规范第4.4节雷电防护风险管理方法确定雷电防护措施。•4雷电防护等级划分和雷击风险评估4.2按防雷装置的拦截效率确定雷电防护等级4.2.1建筑物及入户设施年预计雷击次数N值可按下式确定:N=N1+N2(4.2.1)式中:N1一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次/a),按本规范附录A的规定计算;N2一建筑物入户设施年预计雷击次数(次/a),按本规范附录A的规定计算。4.2.2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设备因直接雷击和雷电电磁脉冲可能造成损坏,可接受的年平均最大雷击次数Nc可按下式计算:Nc=5.8Xl0-1/C(4.2.2)21•4雷电防护等级划分和雷击风险评估4.2.3确定电子信息系统设备是否需要安装雷电防护装置时,应将N和Nc进行比较:1当N小于或等于Nc时,可不安装雷电防护装置;2当N大于Nc时,应安装雷电防护装置。4.2.4安装雷电防护装置时,可按下式计算防雷装置拦截效率E:E=l-N/Nc(4.2.4)4.2.5电子信息系统雷电防护等级应按防雷装置拦截效率E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E大于0.98时,定为A级;2当E大于0.90小于或等于0.98时,定为B级;3当E大于0.80小于或等于0.90时,定为C级;4当E小于或等于0.80时,定为D级。22•4雷电防护等级划分和雷击风险评估4.3按电子信息系统的重要性、使用性质和价值确定雷电防护等级4.3.1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可根据其重要性、使用性质和价值,按表4.3.1选择确定雷电防护等级。表4.3.1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雷电防护等级23•4新增的雷击风险评估4.4按风险管理要求进行雷击风险评估4.4.1因雷击导致建筑物的各种损失对应的风险分量Rx可按下式估算:Rx=NxXPxXLx式中:Nx年平均雷击危险事件次数;Px一一每次雷击损害概率;Lx每次雷击损失率。4.4.2建筑物的雷击损害风险R可按下式估算:R=∑Rx(式中:Rx建筑物的雷击损害风险涉及的风险分量RA~Rz,按本规范附录B表B.2.6的规定确定。4.4.3根据风险管理的要求,应计算建筑物雷击损害风险R并与风险容许值比较。当所有风险均小于或等于风险容许值,可不增加防雷措施;当某风险大于风险容许值,应增加防雷措施减小该风险,使其小于或等于风险容许值,并宜评估雷电防护措施的经济合理性。详细评估和计算方法应符合本规范附录B的规定。4新增的雷击风险评估•第一步,通过设计文件、可研等材料及现场勘察确定评估对象及其特性;•第二步,进行风险分析,确定建筑物因4种致损原因(S1~S4)导致的可能存在的损害类型(D1~D3),损害是否能引起损失(L1~L4),识别风险分量(RA/RB/RC/RM/RU/RW/RV/RZ)•第三步,计算R1~R3,与各自的风险容许值RT做比较,确定是否需要做防雷。(防雷必要性评估)4新增的雷击风险评估•第四步,计算年平均节省费用(防雷经济性评估)S=CL-(CPM+CRL)小于0则是经济的没有保护措施时的损失价值CL=(RA+RU)×CA+(RB+RV)×(CA+CB+CS+CC)+(RC+RM+RW+RZ)×CS有保护措施时的损失价值CRL=(RA+RU)×CA+(RB+RV)×(CA+CB+CS+CC)+(RC+RM+RW+RZ)×CS保护措施的年平均费用CPM=Cp×(i+a+m)(i-利率,a-折旧率,m-维护费用,cp防雷装置费用)265.1一般规定5.1.1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宜进行雷击风险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5.1.2需要保护的电子信息系统必须采取等电位连接与接地保护措施。5.1.3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应根据需要保护的设备数量、类型、重要性、耐冲击电压额定值及所要求的电磁场环境等情况选择下列雷电电磁脉冲的防护措施:1等电位连接和接地;2电磁屏蔽;(主要考虑雷击电流产生的磁场)3合理布线;4能量配合的浪涌保护器防护。•5防雷设计275.1.4新建工程的防雷设计应收集的相关资料:7点5.1.5扩、改建工程除收集的相关资料:上述7点外还有9点•5防雷设计5.1一般规定285.2等电位连接与共用接地系统设计5.2.1机房内电子信息设备应作等电位连接。等电位连接的结构形式应采用S型、M型或它们的组合。电气和电子设备的金属外壳、机柜、机架、金属管、槽、屏蔽线缆金属外层、电子设备防静电接地、安全保护接地、功能性接地、浪涌保护器接地端等均应以最短的距离与S型结构的接地基准点或M型结构的网格连接。机房等电位连接网络应与共用接地系统连接。•5防雷设计29电子信息系统等电位连接网络的基本方法•5防雷设计31电子信息系统等电位连接网络的基本方法•5防雷设计32•5防雷设计电子信息系统等电位连接网络的基本方法•活动
本文标题: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XXXX)培训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963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