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 技术标准竞争与规制研究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学位论文技术标准竞争与规制研究姓名:程鉴冰申请学位级别:博士专业:政治经济学指导教师:金祥荣20080526技术标准竞争与规制研究作者:程鉴冰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相似文献(4条)1.学位论文孙武军具有网络外部性特征的产业中企业的兼容性策略分析2006本文以现代产业组织理论、博弈论、信息经济学和微分动力系统等理论为研究工具,深入研究处于不同市场地位的企业的兼容性决策问题:1、首先,考虑了一个拥有专有技术的垄断厂商的技术控制策略,即垄断厂商是否愿意开放自己的技术标准允许潜在进入厂商获得兼容,从而引进竞争者与自己展开竞争。不同于已有研究,虽然仍采用了可实现预期的方法,但是将消费者对垄断厂商产品的预期市场规模进行了随机化处理,以此更加贴近现实的进行数理建模。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市场动态发展的不确定性,消费者无法准确判断当前的市场规模与未来规模的关系。这种对市场预期的不确定性,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从而影响该产品的用户规模。因此,随机化的处理使得理论与现实更加贴近。研究结论认为,当网络外部性强度较小或产品差异化程度较大(或衡量消费者对未来市场规模预期不确定程度的指标“方差”较大)时,专有技术厂商将开放技术标准,允许兼容,引入竞争性厂商,以迅速扩大用户规模,获取更高利润(此时具有正反馈效应的网络效应将起主导作用);当网络外部性强度较大或产品差异化程度较小(或衡量消费者对未来市场规模预期不确定程度的指标“方差”较小)时,专有技术厂商将独享技术,不允许兼容,阻碍其他厂商进入(此时如果引入其他厂商进行竞争,负面的竞争效应起主导作用)。2、其次,面对在位者的在位优势,研究了新进入厂商的兼容性战略决策问题。在分析中,通过产品兼容度将消费者的转移成本内生化,定量地得到了新进入厂商兼容性决策的临界点。在进入厂商可获得的与在位厂商相兼容的产品兼容度处于该临界点左侧区域时,新进入厂商将采取拒绝与在位企业兼容的策略;反之,则采取兼容策略,从而可以借助在位企业的安装基础迅速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该临界点与网络外部性强度在整体趋势上负向相关,即网络外部性强度越小(越大),使得该临界点向完全兼容(不兼容)靠近,进入厂商选择完全兼容的动机就越强烈(越弱)。由此可见,网络外部性强度的大小是决定进入厂商兼容性战略决策的关键因素。结论不仅在理论上证明了网络外部性在企业的竞争战略中的关键作用,而且在现实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兼容性临界点对企业的战略选择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3、在上述研究基础上,以市场动态发展的观点,通过构建动态模型,研究了在厂商间互不兼容的情况下,网络外部性作为进入壁垒影响企业的市场进入决策以及市场结构动态调整的问题。通过对网络外部性强度作为主要参数的均衡点的稳定性分析,我们得到:网络外部性强度是决定企业能够进入市场和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并对市场的动态调整过程起着决定性推动作用。因此,企业如何认识网络产业的特征从而发挥网络效应的市场壁垒作用,行业管制者如何协调企业的市场进入都将对企业竞争战略的制定及行业管制具有非常的现实意义。2.学位论文熊红星网络效应标准竞争与公共政策2005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全球化和需求高级化,标准竞争逐渐成为技术竞争的高级形式,在许多产业领域甚至取代价格竞争、品牌竞争,成为首要的和基本的竞争形式。标准竞争集中体现了经济体科技、资本、制度等生产要素的综合实力,不仅直接决定单个企业或者企业集团的生死存亡,而且在相当长时期内决定一国或地区的产业兴衰和产业安全,影响着国家的竞争优势。因此,世界各国纷纷制定本国的标准化战略,力图在国际标准竞争中占据主动。面对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新形式,我国实业界、公共管理部门和学术界明显准备不足。我国现行的标准体系以强制标准化为主体,在实践中暴露出了许多问题,既不适应国际通行的非强制标准化潮流,也不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我国现有的标准化理论是一种传统的、强制标准化理论,集中研究正式标准的形成机理及方法,以“重复性事务”为工作对象、“统一”为目标、“强制”为手段、“简化”为主要方法,主要把技术效率作为社会最优的评判尺度,满足了大规模生产、提高生产效率的内部管理要求。传统标准化理论既没有取舍标准化与多样化的分析方法,也没有准确说明强制标准化的原因。事实标准、标准竞争的出现,进一步凸现了传统标准化理论的不足。标准竞争、合作制定标准、主动采用竞争对手标准等非强制手段,成为当代国际社会标准化的主要途径。因此,需要检讨现有的标准化理论,调整企业竞争战略和标准政策,创建统一技术效率、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率的新标准化理论,服务于中国未来全球竞争战略。目前,以企业行为为重点、以经济效率为目标、以需求方规模经济为理论基础的新标准化理论,已经在国际上显露雏形。结合现代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在强制、合作、竞争、进化四种标准化机制中,本文选取“标准竞争”作为研究主题,以便突现新标准化理论和传统标准化理论的本质差异。并不是所有个体标准都能够展开市场竞争。基于不完全信息和外部不经济制定的标准,例如安全、健康、环境标准,市场竞争可能产生“劣币驱除良币”的破坏作用。在竞争性市场上,马鞍形效用函数和优越的技术可以产生市场标准,例如瓶装白酒容量一般是500毫升,啤酒是640毫升、葡萄酒是750毫升。不过,这类标准竞争与普通产品、技术竞争没有本质的差别。通过计算机模拟发现,在具有网络效应和不变生产成本的市场上,具有不同偏好的消费者,使用先验概率、后向预期、条件概率预期等三种预期方法,都可能产生市场标准。兼容网络用户规模增长,提高了所有用户的效用水平。除了提高互联互通用户数量、增加互补产品种类两个主要来源,提高互补产品质量、显示质量信息等途径也可以带来网络效用。可见网络效应不是个别产业、现代产业经济中的独特现象。耐用品用户的网络效用依赖于耐用品使用寿命内各时期兼容网络用户的数量,因此消费者购买耐用品以实现最大化个体效用时,需要预测各时期的用户数量。经济学家主要使用了三种预期思想:后向预期、可实现预期和理性的预期。通过实验发现,理性的预期可以更好地解释消费者的网络产品选择行为。在产品多样性模型中引入网络效应之后,市场均衡时产品多样性下降、产业集中度提高了。再加上技术方案的有限性和技术标准高开发成本低复制成本的特点,本文确立了标准竞争模型的四个基本假设前提:网络效应、理性的预期、寡头竞争、不变边际成本。标准竞争社会福利分析的重点在于权衡多样性与标准化,先发标准锁定效应两个方面。前者研究横向差异化关系的个体标准之争即同代标准竞争,后者研究纵向差异化关系的个体标准之争即代际标准竞争。同代标准竞争可能产生三种市场均衡结构:个体标准并存、标准垄断和标准市场不存在。除了网络效应的大小,个体标准差异化程度、多样化的价值、兼容等因素也会影响市场结构。强势标准市场优势既来自于传统的竞争优势如成本、定位、质量,也来自于预期、单向兼容等独特竞争优势。标准市场不存在的威胁可能促使竞争双方联合起来,通过相互授权、双向兼容等方式成立产业标准委员会,形成产业标准。先发标准的安装基础、后发标准技术不确定性可能导致过度惯性,优异技术性能的新标准不能淘汰旧标准。后发标准必须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才可能赢得标准竞争。不过,凭借技术优势和适宜的市场环境,后发标准甚至可以提前取代旧标准。发挥后发优势的适宜环境包括市场增长、产品升级、后向兼容、转换成本、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等等。第五章研究了一种特殊的网络标准竞争:具有间接网络效应的虚拟网络标准竞争,重点在于研究互补产品厂商之间的关系,如开放与控制、革命与兼容等策略行为。同代虚拟网络标准竞争厂商之间既存在硬件厂商之间的横向竞争关系,还存在硬件厂商与软件厂商之间的纵向竞争关系。两个硬件厂商都不控制软件市场时,成本优势和非专属知识产权战略有助于赢得标准竞争,而控制软件市场价格为专属标准赢得了生存空间。代际虚拟网络标准竞争的战略焦点在于兼容:后发标准是否需要取得先发标准软件厂商的支持。通过标准竞争市场均衡分析,可以发现很多市场失灵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政府干预。公共政策可以从多个方面直接决定标准竞争的结果,标准竞争过程中常常可以看到政府这支有形的手。封闭环境中本文重点讨论了强制标准化机制和相关竞争政策,开放环境中讨论了民族标准保护政策和扶持政策。目前国际学术界对标准竞争中公共政策配置资源效率尚存疑虑。可以肯定的是,国际网络效应限制了民族标准保护政策的力度,扩大了民族标准扶持政策的作用。最后本文简要地分析了中国标准竞争战略。标准竞争为发展中国家改变世界经济秩序、实现赶超目标提供了机遇,同时也提出了重大挑战。中国标准既存在明显的后发劣势,也具有相当多的后发优势,关键在于确立合适的技术进步方向,实施恰当的竞争战略。3.期刊论文宋祚锟浅谈技术标准在企业竞争战略中的作用-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4,(12)1背景技术标准,即对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事项所制定的标准.企业技术标准是对企业生产产品、提供服务所使用的技术方法、方案、路线的一种约束,是企业进行生产技术活动的基本依据.企业技术标准战略就是企业按顾客导向的战略逻辑,以顾客价值最大化作为战略使命,以使企业技术成为产业的主流标准、惟一标准和持续标准为战略目标,通过控制产业标准和取得市场广泛认同获取竞争优势,从而赢得竞争、甚至超越竞争的一种企业战略.4.学位论文王岚网络外部性市场中的技术创新和竞争策略研究2009通信产业具有明显的规模效应,通信设备常常具有沉没成本很大,可变成本较小的特征,设备价格随着市场规模递减。由于通信网络存在着互联互通的要求,通信设备还具有标准化,兼容性,安装基础,转换成本等网络外部性的特征,即需求方的规模效应,致使新技术产品的应用存在着一定的临界容量。与此同时,通信产业的技术创新脚步却越来越快,从计算机到通信网络,技术进步一直是每一到两年翻一番,至今看不到停下来的迹象。规模效应和技术创新的双重特征使得通信产业和传统行业相比,在市场竞争中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从表面上看,规模效应和技术创新似乎有些矛盾,企业如何面对“市场驱动”和“技术驱动”的产品策略,新技术产品是否能够赢得市场,设备供应商和运营商一起如何构建有序共赢的新型产业链,本文正是带着这些问题,从通信产业链的底层一设备供应商的角度,对具有网络外部性特征的市场中的技术创新和竞争策略一步一步的深入剖析。整个经济学发展的过程,从自由竞争到完全垄断,可以说是以竞争为主线的。竞争就离不开战略,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在其战略三部曲中《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国家竞争优势》,实现了产业组织理论和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的创新性兼容,并把战略制定过程和战略实施过程有机地统一起来,总结出“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及“专一化战略”三大基本竞争战略。在波特看来,竞争优势是所有战略的核心,企业要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作出选择,必须决定希望在哪个范畴取得优势。随着信息产业的兴起,JeffreyRohlfs于1974年对电信服务的研究中发现消费行为之间的互相影响,后来经济学家称这种现象为网络外部性(或称为网络效应,Networkeffect)。网络外部性对市场竞争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在网络外部性的市场中,企业可以通过“价格歧视”,“转换成本”,“市场壁垒”,“标准竞争”等方法,进一步增加规模效应的正反馈作用。在新古典经济学,技术创新被长期地忽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一直到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推动下知识社会的形成及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进一步被认识,科学界进一步反思对技术创新的认识。创新经济学的鼻祖、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1934年定义了经济发展中的创新理论,并首次将发明创造与技术创新相区别。熊彼得还阐明了技术创新和R&D的关系。没有R&D就没有技术创新,即企业技术创新的前提是R&D的活动,但技术创新的价值是通过市场环节体现的。因此,创新三阶段的最后一个阶段“创新扩散”是技术创新的经济效益的体现。在扩散阶段,美国生物学家和人口统计学家R.Pearl和J.Reed(192
本文标题:技术标准竞争与规制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966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