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研制省思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研制省思董玉琦(东北师范大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24)[摘要]经历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研制以及“标准解读”、实验教材、研修手册的编写等与课程标准研制相关的一系列工作后,作者回顾并加以描述了上述相关工作过程中的亲历困惑及其深层思考,这既是一种课程标准研制者的自我反思,也是一种表达自愿接受批判的姿态。文中论及了探究国际信息教育演变进程、检视课程的性质与目标、凸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构建STS视野下的课程内容、选择适切国情的课程结构和坚持课程持续发展的观点等。[关键词]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课程标准普通高中新课程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已经公布,[1]作为新课程八大领域之一的技术领域由“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两部分构成。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研制在教育部领导、专家的关照和指导下,在诸多一线教师、教研员的支持下,历时18个月,经过核心组8位成员的艰辛、不懈、困苦的工作,截至2003年3月而暂时告一段落。一年来又完成了“标准解读”、[2]实验教材、研修手册[3]的编写等与课程标准研制相关的一系列工作。需要说明的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研制其实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前期研究”的接续工作。“前期研究”项目从2000年7月正式启动,主要包括国际比较研究、国内现状调查与分析和课程指导纲要的初步框架研究等三部分。作为这两个项目的共同主持人,笔者认为将课程标准研制相关工作过程中的亲历困惑及其深层思考进行回顾并加以描述,既是一种课程标准研制者的自我反思,也是一种表达自愿接受批判的姿态。一、探究国际信息教育演变进程20世纪后期,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推进、信息教育的开展,特别是有关课程的开设成为全球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综观世界主要国家的信息教育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比较清晰地得到这样一组关于学校信息教育发展历程的图景:从计算机教育、信息技术教育,走向信息教育。所以可以说,信息教育的起源在于计算机教育,经历了信息技术教育之后,最终将要走向信息教育。下面我们给出学校信息教育发展历程的示意(图1)(包括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陆续在中小学开展了以培养计算机素养为主要目标的计算机教育;进入90年代以来,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快,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特别是强调相互之间的交流与沟通(Communication),从而实现了从计算机教育向信息技术教育的转变。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为主要目标,以信息技术为学科背景;我们认为,全球信息化的高度显现和信息科学与技术的高度发展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信息社会的普遍形成,以培养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为主要目标的信息教育将要成为主导思想。图1学校信息教育发展历程示意图从计算机教育到信息技术教育,再到信息教育,不是简单的不相关联的过渡,而是内涵不断扩展、“向下兼容”的过程。这一点,既可以从学科背景扩展的角度理解,也可以从课程目标变迁的视点来体会。信息教育的学科背景是信息学科群,其课程目标是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科背景是信息技术,为信息学科群的一部分。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是信息技术素养,是信息素养的一部分;计算机教育的学科背景是计算机技术,为信息技术的一部分。计算机教育的目标是计算机素养,是信息技术素养的一部分。如果更进一步深入研究某些国家(地区)的20世纪中期以后学校课程的发展,我们还会发现:除了上述主流的信息教育变迁过程,其实信息教育也可以认为起源于更为久远的图书馆教育。最典型的佐证就是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的1985年的课程中的图书馆(或媒体)技能与计算机技能(LibraryˆMediaSkillsandComputerSkills)。[5]第二,还存在一个这样不容忽视的事实:可以视为信息技术教育的母体之一——技术教育的存在。如日本初中现行课程中“信息与计算机”学习领域仍然是技术教育的一部分;[6]英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课程出现之前(1994年),有关信息技术内容是置于“设计与技术”学科课程之中的。[7]第三,在信息技术教育和信息教育之间还存在一个过渡阶段——信息与传播技术(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Technology,ICT)教育。典型的代表诸如英国和韩国。英国中小学2000年9月开始实施的新的“国家课程”把原来的“信息技术”(IT)改变为“信息与传播技术”(ICT);[8]韩国中小学信息教育的现状就其本质上说虽然尚处于信息技术(IT)教育阶段,但第七次课程改革方案中的提法却是ICT教育。[9]相对主流而言,我们可以把它们理解为支流。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尝试给出学校信息教育演进的简要模型如图2所示。其中:LE表示图书馆教育(LibraryEducation),CE表示计算机教育(ComputerEducation),TE表示技术教育(TechnologyEducation),ITE表示信息技术教育(InformationTechnologyEducation),ICTE表示信息与传播教育(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TechnologyEducation),IE表示信息教育(InformationEducation)。图2学校信息教育演进模型二、检视课程的性质和目标(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如何定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际问题。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信息技术课程不仅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交流与合作,拓展视野,勇于创新,提高思考与决策水平,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明确信息社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伦理与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为适应未来学习型社会提供必要保证。我们认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表现如下:1.基础性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性表现在:它是信息技术在各个学科中应用乃至全部教育活动的基础,是学生在今后工作与生活中有效解决问题的基础,是学生在未来学习型社会中自我发展、持续发展的基础。2.综合性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综合性表现在:其内容既包括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等技能性知识,也包括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对信息技术过程、方法与结果评价的方法,信息技术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相关权利义务、伦理道德、法律法规等。3.人文性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人文性表现在:课程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设置,既表现出基本的工具价值又表现出丰富的文化价值,即既有恰当而充实的技术内涵,又体现科学精神,强化人文精神。随着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将以前所未有的态势不断发展,信息技术课程也会随之发展和进步。(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体系一般认为目标体系是影响课程设计的另外一个重要基点或依据。关于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体系世界各国异彩纷呈,歧义颇多。如何构建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体系,我们认为既要充分考虑课程改革的发展态势,又要适当顾及课程实施的具体可能。我们的观点是从理解、实践和创造的视角来构建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体系。换言之,信息技术课程应当在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方面有所作为。因为学习的结果表现为心理的变容和行为的改观,具体而言就是理解力和行动力的提高。1.从理解的视角出发的信息技术课程所谓理解,不仅指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也包括对“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理解。理解是基础目标,也是行动的基础。当然,理解了未必一定落实到行动上,反过来说,不理解有了行动也是盲目的;理解不同于熟练掌握,更不能简单等同于记忆;理解获得的过程不是与实践、创造分离的,恰好相反,只有在实践、创造的过程中才能获得真正意义的理解。例如,通过参与学校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理解数据库管理信息的思想、方法等(参照“信息技术基础”模块中“信息资源管理”项目)。2.从实践的视角出发的信息技术课程实践是理解的一个价值体现,也是获得真正理解的必不可少的过程,更是实现创造的奠基石。从实践的视角出发的信息技术课程要使学生充分获得实践的机会,要将学生的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有机地统合起来;实践不能理解为技能的训练、操作的强化。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没有硬性规定上机、上网时间,但教师在设计具体学习单元时,要充分考虑实践过程对学生学习结果的价值和效率的影响。3.从创造的视角出发的信息技术课程创造是课程目标体系中的最高追求。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中的创造并不神秘,创造性地实际解决问题,创造性地表达意图等等。研究人员将人的思维分为接受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是以批判性为基础的。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创造性体现了不断发展变化社会中如何形成新的价值观,如何有效规范自我行为,适应并且促进健全的信息社会发展。在课程目标体系中,创造是一个完善理解的实践过程。(三)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描述毫无疑问,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标准”中提出,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10]我们认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概括了我国现阶段对学生的基本的社会需求。我们从这三个方面将信息素养进一步分解,设计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的课程目标。第一方面的“知识与技能”部分包括目标中的第1条和第2条,分别描述了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具体如下:1.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了解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2.能熟练地使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第二方面的“过程与方法”部分包括目标中的第3条、第4条、第5条、第6条、第7条和第8条,共六项。前三项侧重“过程”,后三项侧重“方法”。具体如下:3.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4.能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能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5.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6.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7.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进行创造性探索或解决实际问题,如辅助其他学科学习、完成信息作品等。8.能对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能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第三方面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包括目标中的第9条、第10条和第11条。具体如下:9.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10.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11.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同时“标准”强调:“上述三个层面的目标相互渗透、有机联系,共同构成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不同层面信息素养的综合提升和协调发展,不能人为地割裂三者之间的关系或通过相互孤立的活动分别培养。”三、凸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作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理念,“标准”中指出了五点,即: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11]实质上这是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的多视角的描述和概括,凸显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第一点的“
本文标题: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研制省思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970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