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攀钢2#高炉热风炉炉壳制作工艺
攀钢2#高炉热风炉炉壳制作工艺 徐小勇(攀冶修建分公司机械工程项目部邮编617023)摘要:介绍了2#高炉热风炉炉壳的特点,制作热风炉炉壳的工艺流程和制作工艺。认为借鉴转炉炉壳的制作工艺,再辅之以切合实际的技术措施,能够保证热风炉炉壳的制作质量。关键词:热风炉炉壳制作流程成型校正1引言在高炉生产过程中,热风炉设备是高炉生产系统的重要设备。修建公司自从1996年年初开始承担了炼铁厂2#高炉3座热风炉炉壳结构制作安装任务以来,依次进行了炼铁厂三座高炉的热风炉炉壳的制作安装。在首次承担的炉壳制作量就达537t,其中2#高炉的1#热风炉仅制作炉帽部分,共计四带;2#和3#热风炉为整座炉皮制作(两座炉结构完全一样),每座共计二十四带。三座热风炉均由圆锥体、圆筒体和双曲面体组成。就修建公司而言,当时制作2#高炉热风炉炉壳尚属首次,无制作经验,尤其是热风炉双曲面体的冷压成型工艺难度更大,加之工期短,任务紧,更为此次的检修工作增加了难度。为此,针对工程实际,开发了热风炉炉壳制作工艺。这些工艺技术经过这么多年的应用,其效果是明显的,工艺技术是成功的,至今还在继续使用和不断发展,并增加了一些新的工艺。现结合首次制作情况,将热风炉炉壳的工艺流程和制作工艺归纳如下:2工艺流程为了更简明地看到炉壳结构特点,可以将炉壳的圆锥体和圆筒体合称为直段,而将双曲面体改称为球段,由此可认为炉壳由直段和球段两大结构组成。另外,修建公司曾经制作过的转炉炉壳结构与热风炉炉壳结构非常相似,借鉴转炉炉壳的制作工艺,并结合热风炉炉壳制作实际,得出制作热风炉炉壳直段和球段的工艺流程见图1、图2。比较直段和球段的工艺流程,可以看到,球段比直段工序更多,更复杂,制作难度更大。因此,要确保炉壳制作质量,尤其是球段落的制作质量,就一定要确保每道工序质量,而工序质量的保证是寻求合理的切合实际的制作工艺。为了保证热风炉炉壳的制作质量,把住工序质量关,本次炉壳制作实施工艺卡,对分部分项质量进行严格检查,发现质量问题及时处理。3制作工艺对球段的第一带用3块试块进行了压制试验,得到球段炉皮压制成型操作步骤:首先,将炉皮初压一道;其次,加校正板条加以校正成型(板条加法见后述内容)。图 1 直段工艺流程图3.1炉壳板下料 必须按规定划好中心线、煨弯线、切开线、切去线、轨道线、坡口线、检查线。各种线均用划针划线,并以洋冲打出。洋冲间距规定如图3所示。应注意各种划线必须准确,复查对角线应在±1mm以内。为使尺寸一致,应使用样杆检查(可用30mm×50mm的干松木或旧盘尺)。各带下料尺寸见表1。3.2炉壳板切割 所有直段均留线切割,球段压线切割。切割必须垂直和光滑,以防止缺口和孔洞。切口垂直度偏差应小于1mm,有缺口处必须补平磨光。切割时,仔细检查尺寸,保证切割线到检查距离在50±2mm以内。打坡口时,要求坡口均按规定尺寸精确加工成形。按规定,凡直段带的横缝和竖缝坡口尺寸用刨边机加工成形,但必须注意此次坡口均为不对称型坡口,其角度与板面的正反必须分清,做好标记,写明正反面,确保加工坡口的准确性并为图 2 球段工艺流程图下步工序做好准备。在刨边的同时,必须检查坡口尺寸、切割尺寸、对角线尺寸,从而保证下料后最终尺寸的准确性。各尺寸的误差均应在±1mm以内。 图 3 各线洋冲间距 表12#热风炉炉壳板下料尺寸带号下料尺寸,mm块数带号下料尺寸,mm块数长度宽度厚度长度宽度厚度12205567301214634119962242631019963641563411996224363101996364166341199622446310199630,36各2176341199622456310199630,36各2186341199622466304199628419下237213632512带号下料尺寸,mm块数带号下料尺寸,mm块数长度宽度厚度长度宽度厚度76304199628419上2471892251286310199628,36各2207106151625496310199628,36各22171061516254106304176228422341424662512116321102622423233821922581263411213224242300140025313634119962243.3压架系统及胎膜从工艺流程图中看出,压架系统及胎膜是制作热风炉炉壳的关键,因此,首先应解决压架系统及胎膜的设计制作问题,然后,在压架系统及胎膜的设计制作上,严格按图纸进行施工。为了防止胎膜制作过程中的焊接变形,将常规组装顺序进行了改进,原来的常规组装顺序为:底板→立筋板→加强筋板→面板。改进后的组装顺序为:底板→立筋板→面板→加强筋板。需强调的是:面板与加强筋板在相关位置要同步,即该位置的面板装完后,也应将该位置内的加强筋板装完,也就是说,一段面板对应该段位置的加强筋板,需边装面板边装加强筋板。通过改进,利用面板来控制因先装加强筋板引起的变形。这样,有效地控制了变形,将上下胎膜变形量由原来的30~50mm降至10mm以内,确保了胎膜制作质量。3.4顶压成型 直段先用顶床将头子压好后,再用卷板机卷制成形,而球段直接用胎膜顶压成形。在直段中,先将老顶床改制合格,保证顶辊横平竖直,顶床内胎也必须要横平竖直,同时保证支承平台水平。在顶床的顶辊上有中心线,返出基准线,保证对线准确,防止对线偏差,边顶压边检查,检查样板取2m长,确保弧度误差在±2mm以内,欠顶或过顶均需重新顶压,直至满足标准要求。在球段中,由于本次炉壳球段制作采用的是胎膜冷压成型工艺,不同于以往转炉炉壳球段的制作(转炉球段采用的是胎膜热压成型工艺)。就热压与冷压两种成型工艺来说,热压后的炉壳成型效果很好,回弹量非常小,而经冷压后的炉壳成型效果很不理想,回弹量比较大,除特殊情况(如弯曲半径很小)外,一般都不能一次冷压成型,而必须通过校正方法进行校正,才能最终成型。值得一提的是,有时回弹情况不一致,不均匀,无疑也会使校正次数增多,并且最终成型质量不如热压成型质量。但应该指出,虽然热压成型较冷压成型质量要好,但热压成型改变了母材特有的技术指标,而冷压成型却没有。至于优先选用何种压制成型工艺,这得由设计工艺要求等因素决定。在本次炉壳球段制作中,要求采用冷压成型工艺。为了控制好冷压成型质量,决定采取下述方法:①、每块炉壳第一次用胎膜压完后,用立体样板检查成型误差量。②、根据成型误差量加校正板条给予校正,见图4。顺序为:先校高度方向;再校上下口方向(校正板条宽一般取40mm,厚度由压制误差值决定,板条数可视实际情况增多),再记录各校正位置的回弹量。③、若加板条后,炉壳成规律性地变化,考察每次回弹量,加板条就可直接校正,若炉壳局部存在不规则变化,局部就需另加板条加以校正。同时还应在炉壳上用立体样板划出成型轮廓线,确定尺寸检查点,用尺寸直接进行局部成型检查。本次炉壳冷压采用2台320t油压顶进行压制。当板料放在下胎膜上找正后,放下上胎膜,再打压,打压时要求两台油压顶同时加压,步调要一致。通过实施该工艺,较好地解决了炉壳冷压技术难关。3.5误差校正 将压制成型的每块炉皮按弧度、高度、对角线逐项检查,并将偏差控制在±2mm以内,超差处钢材许可校正方法将各尺寸校正合格。特别要注意其扭角、弧度不自然等情况,校正方法要得当。4合装及预装球段炉壳要先合装一次,将每块炉壳处理合格后,才能进入预装,而直段炉壳处理好后可直接进入预装。每块炉壳处理合格后,按要求点焊好各预装所需固定器、脚手架环以及各件逐一对号入座。预装时的注意事项为:①、基准尺寸必须找准;②、在预装中出现水平度、错边、扭角等方面的较大问题时,必须找准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处理,以达到技术规范的要求,严禁任意修口或强拉硬压。预装技术规范为:①、每带的水平度相邻点在±1mm,对应点在±2mm以内;②、各缝错边在±1.5mm以内;③、间隙在3~6mm以内;④、垂直度在±2mm以内;⑤、各带的椭圆度在±5mm以内。本次预装每次分三带进行,每三带装完后,将最上一带作为下三带预装的底带,依次循环。每三带预装完后,记录各要求数据,并在炉壳上返出热风口中心线,并做好标记符号,写明“热风口中心线”字样。经检验合格后,再焊各固定卡具。5结束语制作2#高炉热风炉炉壳过程中,借鉴了以往转炉炉壳制作经验,并针对热风炉炉壳实际,制定了热风炉炉壳的制作工艺,并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技术措施,把住了每道工序质量关,经检验,热风炉炉壳的质量达制作要求,能够满足公司生产需要。
本文标题:攀钢2#高炉热风炉炉壳制作工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986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