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 红火蚁监测技术规范(试行)
-3-红火蚁监测技术规范(试行)为规范红火蚁疫情监测工作,及时发现新疫情,准确掌握疫情扩散、分布及发生动态,特制定本办法。本办法规定了红火蚁监测准备、监测区域、监测植物、监测时期、监测用品、监测方法、疫情诊断、监测记录与档案以及监测报告等要求,适用于全国各地开展红火蚁监测。1监测准备收集当地与红火蚁相关的信息并进行整理、分析,制定简要的监测计划。2监测区域2.1未发生区重点监测高风险区域,包括经过疫情发生区的交通沿线、近年来从红火蚁发生区调入高风险物品(包括土壤、垃圾、装盆用混合或有机覆盖物、干草或秸秆、其他如草皮、苗木、绿化树运载土壤的工具等任何含土壤或附着土壤的东西)的地区。监测目的是了解红火蚁是否传入。2.2发生区重点监测发生疫情的有代表性地块和发生边缘区。监测目的是掌握红火蚁的发生动态和扩散趋势。3监测范围重点监测草坪、绿化带、苗圃、果园、荒地、堤坝、垃圾场、高尔夫球场、货场以及可能调入盆栽植物、垃圾、木材、肥料的场所。4监测时期在气温为20-32℃时间段进行。5监测用品工具:诱瓶、扩大镜、解剖镜、挖掘工具、镊子、指形管、样品袋、标签、记录笔等;材料:酒精(95%)和诱饵(火腿肠等)。6监测方法6.1未发生区6.1.1访问调查向当地居民或经常在该区域工作的人员询问是否有被蚂蚁叮咬后出现红火蚁危害的症状,是否看见隆起高于地面呈金字塔状的蚂蚁巢,近年来是否从红火蚁发生区调入过高风险物品,每个社区或行政村随机询问调查10人以上,记录可疑蚁害发生地点、发生时间。对访问调查过程发现的可疑地点,进行重点踏查。6.1.2踏查结合访问调查情况进行,在调查区域内步行观察附近有无可疑的蚁丘,计划-4-行走的路线要覆盖整个调查区域。可用一根长80-100cm、直径0.3-0.4cm铁丝,拨开杂草或障碍物观察有无蚁丘。如有蚁丘,则用铁丝插入蚁丘5-10cm,观察是否有蚂蚁迅速出巢并表现出很强的攻击行为。采集蚂蚁标本(方法见附录1),进行现场鉴定或送室内鉴定。填写《红火蚁监测记录表》(见附表1)。如确认有疫情发生,则进一步按照发生区的要求进行监测。6.2发生区6.2.1发生范围监测参照6.1各方法采取访问调查和踏查。6.2.2发生动态监测6.2.2.1诱饵制作及用量用火腿肠作为诱饵。将火腿肠切成厚度约0.5cm左右的薄片,放入专用的塑料诱瓶中,并固定在地面上进行诱集。注意使用的火腿肠要新鲜。6.2.2.2诱瓶的放置与使用诱瓶的放置应覆盖所有的村庄或社区,每个村庄或社区每类型场所设置3个监测点。每个监测点随机放置5个诱瓶,瓶间相距10m。对于条状的区域(如绿化带)则每10m左右放置1个诱瓶。注意选择有蚂蚁活动的地方放置诱瓶。使用时将诱瓶置于地面,30分钟后取出蚂蚁,进行鉴定和计数,必要时制成标本。填写《红火蚁诱集监测记录表》(见附表2)。7疫情诊断7.1现场诊断监测过程中如发现可疑蚂蚁,可根据蚂蚁的形态特征、行为以及蚁丘的形状进行鉴定(见附录2),必要时可采制标本。7.2室内鉴定经现场鉴定,难以下结论的,取样带回实验室,在立体显微镜下作进一步鉴定。监测单位不能鉴定种类时,送省级植物检疫机构或其指定的科研教学单位鉴定。送检时应填写《有害生物样本送检表》(见附表3)。首次鉴定的标本需要妥善保存。7.3标本保存将采集到的蚂蚁标本置于小塑料瓶中,加入70-95%酒精后密封,并贴上标签。标签上要注明采集时间、采集地点、采集单位、采集人。8监测记录与档案详细记录、汇总监测区内调查结果。各项监测的原始记录连同影像资料等其它材料妥善保存于县级植物检疫机构。-5-9监测报告县级植物检疫机构对监测结果进行整理汇总形成监测报告,并按要求逐级上报。在县级行政区内发现新疫情或原有疫点红火蚁爆发,呈迅速扩散趋势时,应立即报告。附录1:从蚁巢中采集红火蚁的方法采集工蚁用手指在采样瓶开口的内缘处涂上滑石粉,将瓶子的下半部分插入蚁巢。采样者须戴手套以防蚂蚁叮咬。装够半瓶或15分钟后盖上盖子。在每个瓶中,可装入从蚁巢中采集的一头无翅蚁后。采集蚁后春秋季,早晚温差较大,如前日晚上温度较低,取样时天气晴朗,温度较高时,可用铲子挖取蚁丘早晨向阳的部位的表层约几厘米厚的地方。对于多蚁后型,这样通常会很快采到多个蚁后;对于单蚁后型,也比较容易采集到蚁后。但是冬季温度过低、夏季温度过高时,蚁后会下移到蚁丘深处,这就得挖开蚁巢仔细寻找了。不要将不同蚁巢的无翅蚁后混在一起。如果瓶中的蚂蚁数不足10头,可用镊子收集尽可能多的蚂蚁。用记号笔在瓶上标记采自同个蚁巢工蚁和蚁后的数目、瓶号、采样地点和日期。如条件允许,将所有的采样瓶放在致冷设备内的冰上1个小时使其停止活动。等所有的样采完后向瓶中加入70%的酒精。-6-附录2:红火蚁鉴别特征形态特征红火蚁小型工蚁(工蚁)体长2.5-4.0mm。头、胸、触角及各足均棕红色,腹部常棕褐色,腹节间色略淡,腹部第2、3节腹背面中央常具有近圆形的淡色斑纹。头部略成方形,复眼细小,黑色,位于头部两侧上方,触角共10节,柄节(第2节)最长,但不达至头顶,鞭节端部2节膨大成棒状,常称锤节。额下方连接的唇基明显,两侧各有齿1个,唇基内缘中央具三角形小齿,齿端常着生刚毛1根。上唇退化。上颚发达,内缘有数个小齿。前胸背板前端隆起,前、中胸背板的节间缝不明显;中、后胸背板的节间缝则明显,胸腹连接处有两个结节,第1结节呈扁锥状,第2结节呈圆锥状。腹部卵圆形,可见4节,腹部末端有螯刺伸出。大型工蚁(兵蚁)体长6-7mm。形态与小型工蚁相似,体桔红色,腹部背板色略深,上颚发达,黑褐色,体表略有光泽,体毛较短小,螯刺常不外露。蚁巢特征鉴别红火蚁除依靠上述的形态特征外,还可依据其建巢的特点作出判断。红火蚁为完全地栖型蚁巢的蚂蚁种类,成熟蚁巢是以土壤堆成的高10-30cm,直径30-50cm的蚁丘。新形成的蚁巢则在4-9个月后出现明显小土丘状的蚁丘,但在蚂蚁种群发展成熟前蚁丘并不明显。当蚁巢受到干扰时,红火蚁会迅速出巢攻击入侵者。在野外,可根据蚁丘的特点和红火蚁的攻击特性,作为迅速判断是否为红火蚁的方法之一。危害特征红火蚁主要以螯针叮刺和口器咬伤危害植物、动物、人体。人体被其叮蜇后会有火灼伤般疼痛感,其后会出现如灼伤般的水泡,8-24小时后叮蜇处化脓形成脓疱。如遭受大量红火蚁叮蜇,部分人除立即产生破坏性的伤害与剧痛外,毒液中的毒蛋白往往会造成被攻击者产生过敏而有休克死亡的危险,若脓疱破掉,则容易引起二次性感染。-7-附表1:红火蚁监测记录表监测单位(盖章)调查地点县(市)乡(镇)村东经北纬海拔高度(米)调查内容调查方法调查地点类型调查面积(亩)代表面积(亩)蚂巢数量蚂蚁是否攻击性强受害群众人数最早发现时间样本采集编号初步鉴定结论调查记录人调查日期(年/月/日)注:此表将作为监测的原始记录,请妥善保管-8-附表2:红火蚁诱集监测记录表监测单位(盖章)监测人调查地点(乡镇/村)调查日期调查地点类型代表面积(亩)监测点序号诱瓶序号可疑蚂蚁数量红火蚁数量注:此表将作为监测的原始记录,请妥善保管-9-附表3:有害生物样本送检表送样单位(盖章)通讯地址邮编送样人电话传真E-mail标本编号标本类型样本数量采样人采集地点海拔高度寄主植物采集方式采集场所处理方式危害部位危害状描述(或图片)-10-马铃薯甲虫监测技术规范(试行)为规范马铃薯甲虫疫情监测工作,及时发现新疫情,准确掌握疫情扩散、分布及发生动态,特制定本办法。本办法规定了马铃薯甲虫监测准备、监测区域、监测植物、监测时期、监测用品、监测方法、疫情诊断、监测记录与档案以及监测报告等要求,适用于全国各地开展马铃薯甲虫监测。1.监测准备收集当地与马铃薯甲虫及其寄主状况相关的信息并进行整理、分析,制定简要的监测计划。2监测区域2.1未发生区重点监测高风险区域,如:曾发生过疫情的区域、经过疫情发生区的交通沿线马铃薯甲虫寄主植物分布区、来自疫情发生区的寄主植物及其产品以及其他限定物的集散地和主要消费区周围茄科植物种植区。主要监测马铃薯甲虫是否传入。2.2发生区重点监测发生疫情的有代表性地块和发生边缘区。主要监测马铃薯甲虫发生动态和扩散趋势。3监测植物马铃薯、茄子、番茄以及马铃薯甲虫野生寄主植物天仙子。4监测时期马铃薯甲虫寄主作物和野生寄主的生长期。5监测用品工具:扩大镜、立体连续变倍显微镜、挖掘工具、镊子、指形管、样品袋、标签、5号昆虫针(长38mm,直径0.8毫米)和抬把式粗筛(筛架100cm×70cm,筛孔直径0.5cm)等。药品:酒精(95%)、醋酸(97%)、冰醋酸(99%)、福尔马林(40%)和蔗糖等。6监测方法6.1未发生区6.1.1访问调查向马铃薯及其它寄主植物种植户、农技人员和农资经销商等相关人员询问与马铃薯甲虫有关信息,掌握马铃薯及其他寄主植物种植地点、面积,编制种植布局图,了解是否有鞘翅具纵带、淡黄色至红褐色甲虫严重危害。对访问过程发现的可疑地点,进行重点踏查。-11-6.1.2踏查对访问调查中发现的可疑地区和其他有代表性的田块进行踏查。在马铃薯等寄主植物生长期踏查2-3次,每次调查代表面积占种植面积的50%以上。目测查找有无鞘翅具纵带,淡黄色至红褐色甲虫危害。发现可疑症状时采集害虫,进行现场诊断或取样送室内鉴定。调查结果填入《马铃薯甲虫监测记录表》(附表1)。如确认有疫情发生,则进一步按照发生区的要求进行监测。6.2发生区6.2.1发生范围监测在发生区边缘地带进行,进行访问调查和踏查。6.2.2发生动态监测在发生区,分别选择马铃薯甲虫发生严重、较重、较轻的大面积连片马铃薯种植区各2块,进行定点调查。每年调查2次。第一次在越冬代成虫出土后,第二次在越冬代入土前。在监测点所在连片种植区内采取对角线式或棋盘式取样方法取样。连片种植区面积在4公顷以下时取10个调查样点,每个点调查10株;4公顷以上时取20个调查样点,每个点调查5株。记录每株植物上马铃薯甲虫卵、幼虫和成虫的数量(卵记录卵块数量)。对于新发疫情点可增加筛土检查,具体方法为:每个调查点采挖0.5m2,取20cm以内的所有表土,用抬把式粗筛除去泥土,统计蛹和成虫数量。调查结果填入《马铃薯甲虫田间调查记录表》(附表2)。7.疫情诊断7.1现场诊断检疫人员在监测活动当中如有发现可疑的成(幼)虫,可根据成(幼)虫的形态特征以及果树的受害症状作出诊断并采集有关标本。诊断可以依据《马铃薯甲虫形态鉴别特征》(见附录1)。7.2室内诊断经现场诊断,难以下结论的,取样带回实验室,在立体显微镜下进行进一步鉴定。监测单位不能鉴定种类时,送省级以上植物检疫机构指定的科研教学单位鉴定。送检时应填写《有害生物样本送检表》(见附表3)。首次鉴定的标本需要保存。7.3标本保存发现疑似监测对象马铃薯甲虫,应及时采集、制作标本。7.3.1保存成虫将采到的成虫用酒精杀死后,在未僵硬以前,用固定虫体的昆虫针,插在右鞘翅基部约1/4处,以针插标本用于制作和保存成虫。-12-7.3.2保存幼虫、蛹、卵用醋酸白糖浸渍液(冰醋酸5ml,蔗糖5g,福尔马林5m1,蒸馏水100ml)或用冰醋酸、福尔马林、酒精混合液(冰醋酸1份,福尔马林6份,酒精15份,蒸馏水30份配制)作为保存液。用指形管浸泡、封口保存。8监测记录与档案详细记录、汇总监测区内调查结果。各项监测的原始记录连同影像资料等其它材料妥善保存于植物检疫机构。9监测报告县级植物检疫机构对监测结果进行整理汇总形成监测报告,并按要求逐级报送上级。在县级行政区内发现新疫情或原有疫点马铃薯甲虫爆发,呈迅速扩散趋势时,应立即报告。-13-附录1:马玲薯甲虫形态鉴别特征成虫:体长11.25±0.93mm,宽6.33±0.45mm。短卵圆形,淡黄色至红褐色,有光泽,每一鞘翅上具黑色纵条纹5条,第1与第3纵带在尾部交会。头下口式,横宽,背方稍隆起,向前胸缩入达眼处。触角11节,第1节粗而长,第2节很短,第5、6节约等长,第6节显著宽于第5节,末节呈圆锥形。口器咀嚼式,上颚有3个明显的齿,下颚须3节向端膨粗,第4节显细而短,圆柱形,端末平截。足短,转节呈三角形,股节稍粗而侧扁,胫节端
本文标题:红火蚁监测技术规范(试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989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