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2、全球化条件下的新型生产模式
分散网络化生产模式(DNPS)精益生产模式大规模定制模块化生产1、张曙,《分散网络化生产系统的体系结构》,《工厂建设与设计》1997年第六期2、刘志彪、刘晓昶,《垂直专业化:经济全球化中的贸易和生产模式》,《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年第10期。3、杜晓君,《跨国公司国际生产模式:内部化、外部化与趋势》,《国际贸易问题》2005年第8期4、百度百科,=ala0_1_1=ala0_1#85、柳卸林,《全球化、追赶与创新》,科学出版社,2008年6月通过对发展趋势和现状的分析研究,同济大学联合国内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与香港理工大学共同提出分散网络化生产系统(DispersedNetworkedProductionSystem-DNPS)的设想,它的目标是按照我国的国情,在中国内地和香港的制造企业中有步骤地、较快地实现敏捷制造。敏捷制造是一种快速响应市场的制造概念,但从名称上并没有描述它的内涵特征。分散网络化生产系统是实现敏捷制造的一种生产模式,分散(Dispersed)与分布(Distributed)不同,分散的涵义是指动态的、没有规律的和地理上相隔的集团成员。网络化又意味着利用信息和通讯技术把它们加以组织起来进行生产,分散网络化生产系统的总体结构如图一所示,它从名称上就指明了虚拟企业的特点和物理含义,比笼统地称为虚拟企业更容易为人们理解和接受,便于在中国制造企业中推广。分散网络化生产系统是一种敏捷制造的虚拟企业,它能够利用不同地区的现有资源,快速地以合理的成本将产品从设计转入生产,以适应市场的多变和用户的需要。分撒网络化生产系统应该具有以下三种能力:(1)快速地、并行地组织不同的部门或集团成员将产品从设计转入生产;(2)快速地将产品制造厂家和零部件供应厂家组合成一个虚拟企业;(3)在产品实现过程中参加单位能够就用户需求、计划、设计、模型、生产进度、质量以及其他数据进行实时交换和通讯。分散网络化生产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和关键技术是:(1)制造资源信息网络。在这个网络上提供集团成员的制造资源和专有技术,以便相互选择伙伴,建立动态联盟,快速设计、开发和制造某种产品。同时,还可以利用它建立可靠的供应链和高效率的市场营销活动。(2)快速产品设计和开发。将不同单位的产品设计的各种工具盒经验,如实体建模、有限元分析、应力分析、热场分析、快速原型制造、虚拟现实、加工和制造仿真等加以集成,采用并行工程的方法快速设计和开发产品。虚拟制造就是通过产品和过程的模型,利用仿真手段,在计算机上进行“制造”产品,以检验产品的功能、使用性能和可制造性。(3)由独立制造岛组成的产品制造网络。毫无疑问,制造企业的最终的产出使现实的产品。制造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品,往往需要贵重的或特殊的设备(如快速原型制造、超精密加工、激光加工、高的数控机床等),购置这些设备投资风险大,利用率又不高,通过网络合理利用社会资源是一个很好的办法。(4)全面质量管理和用户服务网络。质量是用户的满意度,在分散网络化生产系统中,用户的概念是广义的。每一项工作的下一步接受者都是用户。全面质量管理就是要从产品构思开始直到产品生命周期结束,包括维修、报废和回收。(5)电子财务和认识管理网络。分散网络化生产系统的经济活动设计不同的经营实体和人员,一个能够快速反应的财务和人事管理电子网络是分成必要的。(6)制造工程信息的通讯。分散网络化生产系统的基础是信息的处理、交换、传送和通讯。快速、有效和灵活的通讯是实现敏捷性的必要条件。——张曙,《分散网络化生产系统的体系结构》,《工厂建设与设计》,1997年第六期全球化的趋势改变了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方式,使传统的国际贸易形式和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变化之一,就是生产过程中国家间的内在联系日益紧密,中间产品贸易不断增加,形成了跨越许多国家的垂直性贸易链,一种商品的生产过程延伸为多个连续的生产阶段,每一个国家只在某个连续的特殊阶段进行专业化生产。这种现象被人们称之为“垂直专业化”(VerticalSpecializing)。垂直专业化的国际生产和贸易模式,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长以及其全球采购、;生产、销售经营方式的直接结果,它把企业在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采购、生产、销售等活动联为一体。例如,跨国公司从日本或者欧洲购买电子元器件,把它们运到苏州工业园生产加工成电子设备或电子消费品,然后再出口销售到欧美或其他国家。在这个例子中,跨国公司的贸易关系至少涉及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它们在功能上把苏州工业园作为其生产加工制造中心来看待。对“垂直专业化”概念所涵盖的范围,Humels等人指出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一种商品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连续阶段生产;(2)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提供价值增值;(3)至少有一个国家必须在它的生产过程中使用进口投入品,产出的产品除了部分用于国内消费及投资外,还必须有一部分用于出口。垂直专业化既包括进口方面也包括出口方面。从进口方面看,垂直专业化必须是中间品贸易的一个子集。尽管所有的中间品贸易都符号条件(1)和(2),但只是体现在出口商品中的进口中间品的子集才符号(3)。从出口方面看,垂直专业化既涉及中间品又涉及最终产品。在当今的国际贸易和生产中,由跨国公司所主导的垂直专业化安排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由多个国家的多个独立的跨国公司通过生产的紧密联系,共同组成上下游产业垂直专业化生产的链条。国家1的跨国公司1生产中间产品,并出口到国家2,销售给跨国公司2,跨国公司2结合本国的资金、劳动和国内生产的其他投入品,生产出最终产品,这些最终产品除部分用于国内销售外,其他的均出口给国家3,由跨国公司3进一步价格,并出口给国家4,......以此类推。这种跨国公司间的垂直专业化分工既是国际间企业的分工与协作,也是国家间产业的分工与协作。现实中这样的例子很多。例如日本从澳大利亚进口铁矿生产钢铁,并把钢铁出口到墨西哥,由墨西哥的企业把钢铁压延成型,再出口到美国用于生产农业设备,美国公司利用自己的品牌,最终把一部分农业设备出口到其他国家。另外一种模式是一家跨国公司T贯穿于多个国家,通过其全球化的战略安排,把产品生产链的主要环节分别设置在国家1、国家2、国家3、国家4.....。在跨国公司内部的遥控指挥下,由分布在各个国家的下属公司分别完成整个产品生产流程的特定阶段。例如国家1的下属企业生产一种中间品并把它出口到国家2,由分布在国家2的下属企业结合进口的中间品、资金、劳动和国内生产的中间投入品来生产最终产品(总产出),并把部分最终产品出口国家3。当进口中间品被用于生产商品出口时,就出现了垂直专业化。——刘志彪、刘晓昶,《垂直专业化:经济全球化中的贸易和生产模式》,《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年第10期。一、内部化国际生产模式的理论解释——市场内部化理论跨国公司内部化国际生产模式是基于FDI所形成的跨国公司具有绝对控制权的垂直一体化或水平一体化的内部组织结构体系。以交易成本为基础的内部化理论解释了跨国公司内部化国际生产模式的成因和动机。交易成本理论认为i,企业和市场是两种不同而又相互替代的资源配置和交易方式,市场通过价格机制协调商品交易,企业通过行政命令调配资源。当市场存在交易成本时,企业通过将市场“内部化”以减少交易成本的存在。所谓内部化是“内部组织(企业)将对市场交换的替代”(Williamson,1996)。英国学者巴克利和卡森(P.BuckleyandM.Casson,1976)及鲁克曼(A.Rugman,1981)将交易成本理论引入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领域,开创了跨国公司的内部化理论。内部化理论认为i,中间产品市场不完全会导致企业参与市场交易的成本上升,企业就会创造内部市场进行交易,将资源的配置和使用置于统一的行政管辖之下,通过内部控制的程序或渠道来分配资源以替代市场机制的作用,进而降低交易成本。因此,鲁格曼指出,内部化就是“把市场建立在公司内部的过程,以内部市场取代原来的外部市场,公司内部的调拨价格起着润滑内部市场的作用,使它能像固定的外部市场一样有效地发挥作用”。当企业内部市场跨越了国界,就形成了跨国公司,形成了跨国公司内部化国际生产模式。邓宁(JohnH.Dunning,1974,1977,1981,1988)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在市场不完全假设的基础上,将企业所有权优势同区位优势相结合,并将其纳入企业内部化过程的分析中,从而完成了对跨国公司内部化国际生产活动的一般性解释。跨国公司直接投资所形成的内部化国际生产模式,由利用外部市场价格、竞争机制来协调控制资源配置转变为体系内部通过假话、组织来协调控制资源配置、其结果是跨国界的中间产品交易被置于跨国公司所有权之下,产品价值链上的各单元作为内部市场交易主体,交易各方是股权控制下的价值生产单位,将从研发、原料采购、生产加工、直到营销等整个价值链放在一个体系内部完成。通过这种内部化的组织形式,既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买卖双方的不确定性,又可以消除外部市场的不完全性。二、外部化国际生产模式的理论解释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大型公司的业务组合有所缩减,企业日益聚焦在核心业务上,放弃一些不必要的业务(Samulson,1994)。跨国公司将越来越多的价值链活动离岸外包给供应商,积极拓展外包网络,充分利用外部专业分工与协作的生产效率以及敏捷性,谋求全球竞争优势。目前国际生产体系中的外包现象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只保留研发、设计以及营销等核心职能,而将整个制造工序分包给独立的“合同制造商”(Kagami&Kuchiki,2000)。......这种趋势反映了跨国公司努力将资源集中于培养核心能力,也放映了技术进步和竞争压力已经改变了跨国公司所寻求的内部化合专业化这两种对立的公司特定优势之间的平衡,使得跨国公司偏重于后者(UNCTAD,2002)。从发展趋势来看,离岸外包已经成为跨国公司生产的主打模式。......四、国际生产模式的发展趋势1、内部化与外部化共同发展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呈现两个层面共同发展的特征,一个层面是价值链环节的纵向一体化,即在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形成纵向关联;另一个层面是价值链环节的横向集成,即跨国公司不仅要挖掘内部资源、强调内部联系,更要获取外部资源、注重外部联系,以节约成本和提升企业核心能力(Arnold,2000)。目前的趋势是跨国公司一方面积极推进纵向一体化,在同一价值链环节的企业之间进行并购;另一方面一些失去竞争优势的非战略环节离岸外包,加速推进外部一体化。内部化与外部化实际上是跨国公司全球化同一过程的两面,内部化是以股权控制为支撑的全球生产系统,因为跨国公司的知识资产转移是有成本的,所以对知识资产流动的全球和全程控制是有必要的。外部化是以外包为支撑的全球生产系统,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跨国公司更加关注核心竞争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注重与其外部合作伙伴的依赖关系,通过外包降低运营成本,加强核心业务,增强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速度和敏捷性。因此,跨国公司为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可能并用两种策略:一是内部化策略,绕过高成本的外部市场在公司内部进行交易,垄断技术优势,消除知识资产在市场转移中的各种不确定性,保护其垄断收益,实现全球经营利润的最大化;二是外部化策略,将好、非核心业务外包给世界领先水平的企业,聚合彼此在不同价值环节中的核心专长,实现全球竞争优势的整合。2、网络化网络化已经成为当今跨国公司国际生产的重要特征,跨国公司在结构逐步演变成“全球网络公司”。在一个价值网络中,企业间不时简单的层级关系,而是以各种纽带形成的复杂的网络关系,表现为两个相互交错网络的拓展与延伸(丘立成,1997):一个是由跨国公司通过海外直接投资在世界各国或地区建立的海外子公司所构成的公司内部网络,表现为体系内部国际分工,在这一体系中,跨国公司不再是一个层级结构,而是一个网络结构;另一个是
本文标题:2、全球化条件下的新型生产模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192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