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交通运输 > 3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设计
14.3《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概述(一)设计思路概述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有重要影响。人从生物圈中获取食物和氧气。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大气中的氧被人体吸收后,经循环系统才能运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中被细胞利用,组织细胞在生活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也要经循环系统才能运离细胞。本生物学科教学设计案例(七年级)正是讲述了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构成和生理功能,血液循环途径及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的一些知识,安排了“流动的组织──血液”、“血流的管道──血管”、“输送血液的泵──心脏”和“输血与血型”四节内容。在课程标准的一级主题“生物圈中的人”下明确列出这一章的具体内容标准,对学生加深理解人体结构和功能相互适应的关系,理解人的各种生命活动,自觉养成卫生习惯具有重要意义。本教学设计要求学生通过分组实验、分组调查、收集资料和演示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描述出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概述血液循环。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望,想要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已经对血液循环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有一定的认识,有利于开展本章的学习。但对其中的具体结构及其功能,尤其是血液循环途径的知识比较缺乏,而这部分知识又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中应尽可能通过各种的实验和多媒体辅助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化,才能让学生理解。如:让学生通过完成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区分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通过分组观察和探究心脏结构,了解心脏的结构及其功能。(二)教学目标与重点知识和技能目标:描述出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概述血液循环;概述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与血型和血量的关系。过程和方法目标: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调查、收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结构与功能统一的思想。通过积极参与多种小组活动,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的情感,关心他人,树立健康的成年公民应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重点难点:(1)知识方面:描述出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概述血液循环;(2)科学方法、能力方面: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3)科学价值观方面:形成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结构与功能统一的思想,养成关爱生命的良好品质。对应的新课标:“五、生物圈中的人”2.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供给具体内容标准活动建议描述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观察血涂片。2成。概述血液循环。解读血常规化验的主要数据。模拟血型鉴定,有条件的学校观看血型鉴定的录像,理解血型与输血的关系。观察蛙蹼或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P21)(三)教学框架图1《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框架3(四)教学准备1.根据学生兴趣和学习状况,分配学习小组和分配学习任务;2.制作或下载相关教学视频、课件,作为信息技术支持;3.课前指导学生预习相关内容,制定探究的方案,了解实验的过程。4.教师课前带领兴趣小组的同学一起准备好实验用具和材料。(五)所需教学环境及资源材料教学环境:(1)多媒体投影设备:便于教师电子文稿和教学支持材料的展示;(2)实验室:便于准备演示实验和学生完成观察和探究实验;教学资源:(1)教师制作的专题教学演示文稿:展示教学支持材料,明确学习要求;(2)实验报告手册:便于学生明确实验的要求和记录实验数据和现象;(3)学生堂上练习:反馈学生学习任务中的各项具体完成情况;(4)观察实验所需的实验用具和材料:学生能动手完成实验。二、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一)教学目标(1)描述血液的成分和各自的主要功能。(2)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3)解读血常规化验单,了解贫血、化脓和伤口处血液逐渐凝固等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关注造血干细胞及其研究进展,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和关爱他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重点难点:(1)重点:血液的成分和各自的主要功能。(2)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血液问题的能力。教学环境:课时1是有多媒体平台的教室,课时2是有多媒体平台生物显微镜实验室。(二)教学过程课时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教学引入1.用美国红十字会主席伊丽莎白说过的一句话的引导学生,启发学生思维。2.过渡语:输血对人类有重要意义,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那么,血液有什么作用呢?它的成分是什么?引入课题,并举例说明血液与人类的关系。思考问题,自由发言,交流各自对血液的认识。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起学生的兴趣。4第一课时二、解读血常规化验单1、让学生说出验血过程,引出血常规化验单的作用。2、投影一张血常规化验单,并指导学生解读,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3、投影血液各成分正常值,对异常值作简要说明。1、回顾验血过程。2、认真阅读,理解化验单中的RBC、WBC、Hb、PLT各表示的意思,并关注以上各项的测定值。3、评价血常规化验单,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结合实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课本中的资料,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分析,培养了学生阅读和分析资料的能力。三、血液的成分1、演示实验——血液的分层。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推断和归纳。3、提出问题:为什么把血液称做“流动的组织”?(铺垫)1、认真观察实验现象。2、讨论思考,并尝试说出血液的成分。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的能力,通过创设疑问,引起学生思考,并为下文做铺垫。第四、血液各成分的主要功能1、组织学生表演或观看小品——血管中的奇遇。2、解释贫血、化脓和伤口处血液逐渐凝固等相关知识。3、小结比较血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功能。1、仔细观看小品,从内容中获取有用知识。2、说出贫血、发炎、化脓、止血、血友病、血栓的原因。3、讨论总结血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功能。通过有趣的小品表演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锻炼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5二课时五、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1、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巡视、检查。2、显示正确的显微镜下血细胞图,小结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特点3、提出问题,引导分析,积极评价。1、明确实验目的,按照实验步骤正确操作,观察与思考。2、观察正确的显微镜下血细胞图,并小组讨论。3、提出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积极思考回答问题。通过探究实验,把知识传授变为问题探究,不仅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思想,还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创造了条件。六、课外阅读——造血干细胞和干细胞的研究1、指导学生看课外阅读,与学生一起探讨热点话题。2、布置作业:63页课后练习题。阅读、思考、讨论、自由发言。指导学生珍爱生命和关爱他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七、总结通过层层的设问引起学生反思:是否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思考问题抛开陈叙式的小结,利用设问有趣更有效。三、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2.尝试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能力目标1.通过对血液结构功能的学习,掌握认识和区分三种血液的能力。2.通过对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情况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3.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情感目标形成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结构与功能统一的思想,养成关爱生命的良好品质。重点难点:(1)重点:动脉、毛细血管、静脉三种血管结构与功能的教学;(2)难点:结构与功能统一思想的培养。教学环境:课时1是有多媒体的生物显微镜实验教室,课时2是有多媒体平台的教室。6(二)教学过程课时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第一一、复习引入先复习提问血液的成分,由此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血液在人体内是怎样运输的?再给学生介绍人体内血管的总长度(约100000千米,可绕地球赤道两周半)。思考、回答问题。有趣的课外知识可以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兴趣。课时二、实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1、提出问题,讲解实验要求和注意事项,指导学生进行实验。2、组织学生实验后交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肯定、鼓励。3、概述如何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以及三者之间的联系。1、带着思考问题,阅读新教材第64、65页,明确实验目的和方法步骤,小组讨论,展开实验。2、报告实验结果,回答问题,提出实验中发现的新问题,小组交流。3、根据血流方向、血流速度判断血管的种类。通过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创造能力及小组协作能力,也体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即实验过程中爱护小动物的教育。三、动脉1、让学生摸一摸自己的颈部或腕部动脉的搏动。2、展示动脉横切面图。3、列举动脉出血的情况。1、感受动脉的所在位置。2、说出动脉的结构特点。3、关爱生命。扩展知识,培养学生观察和语言描述能力。7第二课时四、静脉1、指导学生观察身体表面特别是手臂上的“青筋”(就是静脉)。2、展示静脉横切面图。3、指导握拳,观察手背突出的“小包”,说明静脉瓣的作用。1、感受静脉的所在位置。2、说出静脉的结构特点。3、了解静脉瓣的作用。扩展知识,培养学生观察和语言描述能力。五、毛细血管1、播放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物质交换的动画。2、提出两个问题:(1)氧气至少通过几层细胞到达组织细胞?(2)氧气至少通过几层膜到达组织细胞?1、观看动画。2、思考问题,总结出毛细血管的特点。让学生掌握物质是如何交换的,既巩固了毛细血管的结构,又延伸了知识。六、三种血管的比较把三种血管图放在一起,让学生仔细观察比较这三个图有什么不同,列表总结。观察思考,通过对比,学生立刻明白了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并完成表格。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辨析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七、练习提出问题:医生在给病人打点滴时针头插入的是什么血管,为什么是这种血管?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巩固本节的内容。四、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1课时: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出心脏的位置和形态。2.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3.描述心脏的工作过程。能力目标1.进一步培养、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等探究能力。2.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3.培养学生运用己有的知识和经验构建新知识并进行创新的能力。8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进一步强化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2.加强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思想意识。重点难点:(1)重点: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2)难点:1.描述心脏的结构。2.描述心脏的工作过程。教学环境:有多媒体平台生物实验室。(二)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思想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故事引入。有一家人原本在山下住,喝的是水管输送来的自来水,可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他们家搬到了山上,那么他们要还想喝自来水,要怎么办呢?其实我们人体中也有一个类似于泵一样的结构,能将血液运输出去,那是什么结构呢?板书: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进入新情境。结合实际,充分发表意见。答:在山下加个水泵。思考回答:心脏从生活小故事入手,创设问题情境,引出“泵”。再使学生将泵与心脏联系在一起,引入新课。讲授新课探究心脏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出示动画:提出问题:心脏是怎样泵出血液的?指导学生通过动画理解心脏的功能。让学生计算心输出量,通过数据提出问题:心脏为什么能够不停地搏动?(请思考:心脏的结构有哪些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1.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描述心脏的位置、形状、大小。2.利用动画和图片,指导学生观察心脏的外形,区别心脏的前后、左右,房间沟、室间沟及心脏的四个腔。观看动画,回答问题,明确心脏的功能。学生计算心输出量,感受心脏的强大功能。观察图片,思考,回答,描述心脏的位置,大小。从功能入手,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为学生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做铺垫。对应动画,以实物引导学生观察,起示范作用的同时,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的态度。提出问题──观察──释疑,再提出问题──再观察─93.指导学生观察心脏的结构:按照一定的问题层次,指导学生观察已经解剖好的猪心。问题如下:(1)心脏不停地收缩和舒张,
本文标题:3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218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