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广播电视综合知识-完整整理
1.哲学:是一种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即人们关于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是人类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抽象概括和总结,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者说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3.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4.意识是人所特有的精神活动,它包括感性、理性的认知形式和情感、意志等复杂的心理形式。5.意识的本质: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是社会的产物。6.意识的作用:意识对人类的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7.联系:是指事物与事物之间、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8.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9.唯物主义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主张认识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10.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1.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地能力。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在现代化的生产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关系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1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基本内容及其变化;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13.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14.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有两种含义:一种是作为人类生活共同体的主权国家,另一种是作为政治统治和管理组织的国家机器。国家的本质:即国体,表明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国家的职能:包括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对内职能除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外,还有组织管理社会经济和公共事务的职能;对外职能主要是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15.人们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A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B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C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16.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任何商品都包含实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有效性和有用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的。17.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支付手段、流通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18.货币流通规律:一定时间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的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19.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其作用是通过商品价格的运动表现出来的。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其价值来进行,遵循等价交换、自愿让渡的原则。20.劳动过程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21.剩余价值的本质:雇佣工人创造的价值中超过他自身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部分,它反映的是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22.资本的本质:是被物的外壳所掩盖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就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23.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也就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通过延长工作日使剩余劳动时间增加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24.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这一规律的主要内容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追去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断加强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一切主要过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全过程)25.劳动是创造价值包括剩余价值的最终源泉。劳动创造价值;资本提供条件;管理整合要素;科技催化效益。26.资本主义再生产: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27.资本的构成:从价值方面来看,资本是由一定数量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两部分构成的,他们之间的比例叫资本的价值构成。从物质方面来看,资本是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生产力构成的,他们之间的比例是由生产的技术水平决定的,这种反映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资本的技术构成。28.资本有机构成,就是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一般要以但各自奔的增大为前提。而单个资本增大有两个途径:一是资本积聚,,即单个资本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从而引起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积聚。二是资本集中,即把原来分散的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这既可以采取大资本吞并小资本的形式,也可以采取组织股份公司的形式。29.相对过剩人口的三种形式:一是流动形式的过剩人口,二是潜在形式的过剩人口,第三种是停滞的过剩人口。30.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31.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32.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进入大机器工业时期以后,从19世纪初叶开始,每隔若干年爆发一次的一种周期性经济现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基本矛盾。33.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一般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34.经济危机的作用和后果是双重的:一方面,危机造成社会生产力的大破坏和各种矛盾的加剧。另一方面,危机又是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比例关系的强制性调整方式,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一种特殊调节机制和调节手段。35.马克思的第一个发现是唯物史观。唯物史观对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在于:A运用社会基本矛盾学说,证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B运用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学说,说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C运用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学说,说明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才能解放自己,无产阶级必须从“自在阶级”上升到“自为阶级”,才能实现社会主义。36.马克思的第二个发现是剩余价值学说。剩余价值学说对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在于:A剩余价值学说揭开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走向灭亡的历史规律B揭示了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矛盾和对立的经济根源,阐明了无产阶级的真正地位,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的社会力量,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不了解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缺陷。C展示了无产阶级彻底解放的根本道路,指出无产阶级只有通过革命建立自己的国家政权,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才能获得彻底解放,为社会主义的实现指明了现实的道路。37.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仅是历史的继承和取代关系,而且在社会主义最终取代资本主义之前,彼此又长期并存,相互见是一种共处、竞争的关系。38.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39.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必然结果。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1945年党的七大在党章中规定:毛泽东思想作为一切工作的指针。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总政策—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工人阶级,优势最具革命性,易结成工农联盟,有自己的先锋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人民大众,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民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两大任务—反帝、反封建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问题,农民是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的主力军。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主要是帝国主义的间接统治以及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和地方性的农民经济,导致了中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和不统一。工农武装割据—是指在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基地。这三者密切结合,相辅相成,缺一不可。1930.1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形成了以农村为中心的思想①国情决定必须农村包围城市②建立巩固的农村根据地③城市斗争以防御为主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证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唯一正确的道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政治纲领--包括国体和政体两个方面。国体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共和国,即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工农知小}。政体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经济纲领--是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经济形态--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及其领导下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经济政策--是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简称“四面八方”政策。文化政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群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人民民主专政---①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②是民主和专政的统一③基本任务对外抵御侵略,对内镇压,用民主方法教育人民,发展生产力,进入工业国④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继承和创新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从建国到改造基本完成是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过度时期。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的标志--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其总路线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2,提出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具有相适应相矛盾的特点和非对抗性特点。处理是指敌我矛盾{对抗性}用专政的,强制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用民主方法,说服教育方法解决既“团结——批评——团结”,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着眼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新民主主义时期统战的基本经验---①同农民结成坚固的联盟{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生产}②正确处理同资产阶级的关系,即联合{统一战线}又斗争{思想和武装}③坚持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保持独立性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既掌握领导权。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1939.10毛泽东《共产党人发刊词》提出,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中国共产党是个伟大工程。①党的建设必须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既马克思路线来加强②从思想理论方面建设党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建党原则,毛泽东始终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党内最本质的矛盾是无产阶级思想和非无产阶级,特别是小资产阶级思想之间的矛盾,即马克思主义思想和非马克思主义思想之间的矛盾。党的建设最根本的任务--是在党内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理论教育,不断以无产阶级思想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按照无产阶级先锋队的面貌塑造每一个党员。党的建设的直接目的---是解决共产党员思想入党的问题,即解决世界观的问题,这也是党的思想建设的核心。毛泽东创建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整风形式党的组织建设--民主集中制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高度民主和高度集中的统一,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要求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党的组织路线的核心内容是干部问题党的作风--是指党在思想,政治,组织和工作等各个方面表现出来的一贯态度和行为。党风是由党的世界观和党性决定的。党风问题是能否保持先进性,保持党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问题。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理论和实践
本文标题:广播电视综合知识-完整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220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