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高一新生分班考试化学试卷(含答案)
1高一新生分班考试化学试卷(含答案)注意:1.本卷共4页,满分60分,考试时间50分钟2.请将所有的答案填入答题纸的相应位置!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O16Na23Mg24Si28S32Cl35.5K39Fe56Cu64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共25分。1~5题每小题2分,共1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6~10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每小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若正确答案只有一个选项,多选时,该题得0分,若正确答案有两个选项,只选一个且正确的得1分,选两个且都正确的得3分,但只要选错一个,该小题就得0分。)请将选择题的答案填入下表中题号12345678910答案1.化学与新型材料、环境保护、能源开发等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聚乙烯、合成橡胶和玻璃都属于有机合成材料B.推广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将植物桔杆等制成沼气以替代液化石油气C.上海世博会很多展馆采用光电转化装置,体现当今“低碳”经济的理念D.利用二氧化碳等原料合成可降解塑料有利于减少白色污染2.M是一种活动性比铁强的金属,M2+与其他几种离子构成的化合物的溶解性见下表:根据以上信息判断下列各反应:①M+HCl;②M(NO3)2+BaCl2;③MO+HCl;④M(OH)2+NaCl;⑤M(OH)2+HCl;⑥M(NO3)2+HCl;⑦MCO3+HCl;⑧MSO4+BaCl2,不能发生的是A.①②④⑦B.⑤⑥⑦⑧C.②④⑥D.①③⑤⑧23.有Na、S、O、H四种元素中的二种或三种元素组成四种常见的化合物。其中甲能跟盐酸反应生成盐和水;乙能跟氯化钡反应生成一种硫酸盐和另一种盐;丙能跟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盐和水;丁呈中性,且可以分别跟氧化钙或二氧化碳发生化合反应,生成相应的碱或酸。下列推断:①甲一定是氢氧化钠;②乙一定是硫酸钠;③丙可能是硫酸;④丁一定是水。其中正确的一组是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4.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A.除去N2中的少量O2:通过灼热的Cu网,收集气体B.除去CO2中的少量HCl:通入NaOH溶液,收集气体C.除去氯化铵溶液中的氯化铁:向溶液中滴加适量氢氧化钠溶液,过滤D.除去KCl溶液中的少量MgCl2:加入适量NaOH溶液,过滤5.有一在空气中暴露过的KOH样品,经分析测知其含水7.62%,含K2CO32.38%,KOH90%,若将此样品加入10g20%的盐酸中,再用10.2%的KOH溶液中和过量的酸,则蒸发中和后的溶液所得固体的质量约为A.3.4gB.4.1gC.4.5gD.无法计算6.下表中“一”表示相连的物质间能发生反应,“→”表示这种物质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甲、乙、丙、丁四种物质符合对应“转化关系”的是ABCD转化关系物质甲CNa2CO3CO2Fe乙O2Ca(OH)2CaCO3HCl丙CuOMgCl2NaOHCuCl2丁CO2稀H2SO4Na2CO3NaOH7.用下列实验装置完成对应的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是38.下列实验操作中所用的仪器或用品合理的是A.用pH试纸测定某溶液的pH为5.75B.用10毫升的量筒量取5.20毫升盐酸C.用托盘天平称取25.20克氯化钠D.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氨气9.某些盐在溶液中结晶时,析出的晶体是结晶水合物。下表记录了t℃的4份相同的硫酸铜溶液中加入的无水硫酸铜的质量以及析出的硫酸铜晶体(CuSO4·5H2O)的质量(温度维持不变)的实验数据硫酸铜溶液ⅠⅡⅢⅣ加入的无水硫酸铜(g)2.54.06.08.0析出的硫酸铜晶体(g)0.102.86.410.0当加入4.6g无水硫酸铜时,析出硫酸铜晶体的质量为A.3.42gB.3.88gC.5.82gD.2.96g10.已知:C+H2OCO+H2,120℃、101kPa时,将2LH2O(气)、2LCO、1LCO2、0.5LO2和1LH2组成的混合气体通过分别盛有足量铜粉、炭粉和氧化铜粉的三个灼热的反应管。假设气体通过每个反应管都充分反应,且不论三个反应管以何种顺序排列,则A.尾气中不可能存在O2B.尾气不可能是CO、H2C.尾气中肯定存在H2O(气)、CO2D.尾气不可能是单一气体二、填空题(共8分)11.(8分)有X、Y、Z、W四种核电荷数为1—18的元素,核电荷数依次增大,其核电荷总数为38。Y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占其核外电子总数的3/4,W元素与Z元素的电子层数相同且W元素的原子比Z元素的原子多5个电子,W和Y最外层电子数不相同。⑴写出元素符号:X________________Z________________4⑵写出由Y元素形成的常见单质的实验室制法(用化学方程式表示)。⑶画出W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三、实验题(共17分)12.(9分)工业纯碱中常含有少量NaCl,某校化学课外活动小组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实验。【实验目的】测定工业纯碱中Na2CO3的含量。【实验原理】Na2CO3与酸反应生成的CO2被吸收剂吸收,通过分别称量反应前、后的U形干燥管E的总质量,求出Na2CO3的含量。【实验装置】【可供选择的实验试剂】①NaOH溶液②饱和石灰水③碱石灰(主要成分CaO和NaOH)④无水氯化钙⑤无水硫酸铜⑥浓盐酸⑦稀盐酸⑧浓硫酸⑨稀硫酸⑩试样(工业纯碱)【实验步骤】①称量试样及装有吸收剂的E的质量,记录数据;②如上图所示连接好装置,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③在有关仪器中装入适当试剂;④打开甲、乙弹簧夹,鼓入空气,然后接上已称量过的E;⑤;⑥;⑦称量E的质量并记录数据。回答问题:5⑴在仪器C中应装入的试剂是(填试剂序号)⑵补充⑤、⑥两步实验步骤⑶实验步骤中,第④步鼓入空气的目的是。⑷某同学认为在E装置后应再连接F装置(装有适当试剂),你认为是否必要?。(选填“必要”或“不必要”)13.(8分)在某些化学反应中,其中有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物叫做还原剂,其中有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物叫做氧化剂,一个化学反应中若有还原剂则必有氧化剂。硫铁矿烧渣(主要成分Fe2O3、Fe3O4、FeO、SiO2等)是工业生产硫酸的废渣,利用硫铁矿烧渣制备铁红(主要成分Fe2O3)等产品的流程如下,其中SiO2与还原剂、硫酸均无反应。(1)酸浸、过滤后滤液中溶质的主要成分是。(2)反应Ⅰ的反应温度一般需控制在35℃以下,其目的是。(3)写出反应Ⅱ的化学方程式。(4)空气中煅烧FeCO3生成产品b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四、计算题(共10分)14.(5分)工业生产粗硅的反应有:SiO2+2CSi(粗)+2CO↑;SiO2+3CSiC+2CO↑。(1)若产品中粗硅与碳化硅的质量之比为28∶40,则参加反应的C和SiO2的质量比为。(2)粗硅进一步制备纯硅的原理如下:Si(粗)+2Cl2(气体)SiCl4(液体);SiCl4+2H2Si(纯)+4HCl。6若上述反应中Si(粗)和SiCl4的利用率均为80%,制粗硅时有10%的SiO2转化为SiC,则生产25.2吨纯硅需含SiO275%的石英砂(杂质不参与反应)吨。15.(5分)某固体物质主要含MgSO4和NaOH,其余为杂质,取50.0g该固体混合物充分溶于水后,向所得的混合物中逐滴加入质量分数为15%的硫酸溶液(密度为1.1g·mL-1),加入的稀H2SO4的体积x(单位:mL)与所得沉淀质量y(单位:g),有如右图所示的关系,求该固体混合物中NaOH、MgSO4的质量各为多少克?(设杂质与MgSO4、NaOH、硫酸均无反应。书.写详细的解题过程........。)7化学试卷答案一、选择题(共25分,1~5题每小题2分,共1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6~10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每小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若正确答案只有一个选项,多选时,该题得0分,若正确答案有两个选项,只选一个且正确的得1分,选两个且都正确的得3分,但只要选错一个,该小题就得0分。)题号12345678910答案ACDABCCDBAD二、填空题(共8分)11.(8分)⑴X:HZ:Mg8⑵2KMnO4K2MnO4+MnO2+O2↑(其它合理答案均可)⑶三、实验题(共17分)12.(9分)⑴⑨(2分)⑵⑤关闭弹簧夹甲,将稀H2SO4滴加到装有试样的试剂瓶中;(2分)⑥反应完全后,打开弹簧夹甲,鼓入空气一段时间(2分)⑶驱赶装置中的CO2,防止影响实验结果(2分)⑷必要(1分)13.(8分,每小题各2分)⑴FeSO4(答H2SO4和FeSO4也给分)⑵防止NH4HCO3分解⑶2NH4HCO3+H2SO4=(NH4)2SO4+2CO2↑+2H2O。⑷4FeCO3+O22Fe2O3+4CO2四、计算题(共10分)14.(5分)⑴1∶2(2分)⑵125t(3分)15.(5分)反应后的物质主要为Mg(OH)2和NaOH用于消耗NaOH的硫酸m(H2SO4)=59.4mL×1.1g·mL-1×15%=9.8g2NaOH+H2SO4=Na2SO4+2H2O剩余m(NaOH)=9.8g÷98×80=8g(1分)Mg(OH)2+H2SO4=MgSO4+2H2O用于消耗Mg(OH)2的硫酸m(H2SO4)=(178.2-59.4)mL×1.1g·mL-1×15%=19.6gm[Mg(OH)2]=19.6g÷98×58=11.6g(1分)MgSO4+2NaOH=Mg(OH)2↓+Na2SO4生成Mg(OH)2消耗NaOH的质量m(NaOH)=24g÷120×80=16g(1分)消耗MgSO4的质量m(MgSO4)=11.6g÷58×120=24g((1分)m(NaOH)总=8g+16g=24g(1分)答:该固体混合物中MgSO4:24g;NaOH:24g9
本文标题:高一新生分班考试化学试卷(含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226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