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东石养蚵业的生产与劳动
東石養蚵業的生產與勞動:商品交易下的邊陲地區許雅斐*潘文欽**【摘要】本篇論文企圖透過對東石養蚵業的研究,分析該產業與地區發展之關係,及養殖者的勞動生涯如何在其中持續。過去二十多年來,東石一直是台灣主要的牡蠣專業生產區,不論是歷史文化的傳承,個人生計的拓展,或是國家政策的規劃,牡蠣養殖似乎是此地的「必然」。但是,就華勒斯坦的世界體系論而言,此特定的產業型態,不正是現代國家內部區域分工的結果嗎?由核心─邊緣的相對觀點,華勒斯坦強調,區域間不平等的權力關係,構成資本主義商品鏈的循環,隨著資本累積所導致的兩極化發展,處於經濟生產活動邊緣位置─如東石者,其初級產業面臨的結構性困境,並非偶然。在理論層次,此種生產關係決定論代表邊緣地區無法突破的限制,然而,在歷史─社會變遷中,在勞動與交易漸進地構築東石養殖業的同時,養殖者如何演練自我與區域發展的弱勢延續?關鍵字:東石養蚵業、勞動、交易、區域發展、權力關係*南華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所長。**南華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畢業生,現正於軍中服役。前言長久以來,牡蠣似乎已是台灣西南沿海地區的驕傲。自民國六十七年起,「中央加速農村建設計劃」輔導嘉義漁民從事深水養殖,外傘頂洲的天然屏障、蚵民的投資意願1。區域內無工業區、牡蠣價格上升等條件配合下,使它成為全國牡蠣產量最高的縣,創造全台三分一產量與近一半的產值,其中,布袋、東石為最重要的兩個養殖區,而「東石蚵」更是聞名全台。誠如浸水工人所言,「像台南的蚵仔,這兒的人去台南買,再載來這兒處理,也有別縣市載來處理的,高雄來的也有。」2,牡蠣不怕出身低,藉由東石泡水一遊的經歷,拉抬價格,也顯示『東石蚵』的不凡身價。然而,對照此盛名的,卻是貧窮與停滯所箝制的在地發展。如同中南部沿海地區的漁港,屏東東港、台南安平港等,在區域發展過程中,也都曾創造輝煌的漁業品外銷紀錄,民國八零年代東港鰻魚外銷日本,使地方繁華一時,如今也因此產業在他國的蓬勃發展或本國內養殖的成本因素,造成這些地區從繁華到沒落,產業發展毫無生機可言。至於東石,更由清代著稱的三大港之一,具對外貿易功能的港口,變成衰蔽的邊陲漁村。長年經驗累積的生產程序與專業勞動,不但未能持續財富的增長,造成的生態浩劫也由在地居民承受。尤其,「牡蠣浸水」是養殖生產必要的一環,但是,隨之而來的地層下陷卻也浮現日日可見的磨難。泥沙淤積,貿易斷絕,所以當高雄前鎮、台南安平等成為觀光漁港或魚貨直銷中心時,東石並未能入列。依照綜合發展計劃(1997.07),政策規劃中的「濱海遊憩及轉運生產中心」,力圖提昇在地的休閒產業及觀光資源。而近來行政院通過的「發展台灣成為亞太營運中心計劃」,將開發東石地區的外傘頂洲,塑造「次區域物料加工轉運中心」,並藉此以保存外傘頂洲,以免國土流失3。這美好的願景是否能挑戰資本主義的規律?權力邊陲的偏遠地區、日1世征,「牡蠣深水式養殖成功」,今日經濟,第183卷,1982年11月,頁23-25。2轉引自:柯呈枋,非正式經濟之部份工時勞動者—嘉義東石漁村之個案分析,(嘉義:中正大學勞工所,1998年),頁94。3嘉義縣政府,嘉義縣綜合發展計劃-鄉鎮發展綱要計劃(三)新港鄉、六腳鄉、東石鄉,(嘉義縣政府出版,1997年7月),頁9-30。益衰落的初級產業,在資本主義不斷擴展的輪替中,早已是常態而非稀有。華勒斯坦(Wallerstein)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理論已言明,在國家化與全球化的歷史變動中,區域間生產關係的演變,才是推動資本主義不斷前進的動力。藉著強化區域分工與商品鏈的銜接,國家內部複雜商業網絡塑造了資本主義的動態市場。當越來越多的區域被納入資本主義體系中,彼此間的生產關係也趨向於高度階層化(hierarchical),高度精密生產的程序集中化,成為資本與技術密集的製造業,然後技術就成為資本累積的核心要件,至此,中心與邊陲地區的發展更趨向兩極化。換句話說,處於經濟生產活動邊緣位置─如東石者,勞力密集的初級產業遭逢困境有其結構上的必然,「初級」自有其在地屬性,商品競爭與不平等的交易創造核心地區的最大利潤,卻將邊緣地區的產業與勞動者推向風險與沒落。權力,隱於無形的制度;資本,在移動之中牽引邊緣地區的衰亡。唯一維繫著在地社會活力的,是緊密繁複的勞動生活。面對共同的經濟風險與環境危機,以技藝與體力從事養殖相關工作,生產者掌握生產程序,但屈就價格鏈,勞動者均分利潤,但無法累積資本。在都會地區,「勞動─所得」關係是個人競爭力的表徵,是現代資本主義解放力的前提;在此地,生產模式與勞動型態卻是集體的、社會的、在地固著的,隨者技術進步與商品交易的加速推進,勞動成果循著在地社會分工的脈絡,進入市場交易。因為牡蠣,座落在專業生產區的現代養殖業,構築起產業內的分工網絡,連結成日復一日的勞動過程。然而,台灣慣有的專業生產模式,或許有助於將生產要件集中至特定空間,提升個別生產者的產能,但也可能陷於生產模式僵化、受制於同類型商品競爭的困境。東石養蚵業的成形,是台灣眾多初級產業的縮影。歷史延續與地理條件,共同編織它的養殖滄桑,國家政策與資本主義的流轉,合力打造它的專業形貌。時至今日,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仍固定於每年度調查牡蠣育苗狀況,水產試驗所為協助漁民快速掌握天然牡蠣苗的出現與附苗時機,在雲林台西至四湖及嘉義東石等海域設立11個採樣點,每月派遣研究人員定期出海,以浮游生物網採集牡蠣苗,追蹤天然牡蠣苗出現的時間與數量,同時測定海水水溫、酸鹼值及溶氧,建立資料庫,據以發布天然牡蠣苗採苗預報,以提高漁民掛殼採苗成功的機率4。現代理性的官僚運作,成功塑造這座牡蠣專業養殖區,但是國家資源的投入與支持,為何無法讓終年無休的在地勞動者,脫離貧窮落後的困境呢?壹、區域發展與生產關係東石位於嘉義縣的西端,西臨台灣海峽,北以北港溪與雲林縣的口湖鄉毗連,南臨布袋鎮,東接朴子市5。地形為標高在4-10公尺之間的平原區6,在明末之前,雜林與荒草叢生,尚為一無漢人墾殖的區域7。因地處於朴子溪與北港溪的下游,區內沼湖遍佈,無法形成一個完整的平原區。土地大多為河流沖積且靠海,境內土壤鹽份偏高8,較不4牡蠣苗盛產明年中享口福,,2003/11/18。5同註3,頁9-30。6同前註。7若以西元1683-1722才有漢人的拓墾,則在此之前,應可說為一無墾殖的區域。8同註3,頁9-30。利稻作,故居民將湖沼改為「塭」,以飼養虱目魚或其他魚類9,成為台灣牡蠣養殖業的原鄉。沿著嘉義縣168縣道,一直往西行,越過剛擴建的「東石大橋」,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陳列於道路兩旁,一望無際的「魚塭」,其間簇立兩三隻正低頭覓食或嬉戲的白鷺鷥,魚塭主人撐膠筏打撈青苔或散撒飼料以餵食魚群。再直行兩三分鐘,分別是兩家「機車修理店」與「柑仔店」,機車店旁有著一家晚近開張的「藥局」與「診所」(兩家合一),機車店的老闆蹲身修理機車(至家中移回店面修理,完成後再歸還顧客)。再往村庄去,只見三三兩兩坐在自家門前騎樓下剖蚵的婦女與一間現代化商店。村莊中,幾家「小吃」業者與一些「剖蚵」著的住家雜陳一處。再往村莊的主要信仰中心(先天宮)行去,廟口旁有幾家「柑仔店」、兩家「家庭理髮店」、一家藥局、消防隊與警局的對面和郵局旁,有一家生產冰塊的「冰廠」、幾家剛開不久(近一至兩年)象徵現代化的「網咖」、「速成冰飲店」圍繞在廣場附近,看似相當「熱鬧繁華」。下午三、四點過後,一些開著大貨車或箱型車的老闆,載著青菜水果,到此「擺下午市」,或是一些賣吃的攤販,是漁夫或蚵工工作一天後,補充體力的去處10。往「港口」去,路上依然可見在自家「棚架」下忙著「串蚵條」或「剖蚵」的老人、婦女或小孩。離開村庄至「海埔新生地」,浮現出一區一區高於路面五十公分或一公尺,新建完成卻未完全出售完畢的樓房,與一塊一塊雜草叢生的空地,相間排陳。一邊,可見一堆堆的「育種蚵殼」與串好的「蚵條」11放置在有點淹水的人行道上或空地上;另一些,堆放在自家住宅旁的空地或棚架下。種植在防風堤旁的一大片木麻黃,與海埔新生地上的新落成樓房,形成對比。至港口區,路旁一棟嘉義漁會東石分會的建築物,這裡就是每天處理漁獲的交易中心,午後一點左右(視每位漁民返回的時間而定),一艘艘進港的漁筏,停放在卸貨區旁,開始整理今天的魚貨。稍晚,漁會開始拍賣整理過的漁獲,人聲鼎沸,好不熱鬧。轉往防風堤岸,沿著堤防往朴子溪上游走,又是另一番景像。一塊塊使用廢蚵殼堆積而成的空地,竹子與塑膠帆布,或是木板等物品,不一而足,搭建成一間間的工寮(主要作為剖蚵之處,次放物品,如塑膠線、塑膠籃子、竹子…等),在這裡,採收完畢的牡蠣先被整串敲開,然後放入運轉中的機器,透過水柱沖洗淨化,裝進塑膠籃,再用棉繩綑綁籃口,使牡蠣不外露。在這附近也看到一些出海採蚵回來的養殖者,膠筏停放在堤防旁,養殖者正在加緊工作。再往上游去,一叢叢的紅樹林簇立,海鷗、白鷺鷥或其他的鳥類常在樹梢駐足,與西落中的夕陽形成一幅漂亮的美景。從村庄向北行,左邊是因地層下陷而半沉在水中的墳墓區,正對面有一處堆積著高達二三層樓的廢蚵殼。在旁邊,常見幾位婦人坐著小板凳,低頭撿拾未剖乾淨的棄蚵,藉此貼補家用。廢蚵殼廠的旁邊,緊鄰著一座小型資源回收場,處理或回收村庄居民視為垃圾的塑膠、鐵罐或器具、紙張等可回收物。9賴子清、賴明初等篡修,台灣省嘉義縣志(二),(嘉義縣政府:成文出版社,1977年3月),頁。10這些小吃攤販是近幾年來才陸陸續續出現與加入的。11「育種蚵殼」與「蚵條」是此地養殖者主要的生產原料與財產。「育種蚵殼」是挑選牡蠣殼其中較厚且大者而為之;「蚵條」則是經過一定程序處理完畢後準備作為採苗的生產原料。這裡就是台灣最主要的牡蠣專業生產區。在資本主義的變動不斷加劇,區域間差距不斷擴大的情況下,處於邊緣地區的初級產業意味著,不平等生產關係中「必然」的弱勢者。然而,在專業分工與市場交易的循環中,在地的勞動者如何進行養殖技術的累積?此種累積又如何推進養殖業的演化?當「勞動」本身就是生產技術的重要部份時,勞動者是否可能掌握產業發展的動力?牡蠣為台灣淺海養殖業中重要的一項,根據文獻記載,台灣地區養殖牡蠣的歷史已超過三百年12,養殖的品種以類似真牡蠣(Crassostreagigas)為主,養殖區域主要分布於台灣的西南沿海-北起新竹香山,南達屏東港13,也包括外島的澎湖及金門等地14。尤其,嘉義布袋與東石海域,因有外傘頂洲做為天然屏障、無工業區,被認為最適合發展牡蠣養殖15。據漁業年報的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地區牡蠣年產量在民國六十六年為14,948公噸,至七十三年高達29,042公噸,此後有逐漸下降的趨勢,在八十年為24,990公噸16,然至九十一年降為19,573公噸,產值將近22.4億元。其中嘉義縣牡蠣產量為7,021公噸,佔三分之一強,產值為9.8億元17。創造此種經濟成就的嘉義縣東石、布袋牡蠣養殖業者,以及與牡蠣養殖相關的產業活動-貨運、生產原料的供給者、浸水、盤商、冰廠、剖蚵者等,形成一個嚴密的產業網絡。然而,為何自民國七十三年以來,牡蠣的產值直線上升,產量卻下滑呢18?簡單地說,牡蠣產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在於,隨著經濟發展的加速,鄉村人口流向都會區,造成該產業的勞動力不足,導致牡蠣產量下降;其次,各縣市工業區的設立,廢水排放至河川,造成海域污染,使得牡蠣污染事件的相關報導層出不窮。如香山、金馬牡蠣污染嚴重19;英國學術期刊披露台灣牡蠣致癌風險為美國標準500倍20;牡蠣污染報告、重創交易價量21…等;香山養殖牡蠣重金屬含量和生長環境之關係22、茄萣海域牡蠣養殖研究23、台灣西部近岸海域重金屬之研究24…等皆傳達類似的訊息。但是,與此同時,隨著國民生活水準的提高,牡蠣零膽固醇、高蛋白質的消費形象也深入人心,需求量逐年增加,致使價格上升25;因此,牡蠣的單位價格相對上升,使得產值增加,至九十一年已有22.4億元。12養殖起源主要說法有二:1、相傳在三百多年前,由大陸地區傳至彰化鹿港;2、據萱場三郎(1899)的調查,在三百年前(原寫180
本文标题:东石养蚵业的生产与劳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228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