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企业反生产行为:概念与结构解析
心理科学进展2009,Vol.17,No.5,1059–1066AdvancesinPsychologicalScience 1059企业反生产行为:概念与结构解析*张建卫1刘玉新2(1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北京100081)(2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北京100029)摘要反生产行为是工作绩效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提出无疑丰富和拓展了周边绩效的范畴。论文首先回顾了反生产行为概念提出的背景,然后从行为主体、行为客体、行为性质和行为结果四个方面对反生产行为的内涵进行了梳理和界定,随后从研究历史演进的视角探析了反生产行为的结构。最后指出,未来的反生产行为概念和结构研究应增强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紧密结合中国的文化背景和组织情境,并且与时俱进。关键词反生产行为;越轨行为;角色外行为分类号B849:C931引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竞争加剧了组织所处环境的不确定性,持续性变革导致组织中人际关系更趋复杂性,加之互联网在工作场所的普遍应用,员工的工作行为与绩效结构也在发生着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基于上述内外情境因素的变化,组织成员不断地面临着道德困境(ethicaldilemmas)(罗宾斯,2005),有意或无意、外显或内隐地表现着不同形式的消极工作行为。反生产工作行为(CounterproductiveWorkBehavior),亦称反生产行为(本文用此名称)或反生产力行为,给组织及其成员带来了十分严重的危害,其表现特征也日趋普遍多样且隐蔽化。研究显示,美国每年由于员工偷窃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400亿美元,10%~30%的企业破产由此产生(Mikulay,Neuman&Finkelstein,2001);工作场所中欺负(Bullyingatwork)是一种日趋严重的职场暴力(秦弋,时勘,2008),而且它是一种长期行为,66.8%的欺负行为持续了一年,40%的持续了两年(Hoel,Faragher,&Cooper,2004)。同时,反生产行为的表现特征也应引起人们的关注:首先,反生产行为呈多样性,它既包括轻微违反组织规章的行为,如撒谎、上班干私事等轻微行为,也包括一些触犯国家法律的行为;既包括易识别的外显行为,也包括较收稿日期:2008-12-1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672061);北京理工大学优秀青年资助计划(000Y08-32)。通讯作者:张建卫,E-mail:jianweizhang@263.net隐蔽的网络行为等;其次,反生产行为还具有普遍性,它历来是“一个看不见但又普遍存在的组织问题”(Harris&Greising,1998);此外,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和先进的通讯手段使反生产行为更趋便捷化、常态化和隐蔽化。反生产行为上述特性带来的累积效应将可能给组织带来巨大损失。近些年来,反生产行为日益成为组织行为研究者和管理实践者共同关注的热点领域之一,也标志着研究者从更加全面、系统的角度去考察组织行为。自反生产行为提出迄今,有关其概念内涵和理论结构,便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显然,系统梳理和提炼反生产行为的概念与结构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研究价值。本文拟在回顾反生产行为概念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反生产行为的理论结构,以期为反生产行为的实证研究提供相关理论依据。2反生产行为概念的提出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关于工作中某种单一反生产行为的研究就已展开,研究领域包括员工偷窃、拖沓、缺勤等,也曾有为数不多的研究专著面世。然而,由于缺少某种大家普遍认可的概念体系来整合这些单一行为研究,所以常被视为彼此各异、互不关联。研究者们似乎并未认识到,在一个更广泛的意义上,他们都是在为反生产行为这一共同研究目标而努力。但具有整合意义的反生产行为概念的诞生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累积过程。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内因与外因、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的综合作用下,反生产行为概念昀终得以问世。具体而言,其诞生的推动力大致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绩-1060-心理科学进展2009年 效”管理实践与理论完善的需要;二是反生产行为概念自身发展与整合的需要。2.1“绩效”管理实践与理论完善的需要促生了反生产行为概念“绩效”体系对反生产行为诞生的推动作用体现在实践和理论两方面。其一,实践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不仅反生产行为问题本身呈上升态势,而且员工行为管理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日益重要。员工的一些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行为问题不断向绩效管理者提出挑战,促使管理者们重新思考将“绩效”等同于“任务绩效”的传统观念。实践中的上述“反生产行为”问题必然要求理论研究者对这类行为开展研究。其二,理论方面,传统的工作绩效界定长期局限于“任务绩效”范畴。虽然人们很早就认可了工作绩效的多维性(Borman&Motowidlo,1997),但直到近十余年,研究者才开始探寻任务绩效之外的“周边绩效”(ContextualPerformance),并把员工绩效行为分为角色内行为(in-rolebehavior)和角色外行为(extra-rolebehavior),前者是员工完成组织规定任务的工作行为,后者是员工超出组织规定要求所表现的自愿行为。上世纪80年代之后,“组织公民行为”(OrganizationalCitizenshipBehavior,简称OCB)概念及其研究的兴起,也间接为反生产行为诞生提供了理论基础。在角色外行为研究领域,人们一直较多关注员工积极行为和态度,如促进组织效能的OCB研究(Organ,1988)和组织承诺研究(Mowday,Porter,&Steers,1982)。相形之下,几乎很少有实证研究关注员工行为的消极面。近些年来,管理领域出现了有关损害组织效能的反生产行为研究趋势(Bennett&Robinsion,2000;郭晓薇,严文华,2008)。这一研究态势为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注入了新的生机,丰富和拓展了该领域的理论框架和研究内容。可见,反生产行为的提出改变了将周边绩效等同于OCB并认为周边绩效均是积极行为的研究框架,因而具有革命性意义。不仅如此,与OCB一样,反生产行为的提出是对“以任务绩效为核心”的传统工作绩效范畴的有益拓展和补充,打破了“唯任务绩效至上”的封闭式绩效管理格局,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2.2概念自身从割裂走向整合的需要也必然催生反生产行为反生产行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偷窃、报复、诈骗、缺勤、身体和言语攻击等。长期以来,由于将上述行为视作彼此各异的现象,已有研究大多锁定某种单一行为,致使各种形式的反生产行为研究“各自为政”。这些单一的反生产行为研究不仅零散、缺乏系统,而且彼此是孤立与割裂的(Vivian,Lau,&Wing,2003)。这种割裂的局面可能造成某些潜在的消极后果:一方面,它会造成不必要的研究重复和资源浪费,如一些反生产行为研究虽名称各异,但其所用的不同量表中却包含着诸多重复或类似行为(参见表1);另一方面,更为严重的消极后果在于,割裂式研究可能会掩盖不同行为表象背后的共同本质,同时不易发现反生产行为与其他重要变量之间的联系。表1“攻击性”、“越轨”、“报复”量表中相似题目示例*攻击性越轨报复对同事态度恶劣在工作中对人行为粗鲁给同事“冷遇”工作中偷东西未经允许从工作地拿走东西不经批准把材料拿回家故意弄乱或弄脏工作场所或老板的财产在工作地乱丢乱扔东西故意弄得乱七八糟工作中制造或传播危害性的谣言反复传播关于老板或同事的闲话或流言散布关于同事的谣言呆在家里不去上班,没病却说生病你没有生病却声称生病没有生病却说不舒服故意不理你的老板对老板的指示置之不理不服从上司的指令*注:攻击行为资料源自Fox,S.,&Spector,P.E.(1999).Amodelofworkfrustration—aggression.JournalofOrganizationalBehavior,20,915-931.Table5;越轨行为资料源自Bennett,R.J.,&Robinson,S.L.(2000).Developmentofameasureofworkplacedeviance.JournalofAppliedPsychology.85,349-360.Table2;报复行为资料源自Skarlicki,D.P.,&Folger,R.(1997).Retaliationintheworkplace:Theroleofdistributive,procedural,andinteractionaljustice,JournalofAppliedPsychology.82,434-443.Table1.本文作了删减。与单一行为的反生产行为研究相比,整合概念的反生产行为研究更可能揭示出前因变量与反生产行为之间的本质关联。例如,Hollinger和Clark(1983a,1983b)的研究发现,工作满意度与偷盗的第17卷第5期企业反生产行为:概念与结构解析-1061- 相关随行业不同在-0.06和-0.11之间,未达到显著,而工作满意度与整合反生产行为的相关却在-0.19与-0.23之间,在不同样本群体均显著。有些研究已证明,不同形式的反生产行为本质上有相似之处,某类行为拥有同样的前因变量。因此,开展反生产行为的整合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各种单一行为背后的深层共性规律,而且有助于发现反生产行为与其他前因变量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反生产行为的预防和干预奠定研究基础。随着单一行为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逐渐认识到了整合的必要性。在整合过程中,由于行为对象在研究领域、概括水平和层次等方面的差异,研究者们在概念内涵的界定上也略有不同,并因此出现了内涵相似的各种称谓(Vardi&Weitz,2004):反社会行为(antisocialbehavior),企图伤害组织、员工和利益相关者的行为;组织不良品行(organizationalmisbehavior),员工企图违反组织或社会规范的一种行为;违背行为(non-compliantbehavior),对组织造成伤害的非工作行为;等等。上述种种称谓及其研究均为反生产行为内涵的逐步形成奠定了概念基础。反生产行为诞生在何时何地?本文作者对目前覆盖面昀广的两大学术文献数据库“EBSCO”和“ProQuest”进行了检索,范围涵盖两大数据库系统下的全部“子数据库”。结果发现,“Counterproductive”与“Behaviors”的组合现于“摘要”部分的昀早时间是1987年(Philip&Spector,1987),在这篇论文中,反生产行为作为“挫折”的反应方式,仅是一般性描述词汇,并未包含对单一反生产行为的系统归纳与整合之意。直到2000年,“CounterproductiveBehaviors”一词才首次出现在论文题目中(Fallon,Avis,Kudisch,Gornet,&Frost,2000)。然而,由于缺乏统一的术语,大量研究虽未明确使用反生产行为一词,但其研究内容与反生产行为内涵类似,因此,本文认为,不能刻板地将“反生产行为”字眼的出现作为其诞生标志。界定概念内涵、论证概念提出的意义,比仅仅使用“反生产行为”一词应该更为重要。从这个角度而言,综观已有研究成果,昀早系统、明确地提出应对反生产行为开展独立、整合研究的学者,当属Bennett和Robinsion(1995)。1995年,Robinsion等人发表了一篇颇具影响力的越轨行为研究论文,他们对过去单一行为研究进行了评析,论证了“反生产行为”概念(他们采用“越轨行为”名称)独立的必要性和价值。他们在学术界首次明确指出,虽然研究者已对一些“越轨”行为的现象进行了考察,但这些单一行为研究并未关注行为本身“越轨”的本质,因此,这类研究虽然有助于认识和了解“越轨”行为,但无法替代对“越轨行为”本身的研究,“越轨行为本身有理由作为一个独特而重要的对象加以研究。”Robinsion等对越轨行为的定义是:“违反组织的重要规范,威胁到组织或其成员利益的自愿自发行为”。而学者们对反生产行为的定义是:“一组有意实施的(不是意外或强制的)、危
本文标题:企业反生产行为:概念与结构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234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