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农作物生产技术3章教案(DOC35页)
101~02课时【课题】结论【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农作物概念,掌握农作物分类体系。2.能力目标:学会区分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明确农作物生产的特点和意义。【教学重点】农作物概念与分类【教学难点】农作物分类体系【教学方法】讲授与自学相结合,预习和练习相结合,归纳要点,掌握细节。【课程导入】介绍课程特点,推介学习方法。【教学内容】任务1:农作物(一)农作物的概念1.狭义概念:指具有经济价值被人们种植在大田中的植物,即农田作物,也叫大田农作物,俗称“庄稼”2.广义概念:指凡是具有经济价值而被人们栽培的植物。(二)农作物的分类1.按农作物的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的方法分为四大类:(1)粮食作物:包括禾谷类作物、豆类作物和薯类作物等3个类别。(2)经济作物:包括纤维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嗜好性作物和其它作物。(3)饲料和绿肥作物:包括豆科绿肥作物,禾本科饲料及绿肥作物,水生型饲料及绿肥作物。(4)药用作物。2.按农作物生长环境和栽培条件分类:(1)根据温度条件分为喜温作物和喜凉作物。(2)根据光周期分为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中性作物和定日照作物。(3)根据CO2同化途径分为碳三(C3)作物和碳四(C4)作物。(4)根据播期分为春播作物、夏播作物和秋播作物及南方的冬播作物。(5)按种植密度和田间管理方式分为密植作物和中耕作物。任务2:农作物生产技术(一)农作物生产技术的概念农作物生产技术是指根据农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农产品食用安全规范,为获得高产、优质的农产品,满足市场的需要而采取的各种人工措施。(二)农作物生产的特点1.不确定性。2.基础性。3.难控性。4综合性。(三)农作物生产的重要性(1)农作物生产是国民经济的基础。(2)农作物生产涉及社会稳定和粮食安全。(四)我国农作物生产概况(自阅理解)任务3:从事农作物生产的职业素养(自阅理解)【问题梳理】(一)基本层次问题(书面作业)21.简述农作物的概念。2.简述农作物分类体系。3.简述农作物生产的特点和重要性。(二)较深层次问题职业素养2.从事农作物生产的况1.我国农作物生产概自阅课文,理解领会。【教学反思】1.本课难度不大,基本达成既定教学目标。2.“农作物分类”部分信息量大,需在课后详加复习巩固。3.部分学生听课不专习,独立思考意识不强,缺乏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板书设计】任务1:农作物(一)农作物的概念2.广义概念1.狭义概念(二)农作物的分类1.按用途和植物学系统分类(4)药用作物(3)饲料和绿肥作物(2)经济作物(1)粮食作物2.按环境和栽培条件分类:密植作物 中耕作物(5)密度和田间管理 冬播作物 夏播作物 秋播作物(4)播期:春播作物碳四(C4)作物:碳三(C3)作物 (3)CO2同化途径定日照作物中性作物 作物 短日照作物 (2)光周期:长日照 喜凉作物(1)温度:喜温作物任务2:农作物生产技术(一)农作物生产技术的概念(二)农作物生产的特点4综合性3.难控性2.基础性1.不确定性(三)农作物生产的重要性。)社会稳定和粮食安全2()国民经济基础。1((四)我国农作物生产概况(自阅理解)任务3:从事农作物生产的职业素养(自阅理解)3课程名称:农作物生产技术课程类型:专业课教学进程:第1章第一节学时:1使用教材:《(农作物生产技术(第二版)》马新民郭国侠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教学内容第1章耕作制度第一节农作物布局一、耕作制度、农作物布局的概念1、耕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包括种植制度和养地制度两部分。2、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总称。3、养地制度:是指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4、农作物布局:是指在某一种植区域(田地)上,对欲种植农作物的种类、品种及种植面积所做的安排。二、农作物布局的原则(一)需求原则需求原则包括自给性的需求、市场需求和国家或地方政府的需求。(二)生态适应性原则生态适应性是指在一定地区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与自然生态条件相适应的程度。一种农作物(或品种)只能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生长繁殖。根据农作物的生态适应性,农作物可划分为4个生态经济区,即最适宜区、适宜区、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生态适应性原则要求在进行农作物布局设计时,首先要因地制宜,因土种植,这样可以收到节约成本、增产增效的目的。其次要趋利避害,发挥优势。(三)经济效益与可行性原则讲求经济效益是进行农作物合理布局的主要目标之一。三、农作物布局的内容(一)明确对农产品的各种需要首先应根据生活经验和家庭人口、经济变化预测家庭的自给性需要,同时还要了解市场价格、对外贸易、交通运输、加工、贮藏及农村政策等,以了解农产品的商品性需求。(二)查清农作物生产的环境条件查清热量条件、水分条件、光照条件、地形地貌、土地等自然条件,还要查清当地的施肥、灌溉、劳力价格、市场行情及当时当地农业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三)确定适宜的农作物种类通过明确农产品需要和当地农作物生产环境,选择在本地适应性很好或较好的农作物若干种类。对于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来说,农作物种类不宜过于单一,以免增加农作物生产的风险。(四)确定合理的农作物配置4在确定农作物种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平衡本地区或本单位农作物生产的总体目标和规模,如考虑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的比例,春夏收作物与秋收作物的比例,主导作物与辅助作物的比例,以及粮食作物中禾谷类作物与豆类作物的比例。(五)进行可行性鉴定对面积较大的农作物布局,应进行可行性鉴定。鉴定内容包括:是否满足各方面需要;自然资源是否得到了合理利用和保护;经济效益是否合理;土壤肥力、肥料、水、资金、劳力是否基本平衡;加工储藏、市场、贸易交通等是否合理可行;科学技术、生产者素质能否达到要求;是否促进了农林牧、农工商的综合发展。(六)保证生产资料供应如果鉴定结果表明方案切实可行,那么农作物布局的过程就已完成。四、农作物布局与种植业结构调整(一)粮食生产立足于“总量平衡,区域优先发展”为保证总量平衡,要实施“提高东部,开发西部,主攻中部”的区域发展战略。(二)努力推进经济作物区域化种植在保证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前提下,适当增加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提高经济作物产值在种植业总产值中的比例,逐步向区域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三)逐步实现由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二元结构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的转变,实现饲料作物生产的独立化在种植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应把粮饲分开,使饲料作物作为独立的生产单元,进而实现种植业粮—经—饲三元优化结构。◆教学目标:了解耕作制度、种植制度、养地制度、农作物布局的概念;理解农作物布局与种植结构调整的关系;掌握农作物布局的概念、原则与内容。◆教学重点:耕作制度、种植制度、养地制度、农作物布局的概念;农作物布局的概念、原则与内容。◆教学难点:农作物布局与种植结构调整的关系。◆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耕作制度种植制度养地制度农作物布局二、简答题1.农作物布局的原则是什么?2.农作物布局的内容有哪些?3.农作物布局与种植结构调整的关系怎样?5课程名称:农作物生产技术课程类型:专业课教学进程:第1章第二节学时:1使用教材:《(农作物生产技术(第二版)》马新民郭国侠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教学内容第1章耕作制度第二节复种一、复种及其相关概念(一)复种复种是指在同一田地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两季或两季以上的农作物的种植方式。复种有接茬复种、移栽复种、套作复种和再生复种4种形式。耕地复种程度的高低,通常用复种指数来表示,即全年总收获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公式为:复种指数=年农作物总收获面积/耕地面积×100%国际上通常用种植指数表示用地程度的高低,其含义与复种指数相同。(二)熟制熟制是我国对耕地利用程度的另一种表示方法,它以年为单位表示收获农作物的季数。用符号“→”表示年间复种。其中对一块田地上收获一次以上的熟制,称为多熟制。(三)休闲休闲是指耕地在可种农作物的季节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它是一种恢复地力的技术措施,包括全年休闲和季节休闲两种。二、复种的条件(一)热量条件热量是决定能否复种的首要条件。复种的热量指标包括积温、生长期和界限温度。(二)水分条件水分条件包括降水量、降水分配规律、地上地下水资源、蒸腾量、农田灌溉设施等。(三)地力与肥料条件在光、热、水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地力不足、肥料少时,复种的效果不好;地力高、肥料充足时,复种效果就好。(四)劳畜力、机械化条件(五)经济效益三、复种技术(一)选择适宜的农作物组合和品种熟制确定后,选择适宜的农作物组合,有利于解决复种与所需热量和水、肥条件的矛盾。一年两熟区,当热量资源紧张时,选用生长期较短的农作物比较稳产,如选用谷子与小麦组合,就比小麦—玉米复种稳产。(二)套作和育苗移栽6套作和育苗移栽是我国北方提高复种指数,解决前、后茬农作物季节矛盾的一种有效方法。比较普遍采用的是冬作物行间套种各种粮食和经济作物,水稻套种绿肥或其他粮食作物等。在劳力充足、水利条件较好的地区,采用在育苗田育苗后移栽至大田,缩短本田生长期也是有效的途径。(三)抢时播种,早发早熟前作及时收获,后作及时播种,减少农耗期,有利于后作早发;地膜覆盖可使迟播小麦早发增产,早熟7~10天;喷施催熟剂,重视施用底肥,避免后期重施化肥等,也是促进早发早熟、防止晚熟的技术措施。四、我国北方主要的复种方式(一)两年三熟主要形式为:春玉米→冬小麦—夏大豆;春玉米→冬小麦—夏甘薯;冬小麦—夏大豆(或绿豆、芝麻)→冬小麦—夏闲。(二)一年两熟两熟复种的主要形式为:小麦玉米两熟、小麦大豆两熟、小麦棉花两熟、小麦花生两熟等。小麦玉米两熟这是面积最大的一种复种形式。实现小麦玉米一体化种植的高产高效技术措施为:①小麦迟播,玉米早播;②品种搭配好,小麦选用高产优质、早熟耐迟播的品种,玉米选用紧凑型品种;③适当增加玉米密度;④增加施肥量,小麦重施有机肥;⑤合理增加灌溉量。◆教学目标:了解复种、熟制、复种指数的概念;理解复种的条件,我国北方主要的复种方式;掌握复种技术。◆教学重点:复种、熟制、复种指数的概念;掌握复种技术。◆教学难点:复种的条件。◆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复种熟制复种指数二、简答题1.实现复种的条件是什么?2.复种都有哪些重要技术?7课程名称:农作物生产技术课程类型:专业课教学进程:第1章第三节学时:2使用教材:《(农作物生产技术(第二版)》马新民郭国侠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教学内容第1章耕作制度第三节间作与套作一、间作与套作的概念与作用(一)间作与套作的概念间作与套作是相对于单作而言的。1、单作是在同一块田地上种植一种农作物的种植方式。2、间作是在同一田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农作物的种植方式,用“‖”表示。间作是集约利用空间的种植方式。3、套作是在前季农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农作物的种植方式,又称为套种,用“/”表示。套作是一种集约利用空间和时间的种植方式。图1-1农作物种植方式示意A;B;C(二)间作与套作的作用1、增产实践证明,合理的间套作比单作具有增产作用。2、增效合理的间套作能够以较少的投入换取较多的经济收入。3、稳产保收合理的间套作能够利用农作物的不同特性,增强对灾害天气的抗逆能力,达到稳产保收。4、协调农作物争地的矛盾二、间作与套作的技术要点(一)选配合理的农作物与品种在选配农作物及品种时,应坚持如下三条原则。1、生态适应性大同小异在农作物共处期间,选择的各种农作物对大范围的环境条件的适应性8要大体相同。在生态适应性大体相同的前提下,选配的农作物对农田小气候的要求要略有差异。2、特征特性对应互补即间套作的农作物在形态特征和生育特性上相互适应,以利于互补地利用环境资源。当农作物确定以后,在品种选择上还要注意互相适应。间(混)作时,矮秆农作物要选择耐荫性强、适当早熟的品种。套作时,一方面要考虑尽量减少上茬同下茬农作物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还要尽可能发挥套种农作物的增产作用
本文标题:农作物生产技术3章教案(DOC35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239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