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参数法衡量生产力变化发展过程之介绍
Chapter3:TheGoodsMarketBlanchard:MacroeconomicsSlide#1單元八參數法衡量生產力變化發展過程之介紹一.生產力變化概念之再次說明二.參數法衡量生產力變化,其計算原理可分成:1.以生產函數法計算(主要還是介紹本法)2.以成本函數法計算(省略)Chapter3:TheGoodsMarketBlanchard:MacroeconomicsSlide#21.由於在投入上一般是以總(或多)要素投入來衡量,因此所得到的生產力稱為總要素生產力(TotalFactorProductivity,TFP)或多要素生產力(Multi-FactorProductivity,MFP)。2.傳統新古典廠商理論均假設廠商是具有完全管理技術效率,因此總要素生產力的增加均來自於Solow所稱的技術進步(technicalprogress),即生產可能邊界向外移動。然而根據前述管理技術效率之說明,可知經濟活動會因廠商內部管理因素、外在環境因素、社會外部隨機因素等影響,很少能達到完全管理技術效率。生產力變化概念之再次說明Chapter3:TheGoodsMarketBlanchard:MacroeconomicsSlide#33.根據林安樂,王素彎,與邱淑君(1998),臺灣經濟總要素生產力與競爭力分析,可將衡量方法在參數法下分成三種:(1)成長會計法:可估得技術進步率(一般而言,除非重大災變,否則生產技術不太可能後退)。(2)傳統生產函數或成本函數估計法:可估得技術進步率。(3)隨機性邊界生產函數或隨機性邊界成本函數估計法:可估得技術進步率、與管理技術效率變動率。另還有仿照非參數法---Malmquist生產力變動指數,衡量技術進步、管理技術效率變動、規模效率變動。兩個年度值之比稱指數‚百分比型態則稱比率Chapter3:TheGoodsMarketBlanchard:MacroeconomicsSlide#4基於前一單元非參數法---Malmquist生產力變動指數,若以生產面資料為例,可完整分解出管理技術效率、規模效率、生產技術水準等之變動情況,而且是以指數(即任兩年度間之比值)表示,而非以比率(%)表示,因此參數法有時為與非參數法作比較,因而會仿照Malmquist生產力變動指數之各效果乘積型式,改以指數型態計算生產力的變動。因此本單元之電腦軟體操作,乃是以前述參數法---隨機性計量邊界法之軟體操作所得之任兩年度值,透過下述方式之計算以求得各效果指數與生產力變動指數之值。Chapter3:TheGoodsMarketBlanchard:MacroeconomicsSlide#5TFP生產力變動指數其中為純粹管理技術效率變動;為修正規模效率變動;為技術變動,係採幾何平均值衡量。且若TFP生產力變動指數大於1,則表生產力有成長;若TFP生產力變動指數小於1,則表生產力衰退。又各項分解效果中只要有任一項的值大於1,即是生產力成長之主要來源。而21*)1(*)1()1(]}),(ln1][)1()1,(ln1{[ttFttFTETEkttkkttkkttkXXkttkTETE)1(kttk)1(21*)1(*]}),(ln1][)1()1,(ln1{[ttFttFkttkXXKkktktktkt,...1,)]min(1,1)max[max(11其中kt=∑Nn=1[∂lnF(Xkt,t)/∂lnXnkt]=∑Nn=1an+∑Nn=1antt+∑Nn=1annlnXnkt。此種作法在生產力變動的排序上有意義,但其值之大小無意義Chapter3:TheGoodsMarketBlanchard:MacroeconomicsSlide#6參考文獻(均須閱讀指定的章節內容)1.林安樂,王素彎,與邱淑君(1998),臺灣經濟總要素生產力與競爭力分析,經濟建設委員會86/87年度委託專案計畫期終報告,第二章。2.李文福(1991),臺灣製造業總要素生產力、技術進步與技術效率,華泰書局,初版,第二章(含數學式均須看)。3.李文福(1992),“臺灣製造業總要素生產力及其變動原因之分析”,臺灣銀行季刊第43卷第1期,60-89(其中文字敘述部分必看)。4.楊永列(2000),“科學園區廠商/DEA&EF”,中研院經研所、中央大學產經所、成功大學管理學院主辦「生產力與效率衡量研習會」。
本文标题:参数法衡量生产力变化发展过程之介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245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