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双齿围沙蚕的人工育苗生产试验
双齿围沙蚕的人工育苗生产试验胡守义马跃华马国宏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aibuhitensisGrub)隶属环节动物门,多毛纲,游行多毛目,沙蚕科,围沙蚕属。俗称海虫、海蛆、海蜈蚣。栖息于潮间带的泥砂底质,在摄食利用沉积有机质的同时,促进有害物质氧化分解,起到改善底质结构和生态环境的作用,尤其对于有机质沉积丰富、污染较重地区效果更佳。本种在海水增养殖生产和海洋渔业上都有重要的经济意义,俗称“万能钓饵”。目前,沿海各地都在招商引资开发滩涂养殖沙蚕,急需苗种,故苗种生产有较大的开发潜力。笔者曾于1999年在普兰店城子坦地区,利用海参育苗结束的空闲时间,进行过小型的双齿围沙蚕的人工育苗生产试验,对双齿围沙蚕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对其人工育苗工艺进行了初步的尝试。现对试验过程做以整理,供广大从业者参考。1育苗设施育苗室为玻璃钢瓦结构,四面通风,水泥池2个,底面积20㎡,水深1.5m。2饵料培养饵料池面积约为育苗池面积的40%,一级培养容器三角烧瓶100个;二级培养容器为透明塑料袋或塑料桶(10L/袋或50L/只)。3其他设施可以利用现有育苗厂设备,保证给排水、饵料、充气、控温、海水沉淀过滤等基本条件。4亲蚕的采捕与选择在5-6月份大潮汛期夜间,用密网捕捞群浮的异沙蚕体,亲蚕的选择标准是:体表无损伤、富有弹性、反应敏捷。沙蚕为雌雄异体,但只在生殖期前才在中、后部体腔内发育出生殖腺,生殖细胞成熟后落入体腔内,经肾孔或体壁裂开排出体外。沙蚕大多在生殖前发生形态上的变异——生殖态,而转变为异沙蚕体,主要表现在:眼睛变大;围口节触须变长;体中、后部疣足舌叶加宽变扁;刚毛变为桨状;雌体青绿色,体前部疣足触须膨大,而雄体乳白色、足部红色。5亲蚕的投放亲蚕在投放前用5%食盐水浸泡5min以杀灭病原体,雌雄比例为2:1,投放密度为15条/㎡。一般2d内即可完成精卵排放。排放后捞出亲蚕,换水2-3次,洗去多余的精液,以防水质败坏。受精卵的密度控制在1万粒/L左右,获受精卵6亿粒。半小时用木耙搅动池底一次,在水温25-27℃,受精卵经数小时发育为担轮幼虫,2d后可发育至三刚节幼体,转入幼体培育阶段。此期间应经常采水样用显微镜检查发育情况。6幼体培育在水温26-28℃情况下约2d孵出三刚节疣足幼体24000万尾,孵化率40%。幼体各部有纤毛适合游泳,以体内的卵黄油球为营养,不需投喂饵料,三刚节幼体培育密度为100万个/㎡,由于试验条件所限,多余幼体放弃培育。2d后进入四刚节疣足幼体时期,消化道开始打通,卵黄油球消失,需及时投喂饵料。四刚节幼体培育密度为50万个/㎡。饵料以酵母和盐藻、扁藻、小硅藻等单胞藻为主,酵母1×10-6,单胞藻15万cells/L,每天投喂2次。当到达五刚节疣足幼体后可以再适当添加螺旋藻粉0.5×10-6,以后根据幼体摄食情况酌情添加。五刚节疣足幼体后,幼体身体上的纤毛逐渐减少不再游泳,开始进入底栖匍匐生活,需要及时投入直径0.1mm左右的细沙作附着基,细沙不能太厚,3-5mm即可,培育密度以1万-2万个/㎡为宜,随着幼体的发育,培育密度也应逐渐降低。经20d左右的培育,发育至十刚节幼体期,最后共出池十一刚节幼体12万尾,平均出苗3000尾/㎡。7日常管理7.1换水与充气前期用100目筛绢过滤换水,每天换水一次,每次1/2,后期每天2次,每次换水量加大到2/3。到达八刚节疣足幼体期后,采用80目筛绢换水。幼体潜沙后适当降低充气量。7.2病害防治一旦发现原生动物,大量换水;也可在水中泼洒18×10-6的甲醛和0.6×10-6的高锰酸钾,12h后换水。7.3盐度控制育苗的适宜盐度为25‰-28‰,在换水时一定要注意盐度的变化,特别是前期更要注意不使盐度剧烈变化。进入刚节幼体后,幼体对盐度变化的适应能力有所增强。7.4苗情检查正常受精卵早期油球清晰充实,胚胎内结构有流动感;当到达膜内担轮幼虫期时,胚胎在膜内转动灵活,活力强。三刚节疣足幼体检查幼体的活力和疣足上的刚毛是否有脱落;四刚节疣足幼体检查消化道的发育情况,及时投喂适口饵料,观察胃内是否饱满,肠道蠕动是否正常;当幼体发育到五刚节时,体上游泳纤毛已基本消失,幼体转向底栖,这时应及时投置细沙作附着基,同时注意幼体密度。随着刚节数的增加、幼体的长大,密度应进一步降低,否则因争夺空间和饵料引起相残,幼体断尾明显增加,造成死亡,影响出苗率。沙蚕为优良鱼类的饵料,为垂钓者所喜爱。随世界游钓渔业的发展,一向采捕于天然所产已供不应求。国外已着力发展沙蚕养殖以应需求。我省滩涂面积广大,具备有发展沙蚕养殖的客观条件。沙蚕系环节动物。扁平细长、体侧长疣足、状如陆上娱蚣,故民间又俗称之为沙娱蚣。闽南所谓沙蚕,实为星虫之误。沙蚕多栖潮间带的砂砾、泥砂地。食性是偏于动物性的杂食动物。漂流于海中的鱼、虾、贝类尸体,柔软的海藻及有机物残渣都会摄食。其适盐低限为14%,低于此限,不易成活。适温性强,在0—50℃温度下不会死亡,但10℃以下不摄食。40—50℃摄食仍旺盛。在干燥的砂中,只要含有5%的水份,仍可生存4天。产卵温度16—30℃。养殖时,对水质要求不高。除含有强酸,强碱或混有其他毒物的海水外,一般海水中均可正常生活。水体要保持流动状态,可在滩涂上养殖,也可在水池中蓄养。滩涂养值要避开河口区域。池内养殖须在池中装置气面,盖上沙,沙粒径为0.5—2.0毫米,沙厚度以淹没气石为度。要有进出水孔,以利水流动。养殖时要不断充水充气。种虫最好预先采集,经一段时间蓄养,这样种虫体健,生殖力高。种虫用量以计划生产200公斤计算,约需种虫1500只。蓄养水池水深保持3厘米,投放种虫后的第二天傍晚可开始排出,并开始充气和投饵,可采用白天换水,晚上停止。充气则需连续不断,经过10天以后。就可驯饵、其后白天投饵一次,投饵后2—3小时内停止换水,其他时间为流水饲养。生殖季节,成熟种虫多在19—24时浮出。这时水位保持在3—5厘米,停止换水,用小拖网把成熟种虫掬取。按性比♀1♂1—3比例放入另一容器内,让其自行繁殖。采卵槽水深3—4厘米。水温比蓄养池高1—2℃。底部铺上塑料布、以便附卵。把受精卵放置养成池让其孵化。孵出的稚虫可用小球藻饲养,孵化后10天可换水,并改投动物性饲料,其投饵方法如同饲养种虫。经4—5个月饲养,即达钓饵要求。收获时可用3毫米网目的筛子,收集虫体。饲养中应注意:①要连续充气。②水位除产卵期的夜间,从卵的采收到稚虫的潜入底质期间外,以能略为淹盖砂面的程度即行。③不要过量投饵,若残饵严重、可用水管在沙表面喷射,便其浮起,和水一起将残饵冲掉。④饲养过程中不可换沙,以免弄伤虫体。沙蚕是环节动物门、多毛纲、游走目、沙蚕科的一种无脊椎动物,中国近海就有80多种。沙蚕体似蠕虫,身体由很多体节组成。沙蚕栖居泥沙中,随着潮水涨落而运动,幼体摄食低等藻类,潜入泥沙后则以腐屑和动植物碎片为调料,属杂食性动物。对温度和盐度的适应能力较强,多为雌雄异体,无明显的生殖系统,仅在生殖前期形成生殖腺,出现体色或形状上的变化。在水温20℃左右排出的卵3~5天可孵出幼体,孵化后9~14天即可潜入泥沙中生活。在天然环境中,多为一年生,交配产卵后就相继死去。沙蚕生长迅速,几个月可达到商品规格。1.粗放型土池养殖(1)养殖场地的选择根据沙蚕的生态习性,养殖场地要进排水方便,无工业污染,池塘底质以细、软泥为主,场地选择好后,首先要进行机械翻耕、松土,深度为30厘米左右,以利于沙蚕幼虫潜栖。翻耕好的池子用生石灰、漂白粉杀灭敌害生物。(2)施肥沙蚕幼体放养前一周内,应施发酵的有机肥450~750千克/公顷,提高土池初级生产力,以培育沙蚕的饵料生物。放养苗种为刚节幼体,时间9~10月份,密度以250条/米2为宜。放苗后,春、秋、冬季各施肥一次,肥料为发酵后的鸡鸭粪750千克/公顷,稻草450千克/公顷。用菜籽粕、豆饼、玉米面或饲料的下脚料等低值饵科,来满足沙蚕对营养的需要,投饵量根据滩涂面条件及沙蚕生长情况加以调节。(3)苗种放养场地准备好后,将人工繁育的菌种放养到大面积的土池中,这种养殖方式的清池和进水要求严格,进水和排水闸门要分设,进水闸门安装60目筛绢网,排水闸门安装100目筛绢网,保证敌害生物不能进入土池内,并防止沙蚕幼体排出池夕L。2.工厂化人工养殖这种方法20世纪80年代首见于日本,首先在室内进行人工育苗,继而投苗放养,育苗时水池不铺沙,放苗养成时则要铺30厘米左右的粗沙。每日换水,投饵2~3次,配上充气设备,只要供水及时,温度适宜,密度合理,饵料充足,6个月即可养成商品规格,产量一般为3千克/平方米。用于繁殖的沙蚕亲体,可在每年沙蚕繁殖季节之前到产地直接收购,亲体要求体质健壮、完整、反应灵敏。收购后的沙蚕一般未达到异型体,需进行蓄养。蓄养时可直接投放到养成池中,也可在水泥池或40目大网箱内进行,水深要求40~50厘米,密度不超过2~3千克/平方米。每隔2~3天换一次水,投喂酵母粉、豆饼等饵料,待沙蚕达到异型体后,用网捞取,用于沙蚕幼虫的繁育。3.捕捉方法常见的捕捉方法有两种,一是徒手捕捉,沙蚕在泥沙中穴居,头上尾下,深度在25~40厘米,在软性底质中可直接用双手挖。二是用铁锹、尖头铲或三齿耙等工具挖掘,随退潮而下,动作迅速就可挖到。无公害双齿围沙蚕:人工育苗技术规范[2006-04-04]·作者:·来源:浙江农网前言本部分主要依据多年来科研推广成果,浙江省双齿围沙蚕科研与养殖生产实践经验,并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同时参考了国家的有关标准而制定的。B33/597-2006《无公害双齿围沙蚕》按部分发布,分为三个部分:──第1部分:人工育苗技术规范;──第2部分:养殖技术规范;──第3部分:质量安全要求。本部分为DB33/597-2006的第1部分。本部分由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提出并归口。本部分起草单位:玉环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宁波大学。本部分主要起草人:蒋霞敏、王春琳、王德波。无公害双齿围沙蚕:人工育苗技术规范1范围本部分规定了无公害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aibuhitensis(Grube)人工育苗的育苗设施、亲体挑选与培育、产卵与孵化、幼虫培育、出苗、包装与运输等。本部分适用于无公害双齿围沙蚕的室内人工育苗,其它种沙蚕的室内人工育苗可参照实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NY5071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用使用准则3术语和定义本部分采用下列术语和定义。3.1异沙蚕体(heteronereis)是沙蚕科为代表的一种特有的生殖现象。在产卵排精前夕,其体形发生变化,生活方式由底栖爬行转为快速游动,这种具有生殖态的虫体称为异沙蚕体。3.2疣足幼虫(nectochaeta)是担轮幼虫期后的幼虫,刚出膜时具有3对疣足,以后新体节在尾节前部不断长出,具触手、触角和1对触须和肛须。3.3刚节幼体(setigerjuvenile)当第1刚节疣足前伸成第2对触须,并构成围口节的一部分、新体节也在尾节前部不断长出时,此变态后的个体称为刚节幼体。4育苗设施4.1育苗室为玻璃钢瓦结构,四面通风,水泥池20~30只,每只底面积20m2~50m2。4.2饵料培养设备设施饵料池总面积约为育苗池面积的40%,具体要求见表1表1饵料培养设备设施设备设施容积或面积水深一级培养容器(三角烧瓶)1000ml,5000ml-二级培养容器(透明塑料袋或塑料桶)10L/袋或50L/只-三级培养池(水泥池)20m2~40m20.6m~1.0m4.3配套设施具备供电、供水、供气、增温等系统,其中供水系统的砂滤池应配备4只,进行二级沙滤。5亲体挑选与培育5.1挑选时间与地点4月~9月,大潮讯来临前1d~5d,中高潮带泥质滩涂或养殖塘。5.2挑选要求5.2.1亲体(未变异沙蚕体)健康、身体无损伤,肉红色或青
本文标题:双齿围沙蚕的人工育苗生产试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245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