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与中国引进外资前景分析
『经济论坛』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与中国引进外资前景分析作者:鲁西茶农提交日期:2005-8-2210:54:00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与中国引进外资前景分析摘要: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对我国引进外资具有理论分析和指导作用,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加入WTO以后将稳步增加。并购国营企业和西部吸收投资的比例将有所增长。关键词: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外商直接投资区位优势中国从1979年开始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截止2002年底,累计合同利用外国直接投资8280.91亿美元,累计实际使用外国直接投资金额4479.23亿美元.从1983年到2002年合同利用外国直接投资金额年均增长率为21.92%,实际使用外国直接投资金额年均增长率为23.77%,远远高于中国这一阶段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2002年,中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额首次超过了美国,成为全球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这一年,中国合同吸收外国直接投资金额达到828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了19.6%,实际使用外国直接投资金额达到527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了12.5%。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中国加入WTO以来出现的改革步伐的加大,中国利用外资的规模将进一步增大,外资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将进一步深入。本文引用用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对我国引进外资的前景进行初步的分析和展望。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由英国里丁大学的邓宁提出的。他认为以往的理论只能对国际直接投资作出部分解释。并且它们无法将投资理论与贸易理论结合起来,客观上需要一种折衷理论。邓宁建立的所谓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对西方经济理论中的厂商理论、区位理论、产业组织理论等进行兼容并包,并吸收了国际经济学中的各派思潮,包括海默以来诸人的思想,创立了一个关于国际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和非股权转让三者一体的理论——通论。通论认为,企业欲对外直接投资需要三种优势:1.所有权优势它包括来自于对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占有生产的优势、生产管理上的优势、规模经济所产生的优势、由于多国经营所形成的优势。2.内部化优势企业通过扩大自己的经营活动,将优势的使用内部化要比将优势的使用外部化更有利。这种外部化是指通过与其他独立企业进行市场交易。企业使其优势内部化的动机是避免外部市场的不完全性对企业经营的不利影响,保持和利用企业技术创新的垄断地位。市场不完全可分为结构性的与知识性的。前者指竞争壁垒等障碍;后者指获得生产与销售信息很困难或成本很高,因而在技术等无形产品的生产与销售领域,以及在某些产品的生产与销售领域,企业对其优势实行内部化,避开外部市场机制不完全,可以获得最大利益。因而企业将其优势内部化的能力成为企业进行竞争的关键影响因素。3.区位优势如果企业所有权优势与内部化优势皆有,那么,对该企业而言,把这些优势与当地要素,即区位因素结合必然使企业有利可图。而这些因素是指东道国不可移动的要素禀赋优势及东道国政府对外国企业的鼓励或限制政策等。要素禀赋一般指东道国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市场容量等。区位优势具体表现为:东道国市场的地理分布状况、生产要素的成本及质量、运输成本、基础设施、政府干预范围与程度、各国的金融制度、国内外市场的差异程度,以及由于历史、文化、风俗偏好、商业惯例而形成的心理距离等。企业从事国际生产必然要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它决定着企业从事国际化生产的区位选择。由此可见,企业必须同时兼备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才能从事有利的海外直接投资活动。如果企业仅有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而不具备区位优势,这就意味着缺乏有利的海外投资场所,因此企业只能将有关优势在国内加以利用,而后依靠产品出口来供应当地市场;如果企业只拥有所有权优势和区位优势而无内部化优势,则说明企业拥有的所有权优势难以在内部加以利用,只能将其转让给外国企业;如果企业具备了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而无所有权优势,则意味着企业缺乏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前提,海外扩张无法成功。因此,一定意义而言,外国直接投资的实现就意味着投资企业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三者最佳结合的实现。我国引进外资,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中,中国利用外资经历了一个从数量小、范围窄、限制多的试点阶段逐渐发展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的格局。引进外资的数量从每年的几亿、十几亿美元,发展到每年几百亿美元;引进外资的地域从少数的沿海城市和特区扩展到所有的地区允许外资进入的行业不断扩大。目前,除个别关系国际民生的行业和一些特殊的产品外,几乎各行各业都已向外商开放;投资的外商来自全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1992年为界,此前为引进外资质量较差阶段,此后为利用外资改善阶段。20世纪80年代,我国利用外资的质量较差,外资企业的技术水平普遍不高。外商的直接投资是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发达国家为了转出过时的产业和技术,为了延长其产品价值链而进行的商业投资行为。如果没有东道国投资环境的改变以及东道国企业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人力资源水平的提高,没有东道国外资政策的吸引和跨国公司进入东道国的激烈市场竞争,跨国公司不会主动地把最先进的技术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正是由于区位优势的缺乏,导致了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实现的限制,外资进入我国的水平不高。进入90年代,特别是1992年,中国出现了经济发展的春天。邓小平于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时发表了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深远的“南方谈话”。我国出现了第二次利用外资的高潮。以摩托罗拉公司为代表的高技术项目进入,得到了中国政府的欢迎,吸引了一大批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来华投资,中国利用外资结构开始得到显著改善。自从1995年以来,中国实际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已经结束了20%以上的快速增长阶段,进入平稳增长时期,一些年度甚至出现较大幅度的负增长,“九五”时期的年均增长速度仅仅达到1.6%的水平。2001年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实现了14.9%的恢复性增长,预计“十五”时期正增长趋势仍然有可能持续,达到年均5~10%的稳定增长水平。做出这一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呢?从有利因素来看:一、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环境为投资企业提供了更为优越的“区位优势”。1、世界范围的资本活动由于受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将会进一步趋于活跃,国际金融体系的逐步完善也为这些资本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手段;2、中国的经济增长及其结构调整对投资、尤其是外国投资的需求将会继续扩大;3、中国加入WTO,市场经济秩序和投资环境将得到根本改善,为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及其企业长期战略决策创造了良好预期,而且随着服务贸易领域的逐步开放,外商投资的范围将进一步扩大;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带来了最大的变化是,市场进一步向外界开放,首先向投资者开放。市场开放不光体现在单纯的市场准入方面,我们加入世贸组织,在服务贸易领域等每个行业都有具体的时间表,有具体开放的条件,这是具体的市场准入的承诺,同时,更重要的一点,为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能够符合世贸规则的,符合国际投资惯例投资的运营环境。首先是透明度原则。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在吸收外商投资上,不会再制定内部的文件、内部的政策规定。凡是要外商做的,都是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体现。一年多来,清理了整个的涉外法规两千多件,这里直接涉及到外商投资就有五六百件,外商可以很直接很方便了解中国吸收外商投资的政策规定。第二,关于国民待遇方面。国民待遇也是世贸的重要原则。按照中国做出的承诺和世贸本身对国民待遇的的要求,对于跨国公司或者说外国投资者进入中国市场,在整个操作方面中国给予他们国民待遇。对于过去不符合国民待遇的做法,都在按照世贸的要求取消了。中国对国产化的要求,或者说过去硬性外汇平衡的要求,企业内外进出口比例的要求,生产的产品进出口比例的要求,这些硬性的规定,中国统统取消了。大家看到,加入世贸组织以后,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应该说更方便了,应该说市场更加向跨国公司进一步开放。据惠州日报报道:12月8日,电影产业界期待已久的《外商投资电影院暂行规定》浮出水面。根据规定,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武汉、南京7大试点城市的中外合资电影院中,合营外方在注册资本中的投资比例最高可达75%。这对外资投资中国电影市场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业内人士分析,新规定的出台将进一步鼓励外资投资到中国的电影市场。4、大量农村过剩劳动力和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结构调整导致的失业、下岗,将使中国继续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低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也将长期存在,从而吸引跨国公司的生产和加工基地继续加快向中国转移的进程;5、十六大及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次会议进一步放宽利用外资政策,鼓励跨国公司并购重组国有企业,在今后时期内,给予政策上的大力支持。6、奥运、世博、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带来的难逢商机,是极具潜力的市场,对投资者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商务部官员在日前举行的二00四年中国行业报告会上表示﹐加入世贸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是市场进一步开放。可以说﹐加入世贸后﹐中国吸引外资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据中新社北京十一月三日电,这位官员分析﹐中国加入世贸十五年谈判最难的是市场准入﹐如今﹐中国正积极调整进一步开放市场。他指出﹐中国政府按国际规则修改法规本身就是市场开放过程。据介绍﹐一年多来﹐中国修改二千三百件涉外法规﹐调整或者取消不合规则的条款﹐以前吸收外资的一些做法如今也用法规的形式加以体现。取消关税壁垒也为市场开放服务。分销﹑电信﹑旅游等业已纳入准入行业。这些都为外资更好地进入中国提供了方便。外资企业已经在中国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数据显示﹐去年在全球投资锐减的情况下﹐中国吸收外资五百二十七亿美元﹐居全球首位。目前在华开业投产的外资企业达二十三万家﹐外资企业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额的百分之五十四﹐在出口最多的机电和高新技术两大行业中﹐外资出口比例分别高达百分之六十八和百分之八十五。另有数据表明﹐目前外资企业的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百分之二十七﹐产值占百分之二十九。中国吸引外资税收占工商税收总额的百分之二十点五﹐是所有税收中增长最快的。商务部官员指出﹐外资企业也为中国二千三百万人提供了就业岗位。可以说﹐外资企业是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今后﹐这一支柱的比重还要更大﹐领域还要更广﹐形式还要更多样。包括国有制在内的众多企业都欢迎外商投资进入。二、投资企业为了更好的发挥其“内部优势”,将增加投资力度。随着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产生,长期积累形成的“三资”企业生产设备和技术也将面临不断更新、改造、扩充的需要,现有企业的增资将继续构成外商投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未来时期也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和不利因素:1、由于世界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不能排除出现局部区域、甚至世界范围经济衰退的可能性,至少目前以美国经济为首的西方经济尚未表现出强劲的复苏势头,这将严重影响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和速度;2、许多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趋势大大加快,区域内投资的增长将远远超过面向区域外的投资,而中国所处的东亚地区已经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形成多边经济共同体的区域,因而面向这一地区的投资和本区域内部投资自由化的进程有所放慢;3、世界各国吸引外国投资的竞争将明显加剧,不仅发达国家会利用资本市场和金融手段完善和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等优势,加快吸收购并方式直接投资的速度,而且发展中国家也会采取更加优惠的政策,通过包括资本市场在内的市场开放换取外国的技术和资本。这将为中国吸收外资带来巨大竞争压力;4、随着国内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外资优惠政策的逐步清理、取消,外商投资的收益预期将明显回落;新出台的新税法将统一内外企业所得税,可能导致部分潜在外资撤离。5、目前年度中国经济总量和新增外商投资总量都已经达到相当高的规模,相应的增长速度将会表现出明显的递减趋势。可以预见,吸收外资快速增长的历史时期已经基本结束,今后将进入稳定增长的阶段。今后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会有以下变化和特点。第一,外资企业将成为利用外资的主要方式。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中的“区位优势”不仅包括资源和地理条件等自然禀赋变量,而且也包括投资软硬环境、市场因素、劳动力因素、聚集效应等后天形成的区位变量,影响外商对华直接投资方式的区位变量主要有转轨变
本文标题: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与中国引进外资前景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249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