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机械/模具设计 > 机械设备修理前的准备
机械设备维修技术主讲:孟天祥教授机械工程系第1章机械设备修理前的准备1.1概述机械设备是企业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作为现代化的生产工具在各行、业有广泛的应用。机械设备维修技术是以机械设备为研究对象,探讨设备出现性能劣化的原因,研究并寻找减缓和防止设备性能劣化的技术方法,保持或恢复设备的规定功能并延长其使用寿命。本章主要内容:1)机械设备修理的一般工艺过程、2)设备修理方案的确定、3)设备维修前的准备工作、4)设备零件失效及修理更换的原则。概述(续)本章主要研究和讨论机械设备维修技术的基本知识,首先介绍什么是机械设备?机械设备种类繁多,机械设备运行时,其一些部件甚至其本身可进行不同形式的机械运动。通常,机械设备由:驱动装置、变速装置、传动装置、工作装置、制动装置、防护装置、润滑系统、电气控制系统等部分组成。机械设备是根据其用途而得名。1.1.1机械设备修理的类别机械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由于磨损、疲劳、断裂、变腐蚀和老化、操作不当等原因造成设备性能下降以致出现故障。为保持或恢复机械设备应有的精度、性能和效率必须进行修理。机械设备修理类别按内容、技术要求和工作量大小可分为大修、项修、小修和定期精度调整。1.大修设备大修是工作量最大、修理时间最长的一种计划修理。是将设备的全部或大部解体,更换或修复全部不合格的机械零件、电器元件。2.项修对设备状态达不到工艺要求的某些项目或部件进行修理。只针对需要检修部分进行拆卸分解、修复;更换主要零件。3.小修小修是指工作量最小的修理。小修的内容是拆卸有关的零部件,更换和修复部分磨损较快和使用期限等于或小于修理间隔期的零件,调整设备的局部机构。4.定期精度调整是指对精、大、稀设备的几何精度进行有计划的定期检查并调整,通常该项检查的周期为1~2年重点:机械设备修理的一般工艺过程,设备修理方案的确定设备维修前的准备工作设备零件失效及修理更换的原则难点:分析设备出现劣化的原因修理方案的确定机械设备的大修过程一般可分为修前准备、修理过程和修后验收三个阶段。1.修理前的准备阶段2.修理过程阶段3.修后验收阶段设备修理后,应记录对原技术资料的修改情况和修理中的经验教训,做好修理后工作小结,与原始资料一起归档,以备下次修理时参考。1.1.2机械设备的一般修理过程一、机械设备修理前的准备设备大修理为保持设备的精度和性能,在维护保养基础上,须对机电设备进行修理设备大修理是工作量最大,修理时间较长的一类修理。将设备全部或大部分解体,修复基础件,更换或修复机械零件、电器元件,调整修理电气系统,整机装配和调试,以达到全面清除大修前存在的缺陷、恢复设备规定的精度与性能典型轴类零件实物图轴类零件的表达1.按产品工艺要求和精度标准能否满足生产需要。2.对多发性重复故障部位,分析改进设计。3.对关键零、部件,企业技术水平和条件能否胜任。4.对基础件,在本企业或其它企业实现的可能性和经济性。5.为缩短时间,哪些采用新部件比修复原有零件更经济。6.哪些修理作业需委托外企业协作。1.1.3设备修理方案的确定三、设备修理前的技术准备1.预检前的准备工作2.预检的内容3.通过预检达到的要求4.预检的步骤(一)设备的预检机械设备大修的工作过程解体前检查拆卸部件部件解体检查部件修理装配总装配空运转试车负荷试车精度检验竣工验收。主轴部件(二)编制大修理技术文件1.编制设备修理技术任务书:1)设备修理前技术状况2)主要修理内容3)修理质量要求2.编制修换件明细表3.编制材料明细表4.编制修理工艺规程5.大修理质量标准1.1.4设备修理前的物质准备设备修理前的物质准备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是搞好维修工作的物质条件。实际工作中经常由于备品配件供应不上而影响修理工作的正常进行,延长修理停歇时间,造成“窝工”现象,使生产受到损失。维修人员在编制好修换件明细表和材料明细表后,应及时将明细表交给备件、材料管理人员。备件、材料管理人员在核对库存后提出订货。主修技术人员在制定好修理工艺后,应及时把专用工、检具明细表和图样交给工具管理人员。工具管理人员经校对库存后,把所需用的库存专用工、检具,送有关部门鉴定,按鉴定结果,如需修理提请有关部门安排修理,同时要对新的专用的工、检具,提出订货。第二节机械零件失效及修换原则在设备使用过程中,机械零件由于设计、材料、工艺及装配等各种原因,丧失规定的功能,无法继续工作的现象称为失效(故障)。当设备的零部件失效时,就意味着设备处于故障状态。机器发生故障后,其技术经济指标部分或全部下降而达不到预定要求,如功率下降、精度降低、出现不正常的声响等。设备故障有自然故障和事故性故障两类。一、零件失效机械零件失效修复更换的原则机件磨损失效的修复或更换标准是什么?在什么情况下磨损的零件可继续使用,或必须更换主要取决于对零件的磨损程度及其设备精度性能的影响。①若零件磨损到不能满足设备使用中的精度要求时,②磨损后的零件不能保证完成预定作用,③磨损后的零件使设备效率下降,不能平稳工作,④零件磨损后,使设备生产率明显下降时考虑进行修复或更换。二、机器零件失效后,可采用下列哪些方法修复?:⑴机械修复法:即利用机加工、机械联接、机械变形等机械方法,使失效的机器零件得以修复的方法。又可分为修理尺寸、镶加零件法和局部修换法。⑵电镀修复法。⑶焊修法。⑷喷涂修复法。⑸胶接与胶补、填补法。机械零件失效模式磨损变形蚀损断裂相接触的物体相互移动时发生阻力的现象称为摩擦。相对运动零件的摩擦表面发生尺寸、形状和表面质量变化的现象称为磨损。1.机械零件的磨损及其对策零件的磨损1.正确选择零件材质。2.采用多种零件表面处理方法。3.采用合适的润滑材料和润滑方法。4.正确进行摩擦副结构设计。5.正确进行设备的使用与维护。减少磨损的对策2.机械零件的变形及其对策零件在外力的作用下,产生形状或尺寸变化的现象称为变形。过量的变形是机械失效的重要类型,也是判断韧性断裂的明显征兆。变形量当超过允许极限时,将丧失规定的功能,引起出现附加载荷或加速磨损,甚至造成断裂等灾难性后果。防止和减少零件变形的对策1.设计1)正确选材;2)合理选择结构尺寸;3)应用三新技术。2.加工采取工艺措施防止和减少变形。3.修理应制定有关标准和修理规范,大力推广三新技术。4.使用加强管理,严格执行操作规程。3.机械零件的断裂及其对策断裂是零件在机械、热、磁、腐蚀等作用下遭到破坏,发生局部开裂的现象。零件断裂后不仅完全丧失工作能力,且还可能造成重大事故。零件断裂一般分为延性断裂、脆性断裂、疲劳断裂和环境断裂等四种形式。减少或消除零件断裂的对策1.设计设计上要合理,尽可能减少或避免应力集中,合理选择材料。2.工艺采用合理的结构,注意消除残余应力,严格控制热处理工艺。3.使用按设备说明书使用机电设备,严格杜绝超载使用机电设备。4.零件的蚀损及其对策蚀损即腐蚀损伤,是指金属材料与周围介质产生化学或电化学反应而导致的破坏。疲劳点蚀、腐蚀和穴蚀等,统称为蚀损。腐蚀是指零件受周围介质的化学及电化学作用,表层金属发生化学变化的现象。穴蚀是指零件在温度变化和介质作用下,表面产生针状孔洞,并不断扩大的现象。减少或消除零件蚀损的对策1.正确选材2.合理设计3.覆盖保护层4.电化学保护5.添加缓蚀剂6.改变环境条件思考题1、什么是疲劳断裂?2、什么是机械零件的磨损?3、什么是机械零件的变形?4、机械零件失效修复更换的原则是什么?5、怎样防止和减少机械零件变形的对策?6、齿轮常见的失效形式有哪些?失效零件实例典型零件主要失效形式齿轮常见失效形式轮齿折断疲劳点蚀齿轮常见失效形式齿面胶合齿面磨损齿轮常见失效形式零件失效原因分析1.2.3机械零件修理更换的原则1.确定零件修换应考虑的因素有以下几点:(1)对设备工作精度的影响设备上某些零件磨损后,直接影响设备的工作精度,应考虑磨损零件的修复或更换。例如车床主轴轴承和床身导轨副磨损,有关几何精度项目实际误差增大,使工作精度下降。当机床不能保证工件精度时,应修复或更换磨损的零件。(2)零件对完成规定功能的影响当零件磨损后,不能完成规定的使用功能时,例如,离合器因磨损不能传递规定的转矩,齿轮油泵因泵体或齿轮磨损达不到规定的出油压力,应考虑修复或更换磨损零件。(3)零件对设备性能和操作的影响。如齿轮传动噪声增大、效率下降、平稳性差、零件间相互位置产生偏移等,应修复和更换(4)零件对设备生产率的影响。如机床导轨磨损,配合表面研伤,丝杠副磨损和弯曲等,应修复和更换。(5)零件对强度和刚度的影响。零件磨损,强度下降,间隙增大,导致冲击加重,应考虑修复和更换。(6)零件对磨损条件恶化的影响。零件磨损加剧,效率下降、发热、轴类零件表面如渗碳或氮化失去硬化层,应考虑修复和更换。零件磨损后,在保证设备精度的前提下,能够修复的应尽量修复,要尽量减少更换新件。对失效零件进行修复,可节约材料、减少配件的加工、减少备件的储备量,从而降低修理成本和缩短修理时间。对失效的零件是修复还是更换根据下列原则确定:二、修复零件应满足的要求1.安全可靠性2.准确性3.经济性4.可能性5.时间性1.磨损零件对完成预定使用功能的影响2.磨损零件对设备精度的影响3.磨损零件对机器生产率的影响4.磨损零件对机器性能和操作的影响5.磨损零件对其本身刚度和强度的影响6.磨损零件对磨损条件恶化的影响7.从经济性上加以分析三、确定零件修换应考虑的因素1.3机械设备的拆卸和清洗1.3.1机械设备的拆卸拆卸是机械设备修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任何机械设备是由许多零部件组成的,进行修理时,必须经过拆卸才能对失效零部件进行修复或更换。如果拆卸不当会造成零件损坏,设备精度、性能下降。拆卸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清洗、检查和修理。1.3.1机械设备拆卸的一般规则和要求1.3机械设备的拆卸和清洗1)拆卸场地的选择与清理2)保护措施3)拆前放油4)了解设备的结构、性能和工作原理1.拆卸前的准备工作2.拆卸的一般原则1)了解机械设备的结构特点,性能和工作原理2)选择合理的拆卸步骤3)合理拆卸4)正确使用拆卸工具和设备3.常用的拆卸方法常用的拆卸方法可分为击卸法、拉卸法、顶压法、温差法和破坏法。1)击卸法就利用锤子或其他重物,把零件拆下来2)拉卸法是使用专用拉卸器把零件拆下来3)顶压法就适用于形状简单的过盈配合件4)温差法就加热包容件或冷却被包容件使配合件拆卸的方法4.典型零部件的拆卸多角淬火钢杆拆卸断头螺钉攻反向螺纹拆卸a)加焊弯杆b)加焊螺母断头螺钉的拆卸拆卸打滑六角螺钉轴承的加热拆卸轴承的冰冷拆卸用手锤、铜棒拆卸轴承1-垫块2-轴承3-铜棒4-轴压力机拆卸轴承拔轮器拆卸轴承用顶拔器拆卸带轮或联轴器报废轴承的拆卸车床主轴部件1-后罩钙2-圆螺母3-轴承座4-卡簧5-垫圈6-螺钉7-端盖8-圆螺母9、10-齿轮3.拆卸时的注意事项机械设备修理中,拆卸时应考虑到修理后的装配工作,为此应注意以下事项。(1).对拆卸零件要作好核对工作或作好记号(2).分类存放零件(3).保护拆卸零件的加工表面视频:设备的拆卸与清洗1.3.2设备零件的清洗拆卸后的零件进行清洗是修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清洗方法和质量,对零件鉴定的准确性、设备的修复质量、修理成本和使用寿命等都将产生重要影响。零件的清洗包括清除油污、水垢、积碳、锈层、旧涂装层等。零件的清洗脱脂除锈1.机械法除锈2.化学法除锈3.电化学法除锈清除涂装层1.4设备零件的技术鉴定一、零件检验分类1.零件的工作条件与性能要求;2.零件可能产生的缺陷(如龟裂、裂纹等)对其使用性能的影响,掌握其检测方法与标准;3.易损零件的极限磨损及允许磨损标准;4.配合件的极限配合间隙及允许配合间隙标准;5.零件的其它特殊报废条件等;6.零件工作表面状态异常等。通过上述分析、检验和测量,便可将其划分为可用的、不可用的和
本文标题:机械设备修理前的准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25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