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夏季学期课程:世界文学英语文学专题贝克特与现代戏剧•主讲人:刘秀玉•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2013.7第一章•贝克特与爱尔兰一、作家简介•萨缪尔·贝克特(SamuelBeckett)•1906年4月13日-1989年11月10日•20世纪爱尔兰作家•荒诞派戏剧的重要代表人物•创作领域:戏剧、小说和诗歌主要作品•诗作《婊于镜》(1930);•评论集《普鲁斯特》(1931);•短篇小说集《贝拉夸的一生》(1934)和《第一次爱情》(1974);•中篇四部曲《初恋》、《被逐者》、《结局》、《镇静剂》(1946);•长篇小说《莫菲》(1938)、《瓦特》(1942)、•三部曲《马洛伊》、《马洛伊之死》、《无名的人》(1951—1953)•《如此情况》(1961)•《恶语来自偏见》(1982)等戏剧剧本•《等待戈多》(1953)•《终局》(1957)•《最后一盘磁带》(1958)•《呵,美好的日于》(1961)•《哑剧I》(1957)•《哑剧II》(1959)•《电视剧《迪斯·乔》(1968)等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使现代人从贫困境地中得到振奋。”•“如果将敏锐的想象力和逻辑掺拌到荒谬的程度,结果是一种似是而非的吊诡,或是一个爱尔兰人。如果结果是爱尔兰人,这似是而非的吊诡会自动地包含于其中。确曾有些时候诺贝尔奖是被分享的,吊诡的是,今年正发生了这种情况:一个诺贝尔奖颁给了一个人、两种语言和第三个国家。”•-吉耶洛,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生平•出生:1906年4月13日爱尔兰都柏林•父亲:建筑工程估价员•母亲:虔诚的法国新教徒•幼儿园&中学:德、法•1927年:毕业于都柏林三一学院•获法文和意大利文学学士学位都柏林三一学院TrinityCollegeDublin•1928-1930:巴黎高等师范学校,英文教•师;结识詹姆斯·乔伊斯•1930-1932:回到都柏林三一学院教授法文,•获得哲学硕士学位•1933-1937:辞职,漫游欧洲•1938:正式定居巴黎•1989:去世成长与游历•1928年巴黎:结识詹姆斯·乔伊斯•1931年:第一个单行本作品《婊子镜》发表•1933年-1935:伦敦•1935年底:德国•1938年:巴黎•1952年《等待戈多》在巴黎上演贝克特与二战•投笔从戎•1941-43年参加英国特别行动委员会在巴黎的抵抗组织•1945年战争结束:法国圣洛的爱尔兰红十字会•法国政府授予英勇十字勋章和反法西斯奖章贝克特与伦敦•“诚然,英国与爱尔兰之间在身体、地理上的关联性要比英国与印度,或者法国与阿尔及利亚、塞内加尔更近。但是,帝国的关系无处不在。爱尔兰人永远也不可能成为英国人,正如柬埔寨人或塞内加尔人永远不会变成法国人一样。”•---赛义德贝克特与巴黎•现代艺术的浸润•“它是乔伊斯、毕加索、蒙德里安的避难所,是新发起的装饰派艺术运动的成员的避难所,也是现已稍显过时的野兽派画家、立体主义者和达达主义者及其继承者超现实主义者的避难所。它还是柏格森、科克托、莫里亚克、瓦莱里、纪德、阿拉贡、海明威、菲兹杰拉德、斯坦因、福特·迈多克斯·福特、瓦雷兹、米约、安瑟尔、科普兰、佛吉尔·汤姆森、夏加尔、达里和加柯梅蒂的避难所。”贝克特与乔伊斯•相似的家庭背景和教育背景•审美取向•对祖国的矛盾感情•对人类命运的共同认识顿悟与法语创作•摆脱乔伊斯•《等待戈多》的成功冷峻的思考者•“塞缪尔·贝克特是独一无二的。他遭遇了生活中可能遭遇的一切:身体的病痛、生活上的颠沛流离、声名利益的起伏不定,但是他从不曾偏离艺术与人生之路,没有犹豫,没有彷徨。他从不惺惺作态、虚伪矫饰,精致准确的语句,不禁驱散了空旷的虚无……如同传说中火中不死的蜥蜴,我们在贝克特的火焰中幸存。”•理查・埃曼二贝克特与爱尔兰•爱尔兰民族解放运动•英国殖民地•1916年复活节起义•1921年爱尔兰共和国成立爱尔兰文艺复兴•爱尔兰的文艺复兴运动以戏剧为主•叶芝•格雷戈里夫人•辛格•奥凯西•萧伯纳•爱尔兰民族的创伤记忆•爱尔兰民族记忆的戏剧呈现•爱尔兰民族文化身份的建构贝克特的爱尔兰性(民族性)•1.爱尔兰性的有意遮蔽•2.浓厚的爱尔兰氛围•3.怀疑主义倾向与否定的美学价值取向SamuelBeckettdepictedonanIrishcoincelebratingthe100thanniversaryofhisbirthTheSamuelBeckettBridge,Dublin小结•“尽管贝克特在巴黎定居,但他并没有成为法国人……他小心翼翼地使自己的护照不过期。他家的墙上挂满了能使人联想到爱尔兰的物品,其中包括一幅杰克·叶芝(画家,诗人威廉·叶芝的弟弟)的绘画作品‘利菲河上的三一学院船屋’。从他居住的房间所看到的风景,可以说是当地最具爱尔兰风情的……显然,除了身体以外,他(的精神)从不曾离开过爱尔兰。”•---弗兰西斯·华纳第二章•贝克特戏剧WaitingforGodot一《等待戈多》赏析•两幕剧,故事发生在荒郊野外。•出场人物5个:•两个老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又称戈戈)和弗拉季米尔(又称狄狄)•奴隶主波卓和他的奴隶“幸运儿”•还有一个报信的小男孩。•“这部剧作的主题并非戈多而是等待,是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本质特征的等待。在我们整个一生的漫长过程中,我们始终在等待什么;戈多则体现了我们的等待之物──它也许是某个事件,一件东西,一个人或是死亡。此外更重要的是,我们在等待中纯粹而直接地体验着时光的流逝。当我们处于主动状态时,我们可能忘记时光的流逝,于是我们超越了时间;而当我们纯粹被动地等待时,我们将面对时间流逝本身。”•---马丁·艾斯林《论荒诞派戏剧》•戈多是谁?戈戈和迪迪波卓和幸运儿主题是什么••等待•希望•……二其他作品•《终局》•Endgame••《呵,美好的日于》(1961)•HappyDays••《最后一盘磁带》(1958)•Krapp'sLastTape三文本分析•1.时代投射•西方文化危机•全面异化的世界•与存在主义的纠葛2.消解的悲剧英雄•断续的自我•去性别化•碎片化•消解的人3.反传统的叙事模式•错位式结构形态•复式结构形态•片断式结构形态4.多重的语言营构•解构语言逻辑•重建能指与所指关系•能指的非联想性•双语写作5.非理性的形式•1.表现混乱•2.形式即内容•3.乱中有序四贝克特戏剧的美学观照•1.悲喜剧性•2.贫困的艺术•3.贝克特的戏剧精神人文关怀•1.忧患意识•2.对存在的终极关怀•3.承担作家的职责,履行表达的义务伦理标示•对传统伦理的消解:•1.反抗美学•2.展示暴行与残酷的伦理挑战•3.提供新的伦理可能超越精神•自觉求新•现代艺术家的三条道路:•1)在旧的主-客传统中做个考古家,•2)在建立新传统的路上冒险走几步,不知深浅,•3)在传统关系与客体的缺位中,发现新的关系和客体五贝克特与荒诞派戏剧•“就贝克特而言,他的剧作对人生所做的阴暗描绘,我们尽可以不必接受。然而他对于戏剧艺术所做出的贡献却足以赢得我们的感激和尊敬。他描写了人类山穷水尽的苦境,却把戏剧艺术引入了柳暗花明的新村。”•---沁费尔荒诞派戏剧•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戏剧界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兴起于法国•代表作家:•尤内斯库、贝克特、、爱德华·阿尔比、•哈罗德·品特尤内斯库代表作:《秃头歌女》《犀牛》《椅子》哈罗德·品特HaroldPinter2005年诺贝尔文学家获得者作品:《一间屋》《生日晚会》爱德华·阿尔比EdwardAblee《动物园的故事》《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美国梦》•“荒诞派戏剧”•英国戏剧评论家马丁·艾思林•《荒诞派戏剧》(1962年)•哲学基础-存在主义•否认人类存在的意义,认为人与人根本无法沟通,世界对人类是冷酷的、不可理解的贝克特戏剧与存在主义戏剧•1.哲学与戏剧的关系定位不同•2.创作主体的身份定位不同•3.取得的戏剧成就与美学高度不同•萨特:“我想,在当代,哲学本质上是戏剧的……因此,我们说戏剧含有哲学意味,哲学又带有戏剧性。”•贝克特:“我不是哲学家。一个人只能谈自己眼前所见,而这不过是场混乱。”艺术特点•①反对戏剧传统,摒弃结构、语言、情节上的逻辑性、连贯性;•②通常用象征、暗喻的方法表达主题;•③用轻松的喜剧形式来表达严肃的悲剧主题。贝克特与荒诞派•归类与否•“危险来自于简单的归类。……难道我们非要拧断某种体系的脖颈,将它硬塞进当代的鸽子笼中,抑或对这个鸽子笼加以修饰,以满足有类比嗜好的商贩?文学批评毕竟不是簿记。”•---贝克特•“我不想谈论自己的剧作;纯粹把它当成一个戏剧,把它搬上舞台就是了。其中没有任何哲学内容,或许也谈不上什么诗歌问题。作为一出戏,它让我们感兴趣的只是一个演戏的素材而已。”•---贝克特•“将一些元素进行归类表明,归类本身就是不完整的,而这种不完整性并非没有价值。在外围还有其他一些没有被主体结构涵盖进来的成分。此外,即使被某一模式容纳进来的成分也许还有多重含义,它们可以在同一模式或几个不同模式中同时被解读和诠释,或者根本无法解读。”•---亨宁第三章•贝克特的戏剧遗产贝克特的世界性•1953年《等待戈多》法语版在巴黎首演•1955年,伦敦首演英语版《等待戈多》•1960年,希腊上演《终局》•1956年,美国版《等待戈多》在迈阿密上演;1957年在旧金山上演•1961年,纽约上演《快乐时光》•1965年:《等待戈多》日本版上演•1969年:台湾开始接受贝克特戏剧贝克特与中国•艰难的起步•1980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荒诞派戏剧集》首次收录了施咸荣翻译的《等待戈多》•80年代初期:高行健的独幕剧《车站》(1982),费春放和孙惠柱的《中国梦》,魏明伦的《潘金莲》《车站》与《等待戈多》•中国先锋剧的开山之作孟京辉•1991年:《等待戈多》•国内第一个《等待戈多》舞台版本•校园剧•中国实验戏剧•2003年:百人版《等待戈多》搁浅•2007年:喜剧《两只狗的生活意见》•1998年:•人艺导演任鸣导演话剧版《等待戈多》•林兆华:《三姐妹·等待戈多》•2004年,来自爱尔兰的盖特剧院(Gate)在北京首都剧场上演《等待戈多》•2005年,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上演了德国导演沃尔特·阿斯姆斯执导的《终局》出版•1999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普鲁斯特论》沈瑞、黄伟等译•2000年,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原版引进约翰·彼林(JohnPilling)主编的《剑桥文学指南——贝克特》•2003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马丁·艾斯林的经典著作《荒诞派戏剧》(华明译)•2006年,五卷本《贝克特选集》•湖南文艺出版社•郭昌京、余中先等译•2008年,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原版引进罗南·麦克唐纳(RonanMcDonald)的专著《塞缪尔·贝克特》不朽贝克特•1.贝克特的接受与影响研究•2.贝克特与现代艺术之间的跨界研究•3.双语创作模式进行翻译学与文化学研究•“贝克特是一个典范。他为后世作家提供了刚正不阿、坚忍不拔的榜样,这是文学遭受威胁的时代力量的神秘源泉。他拒绝随波逐流,在喧嚣浮躁的世界中保持可贵的沉默。他生活,他写作;其余的事情,借用亨利·詹姆斯的箴言,就是对艺术的狂热。”•---(爱尔兰)约翰·班维尔思考题•贝克特及其戏剧述评(200字)
本文标题:贝克特与现代戏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267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