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水稻生产的国民经济意义
第一节概述一、水稻生产的国民经济意义二、水稻生产概况三、我国的水稻分区四、我国稻田的耕作制度五、我国稻作科学的发展一、水稻生产的国民经济意义1.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全国以稻米为主食的人口约占总人口的50%。建国后半个多世纪来,我国水稻种植面积平均占谷物播种面积的26.6%,稻谷总产占粮食总产的43.6%,占全国商品粮的一半以上。因此,水稻生产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2.水稻是高产作物可通过水分管理调节土壤肥力,提高对肥料和光、热、CO2等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从而获得高产。据研究,在地力相仿、施同等肥料的情况下,水稻干物质积累量常较旱地作物多,经济系数也比其它粮食作物高。3.水稻的适应性强,种植范围广稻的分布DeepwaterriceFloatingriceIrrigatedriceRainfedriceUplandrice4.稻米的营养价值较高与其它粮食相比,稻米所含粗纤维最少,淀粉粒特小,易于消化,各种营养成分的可消化率和吸收率都高,适于人体的需要。养分含量(%)碳水化合物75~79蛋白质6.5~9脂肪0.2~2粗纤维0.2~1灰分0.4~1.55.稻谷加工后的副产品用途很广米糠是家畜的精饲料,在酿酒及医学、化工上用途很广。稻草不仅可造纸、编织草袋和绳索等,还是一种很好的硅酸肥和有机肥。米糠二、水稻生产概况全球亚洲美洲非洲欧洲大洋洲面积(103ha)15325713454478251022059474占全球比例(%)87.795.116.670.390.05总产(103t)60849654946135874192243381556占全球比例(%)90.305.903.160.560.09单产(t/ha)3.974.084.581.885.697.51FAO年统计数据,2004(一)世界水稻生产概况表中数据为2000~2004年平均值。*:含台湾国家总产面积单产(103t)(103ha)(t/ha)中国*17889928830.86.21印度12620043248.82.92印度尼西亚51805.611608.84.46日本11086.81695.86.54韩国6731.41042.86.46菲律宾13369.24048.63.30泰国2617310000.82.62亚洲主要产稻国水稻生产概况(二)我国水稻生产情况1.总体情况单产由50年前的不足2t/ha,增加到现在的超过6t/ha。近10年来种植面积变化较大,由1996年的近3200万ha,减少到2003年近2700万ha。总产由1996的近2亿t,减到2003年1.6亿t。从2004年起,由于农业政策的变化,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种植面积和总产得到扭转。单产近10年没有明显大的提高,基本稳定在6.20t/ha。1995~2004年中国水稻生产概况年份面积(×103ha)单产(t/ha)总产(×103t)1995307446.021852261996317546.211970331997321296.312027721998315726.352005721999316376.332004032000303016.261898142001291446.151793052002285096.191764322003267806.061623042004283276.26177434我国各类稻所占比例(%)灌溉稻Irrigated雨养稻Rainfedlowand旱种稻Upland深水稻Deepwater93520资料来源:IRRI2002年统计资料全国分省稻谷产量分布图(1990)水稻种植面积和稻谷总产量以湖南省最多,2001年分别为369.2万公顷和2328.9万吨;单位面积产量以江苏省最高。以稻谷总产多少为顺序,水稻的主产省依次为湖南、江苏、江西、湖北、四川、广东、广西、安徽、黑龙江、浙江、福建、云南、贵州、辽宁、河南、海南和上海。2.各省份情况3.江苏水稻生产情况是我国水稻高产省和主产省之一,也是稻米消费和流通大省。水稻种植面积占全国水稻总面积的7~8%,位居全国第6~7位;单产稳居全国水稻主产省的第1位,比全国平均单产高30%;稻谷总产占全国的10%左右,稳居全国主产省第2位。除本省消费外,常年还有200多万吨的大米调出。水稻也是江苏省最主要的粮食作物。近10年全省水稻种植面积平均为218万公顷,约占全省粮食面积的40%,是第一大粮食作物。单产是所有粮食作物中最高的,自1994年突破7.5t以来,近10年基本上稳定在8t/ha,最高单产达8.8t(1998年),是全省粮食平均单产的1.4倍。稻谷总产年均1700万吨左右,占粮食总量近60%。近10年江苏省水稻生产情况年份面积(×104ha)单产(t/ha)总产(×104t)占粮食总面积的比例(%)占粮食总产的比例(%)1995225.08.01798.6--1996233.68.01870.129.553.81997237.88.31963.439.753.31998237.08.82089.239.961.21999239.88.11937.341.254.42000220.38.21801.341.558.02001201.08.41693.241.157.62002198.28.61709.940.658.82003184.17.61405.539.556.82004211.37.91673.044.259.1平均218.88.21794.239.757.0三、我国的水稻分区我国稻作分布区域辽阔,南自热带18°9′N的海南省崖县,北至53°29′N的黑龙江漠河,东自台湾,西达新疆,低自东南沿海的潮田,高至海拔2710m(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永宁乡上瓦村)的西南高原,都有水(旱)稻栽培。中国水稻区划工作已有60多年的历史,1957年丁颖将全国水稻产区划分为6个稻作带,在水稻生产和科研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以后的水稻区划工作奠定了基础。1988年,中国水稻研究所根据各地自然生态条件、社会经济技术条件、耕作制度和品种类型等综合分析的结果,将全国划为6个稻作区和16个稻作亚区(二级区)。中国水稻种植区划来源:《中国农业区划的理论与实践》稻作区代号占全国稻作面积的百分比(%)I17II61III8IV4V9VI1Ⅰ.华南双季稻稻作区本区位于南岭以南,为我国最南部,包括广东、广西、福建、云南4省(自治区)的南部和台湾、海南省和南海诸岛全部。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稻田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和山间盆地。稻作常年种植面积约510万公顷,占全国稻作总面积的17%。本区水热资源丰富,稻作生长季260-365天,≥10°C的积温5800-9300°C,日照时数1000-1800小时;稻作期降雨量700-2000mm,稻作土壤多为红壤和黄壤。种植制度是以双季籼稻为主的一年多熟制,实行与甘蔗、花生、薯类、豆类等作物当年或隔年的水旱轮作。部分地区热带气候特征明显,实行双季稻与甘薯、大豆等旱作物轮作。稻作复种指数较高。本区分3个亚区:闽粤桂台平原丘陵双季稻亚区,滇南河谷盆地单季稻亚区,琼雷台地平原双季稻多熟亚区。Ⅱ.华中双单季稻稻作区本区东起东海之滨,西至成都平原西缘,南接南岭山脉,北毗秦岭、淮河。包括江苏、上海、浙江、安徽、湖南、湖北、四川、重庆省(市)的全部或大部,以及陕西、河南两省的南部。属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稻作常年种植面积约1830万公顷,占全国稻作面积的61%。本区属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稻作生长季210-260天,≥10℃的积温4500-6500℃,日照时数700-1500小时,稻作期降雨量700-1600mm。稻作土壤在平原地区多为冲积土、沉积土和鳝血土,在丘陵山地多为红壤、黄壤和棕壤。本区双、单季稻并存,籼、粳、糯稻均有,杂交籼稻占本区稻作面积的55%以上。在20世纪60-80年代,本区双季稻占全国稻作面积的45%以上,其中,浙江、江西、湖南省的双季稻占稻作面积的80%-90%。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农业结构和耕作制度的改革,以及双季早稻米质不佳等原因,本区的双季早稻面积锐减,使本区稻作面积从80年代占全国稻作面积的68%下降到目前的61%。尽管如此,本区稻米生产的丰欠,对全国粮食形势仍然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太湖平原、里下河平原、皖中平原、鄱阳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成都平原历来都是中国著名的稻米产区。耕作制度为双季稻三熟或单季稻两熟制并存。长江以南多为单季稻三熟或单季稻两熟制,双季稻面积比重大,长江以北多为单季稻两熟制或两年五熟制,双季稻面积比重较小。四川盆地和陕西南川道盆地的冬水田一年只种一季稻。本区分3个亚区:长江中下游平原双单季稻亚区,川陕盆地单季稻两熟亚区,江南丘陵平原双季稻亚区。Ⅲ.西南高原单双季稻稻作区本区位于云贵高原和西藏高原。包括湖南、贵州、广西、云南、四川、西藏、青海等省(自治区)的部分或大部分,属亚热带高原型湿热季风气候。气候垂直差异明显,地貌、地形复杂。稻田在山间盆地、山原坝地、梯田、垄瘠都有分布,高至海拔2700m以上,低至160m以下,立体农业特点非常显著。稻作常年种植面积约240万公顷,占全国稻作总面积的8%。稻作生长季180-260天,≥10℃的积温2900-8000℃,日照时数800-1500小时,稻作生长期降雨量500-1400mm。稻作土壤多为红壤、红棕壤、黄壤和黄棕壤等。本区稻作籼粳并存,以单季稻两熟制为主,旱稻有一定面积,水热条件好的地区有双季稻种植或杂交中稻后养留再生稻。冬水田和冬坑田一年只种一熟中稻。本区病虫害种类多,为害严重。本区分3个亚区:黔东湘西高原山地单双季稻亚区,滇川高原岭谷单季稻两熟亚区,青藏高原河谷单季稻亚区。Ⅳ.华北单季稻稻作区本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关中平原以东,包括北京、天津、山东省(市)全部,河北、河南省大部,山西、陕西、江苏和安徽省一部分,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夏季温度较高,但春、秋季温度较低,稻作生长季较短。常年稻作面积约120万公顷,占全国稻作总面积的4%。本区稻作生长期≥10℃积温4000-5000℃,年日照数2000-3000小时,年降雨量580-1000mm,但季节间分布不均,冬春干旱,夏秋雨量集中。稻作土壤多为黄潮土、盐碱土、棕壤和黑粘土。本区以单季粳稻为主。华北北部平原一年一熟稻或一年一季稻两熟或两年三熟搭配种植;黄淮海平原普遍一年一季稻两熟。灌溉水源主要来自渠井和地下水,雨水少、灌溉水少的旱地种植有旱稻。本区自然灾害较为频繁,水稻生育后期易受低温危害。水源不足、盐碱地面积大,是本区发展水稻的障碍因素。本区分2个亚区:华北北部平原中早熟亚区,黄淮海平原丘陵中晚熟亚区。Ⅴ.东北早熟单季稻稻作区本区位于辽东半岛和长城以北,大兴安岭以东。包括黑龙江及吉林省全部、辽宁省大部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大兴安岭地区、哲里木盟中部的西巡河灌区,是我国纬度最高的稻作区域,属寒温带—暖温带、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夏季温热湿润,冬季酷寒漫长,无霜期短。年平均气温2-10℃,≥10℃积温2000-3700℃,年日照时数2200-3100小时,年降雨量350-1100mm。光照充足,但昼夜温差大,稻作生长期短。土壤多为肥沃、深厚的黑泥土、草甸土、棕壤以及盐碱土。本区地势平坦开阔,土层深厚,土壤肥沃,适于发展稻田机械化。耕作制度为一年一季稻,部分国营农场推行水稻与旱作物或绿肥隔年轮作。最北部的黑龙江省稻区,粳稻品质十分优良,近20年由于大力发展灌溉系统,稻作面积不断扩大,目前已达到157万公顷,成为中国粳稻的主产省之一。冷害是本区稻作的主要问题。本区分2个亚区:黑吉平原河谷特早熟亚区,辽河沿海平原早熟亚区。Ⅵ.西北干燥区单季稻稻作区本区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祁连山与青藏高原以北,包括新疆、宁夏自治区的全部,甘肃、内蒙古和山西省(自治区)的大部,青海省的北部和日月山以东部分,陕西、河北省的北部和辽宁省的西北部。东部属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西部属温带—暖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本区虽幅员广阔,但常年稻作面积仅30万公顷,占全国稻作总面
本文标题:水稻生产的国民经济意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277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