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金梅完小学生品格教育系列之“井然有序”品格教育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品格教育是学校整个教育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是完整的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品格教育对同学们人生的发展,将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此项活动以我校“品格第一,做最好的自己”教育原则为指针,以“有序”为活动主题,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及文明行为习惯为出发点,以有利于指导学生健康成长为目的,坚持教育与管理、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完善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的准则,建立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教育与管理机制,以教育为先导,以制度为保证,以检查督促为抓手,以行为训练为基础,以习惯的内化与养成为目标,从基础小事抓起,注意点滴积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活动目的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品格教育系列活动,让每一位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充分认识到品格对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查找自己品格的缺陷和不足,不断弥补,培养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操,使广大学生拥有高尚品格,每人争做品格阳光好少年,更好的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使品格教育真正成为我校教育的一大亮点。三、活动主题:强化品格教育,培养高尚情操,奠基幸福人生,共建和谐校园。四、组织安排本次活动由学校德育处和少先队大队部主办,各班级协办,形成以学校领导和班主任为主力的领导小组。具体执行小组包括:1、学校德育处、大队部2、各班级(中队)五、实施细则有序上学:1、上学路上靠右行走,不和同学打闹、不勾肩搭背,有序地进入校园,遇到师长要点头示意、问好、表示敬意。2、到校后值日生立即打扫卫生,其他同学进入教室自习。2有序放学:1、放学后,值日生关好电灯和门窗。2、所有班级按照学校的统一安排排好整齐的路队,安静有序地离校回家。有序课堂:1、课前准备:学生下完一节课后,应将下一节上课要用到的教科书、作业本、文具等放在课桌面的左下角,方可有序离开教室参加课间活动。2、上课铃响,所有学生均应快速有序进入教室并迅速安静下来,双手自然放在课桌上,眼睛直视前方,静待老师上课。3、老师进入教室,值日生应喊“起立”,全体学生应笔直站立,双手自然下垂,掌心紧靠大腿,身体不晃动,师生互相问侯后开始上课。因特殊情况迟到的学生必须站在教室门口,举起右手,喊“报告“,经老师示意后,轻便快捷地进入教室,到达自己座位后,经老师示意,方可坐下。有序集会:一、出操1、集合要求:各班学生成单行有序走出教室,迅速到指定地点集合,保持安静,2分钟内完成。集合时要做到快、静、齐。(快——排队有序、不乱,队伍集合时应在指定地点集合好,没有拖拉。在行进间不能有断断续续的现象。静——集合没有声音、排队没有声音、行进没有声音。齐——各班级学生除生病外,应该全体出操。队伍在操场纵成线、横成排、斜成度、走成行。)2、着装要求:学生必须衣着整齐,并且拉链拉上,系好鞋带,不得出现有上衣敞开现象。二、跑操跑操之前,各班学生注意力要集中,跑操铃一响,体育委员下达跑步走口令后开始有序跑步。注意调整跑步节奏,要求步伐一致,队伍整齐,各班之间距离要均衡,同学们听到广播系统内“一、二、三、四”口令,学生要跟着喊,做到铿锵有力。有序就餐:学前班和一年级学生排队有序进入餐厅就餐,就餐时在固定座位就做,用餐时不讲话,不走动,不剩饭,食物残渣倒在指定地方,用餐完毕后,安静有序离开餐厅。其他各班每班安排3-5人有序到厨房取饭菜、餐具。就餐时有序排队,3有计划打饭,节约用餐,拒绝浪费,“吃多少,打多少,打多少,吃多少”,倡导光盘!(用餐要求与上同)用餐完毕后,由值日生将盛饭菜的餐具统一送回食堂有序摆放,用餐后的饭盆由学生自行初步清洗后有序摆放在各班的餐具摆放处。日常行为:1、进入教室办公室要喊“报告”,经允许后方可进入,与老师、家长谈话时眼睛注视对方,倾听对方说话时要做到专注,以示尊重。2、下课后在外活动要有序,不追逐打闹,不争先抢后,上下楼梯间靠右有序行走、不勾肩搭背。3、教室内课桌成行成线,卫生工具等物品摆放整齐;课桌上书本整齐有序堆放。离开座位,起身看座。4、客人到校参观、检查时不得围观、大声喧哗。5、、放学回家后帮助家里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和家长一起完成“有序”的训练项目或游戏。六、活动安排第一阶段:启动阶段(10月)1、国旗下讲话:《品格教育倡议书》。2、班主任开展品格教育操作手册集中学习主题班会。第二阶段:实施阶段(11、12、1月)1、班主任开展“有序”主题班会。2、有序游戏连环赛。3、各班开展“有序”黑板报比赛。4、开展“有序”主题的美丽教室评比。5、品格教育阶段性成果展示。6、、学生开展“有序”手抄报比赛。第三阶段:展示阶段(1月)1、各班进行“我家有序”图文展示(学校总结展出)。2、品格教育成果展示。3、品格教育感悟心得征文比赛。德育处大队部2017年10月9日
本文标题:有序教育实施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306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