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八章种子生产管理第一节种子生产基地的建设与管理一、种子生产基地的建立(一)种子生产基地的形式1.国营良种繁育基地:包括国营原种场、国营农场、农业高等院校及科研单位的教学实验场或试验农场,适于生产原种和亲本种子。2.特约良种繁育基地:是在种子公司与种子生产者共同协商的基础上,通过签订合同或协议来确定良种繁育的面积、品种、数量和质量等。(二)种子生产基地应具备的条件1.自然与生产条件:隔离条件好,具有空间隔离或天然屏障隔离的条件;无霜期相对较长,能满足作物生育期对温度的需求;土地连片集中、肥沃、排灌方便,无灌溉条件的,降雨要充足;作物各种病虫害轻,不能在重病地或病虫害常发区以及有检疫性病虫害的地区建立基地;交通方便,便于种子的运输;基地农业生产水平高,生产者有科学种田经验,又有较好的生产条件。2.社会经济条件(1)领导重视,群众积极性、主动性高;(2)技术力量强,通过培训,主要劳动力都能熟练掌握种子生产的技术,并愿意接受种子公司的技术指导和监督,按生产技术规程操作;(3)劳力充足,在种子生产的关键时期不发生劳力短缺,贻误时机。劳动者文化素质较高,容易形成当地自己的技术力量;(4)农户经济条件较好,能及时购买地膜、农药、化肥、种子等生产资料,具备一定的机械作业条件。(三)建立种子生产基地的程序1.搞好论证:通过对基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进行详细调查研究,编写建立种子生产基地的任务书,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论证。2.详细规划:根据良种推广计划和种子公司对种子收购量及基地自留量确定基地的规模和生产作物品种的类型、面积、产量及种子生产技术规程。3.组织实施:制定实施方案,并组织相关部门实施。二、种子生产的组织形式县、乡行政区建立种子生产领导组、种子生产技术指导组、种子生产村成立有村干部和种子企业蹲点技术员参加的行政技术管理小组、组建去杂去雄专业队、种子生产村必须以村民小组建立制种户技术队伍。种子生产的组织管理方法: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法律手段控制、教育与培训的方法、提高基地种子生产积极性的办法。三、种子生产基地的管理(一)种子生产基地的计划管理1.按市场需求确定生产规模强调质量观念、市场观念,效益观念和竞争观念。2.推行合同制,预约生产、收购和供种种子公司与生产基地和用种单位实行预约繁育、预约收购,预约供种。(二)种子生产基地的技术管理1.制订统一的技术规程根据国家的种子分级标准、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制定种子生产技术规程,供繁制种单位执行。种子检验时期和检验方法执行GB/T3545.1~3545.7-1995,种子质量标准执行GB4404~4409-84。2.建立健全技术岗位责任制,实行严格的奖惩制度。3.建立健全技术培训制度,提高种子生产者的技术水平。(三)种子生产基地的质量管理1.实行种子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有利于保证种子的产量和质量。2.严把质量关,规范作业,严格执行种子生产的各项操作规程,做好防杂保纯和去杂去劣工作。3.建立健全种子检验制度,作好贮藏与加工工作。第二节种子加工与设备管理一、种子加工管理(一)种子加工过程的管理种子加工过程包括加工准备、基本加工、辅助加工和加工服务过程。合理组织种子加工,使加工过程具有连续性、比例性、节奏性和经济性。(二)种子加工的组织形式流水加工线、自动加工线、一般加工线二、种子设备管理(一)内容和任务1.设备管理的内容:设备的技术管理、日常管理和情报管理。2.设备管理的任务:管好、用好、维护好种子设备,充分发挥设备的效能,优质、高效、安全地完成任务。(二)设备的选择和评价1.设备的选择要求技术先进、生产可行、经济合理的设备。尽量选择工作效率高、使用寿命长、环保节能、安全投资少回报率高的设备。2.设备的评价方法和指标评价方法有:投资回收期法和年费法。回收期=初期投资/每期末的收益设备年总费用=最初投资费用×投资回收系数+年维修费(三)设备的使用、维护和检修1.设备的使用:制订设备使用规章制度,创造良好的设备工作环境和条件,合理使用设备。2.设备的维护:定期对设备进行保养,保证设备正常运转。3.设备的检修:对设备的运行状况、工作性能、磨损程度、工作精度等进行定期校验,有针对性地提出修理意见,提高效率。(四)设备的更新1.设备更新的内容:设备改造和设备更换两个方面。2.设备的寿命:指设备的使用年限或服务年限,可用自然寿命、技术寿命和经济寿命来表示。3.设备更新的基本要求:有重点的进行更新,更新与改造相结合,按设备的经济寿命更新。第三节种子质量管理种子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质量管理就是按照农业生产的需求和用户所希望的质量目标,组织生产出质量符合标准的优质种子。实行全面质量管理,种子企业必须在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建立一套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一、种子标准化(一)种子标准化的概念种子标准化是通过科学实验和总结生产实践经验,对农作物优良品种和种子的特征特性、种子生产、种子质量、种子检验方法及种子包装、运输、贮藏等方面作出科学、合理、明确的技术规定,制订出一系列先进、可行的技术标准,并在种子生产、使用、管理过程中贯彻执行。(二)种子标准化的内容种子标准化的内容包括优良品种标准、原(良)种生产技术规程、种子质量分级标准、种子检验规程和种子包装、运输、贮藏标准等五个方面。1.优良品种标准每个优良品种都具有其一定的特征、特性。品种标准就是将某个品种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作出明确叙述和技术规定,为引种、选种、品种鉴定、种子生产、品种合理布局及田间管理提供依据。2.原(良)种生产技术规程根据各种农作物繁殖方式、授粉方式及繁殖系数等特点,制订各种农作物的原(良)种生产技术规程,使繁种单位遵照执行。这是克服农作物优良品种混杂退化,防杂保纯,提高种子质量的有效措施。3.种子质量分级标准种子质量分级标准是衡量种子质量优劣的标准。目前我国对种子分为育种家种子、原种及良种三个等级。不同等级的种子对品种纯度、种子净度、种子发芽率和种子水分等质量有不同要求。种子质量分级标准是种子标准化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内容;也是种子管理部门用来衡量和考核原(良)种生产、良种提纯复壮、种子经营和贮藏保管等工作的标准;又是贯彻种子按质论价、优质优价政策的依据。我国曾于1984年颁布过粮食、蔬菜、林木和牧草种子分级标准(GB4404~4409-84)。1996年重新修订颁布了粮食、经济作物、蔬菜种子分级标准。4.种子检验规程种子检验规程的概念:种子检验规程就是一种对种子质量测定的原则定义、仪器设备、检测程序、结果计算和容许差距做出明确规定的技术标准。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简介(GB/T3543.1(GB/T3543.1~~77--1995)1995)和总则(1)等效采用国际规程:我国1995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等效采用1993年国际种子检验规程和ISTA有关手册的技术。(2)制订系列标准。(3)突出重要检测项目。(4)1995规程总体编排由七个标准构成:GB/T3543.1GB/T3543.1--19951995总则GB/T3543.2GB/T3543.2--19951995扦样GB/T3543.3GB/T3543.3--19951995净度分析GB/T3543.4GB/T3543.4--19951995发芽试验GB/T3543.5GB/T3543.5--19951995真实性和品种纯度鉴定GB/T3543.6GB/T3543.6--19951995水分测定GB/T3543.7GB/T3543.7--19951995其他项目检验1995规程总则的主要内容(1)主题内容规定了种子扦样程序,种子质量检测项目的操作程序,检测基本要求和结果报告。(2)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的构成扦样部分:包括种子批的扦样程序、实验室分样程序和样品保存等内容。检测部分:包括净度分析(包括其他植物种子的数目测定)、发芽试验、真实性和品种纯度鉴定、水分测定、生活力的生化测定、重量测定、种子健康测定和包衣种子检验等内容。结果报告:包括容许误差、签发结果报告单的条件和结果报告单等内容。5.种子包装、运输、贮藏标准种子收获后至播种前必然有一个贮藏阶段。种子出售、交换或保存时,必然有包装和运输过程。而在包装、运输和贮藏过程中,若操作不正确则会造成种子质量降低和机械混杂。因此,必须制定种子包装、运输和贮藏的技术标准,并在包装、运输、贮藏过程中实行,才能保证种子质量,防止机械混杂,方便销售。我国于1987年颁布了主要农作物种子包装和贮藏标准GB7414~7415-87。二、种子质量指标体系(一)种子质量分级标准以品种纯度、种子净度、发芽率和水分四项指标来划分。分级方法采用最低定级原则,任何一项指标达不到规定标准都不能做为相应级别的合格种子。常规品种、自交系亲本、“三系”亲本等分为原种和良种两个等级;杂交种分为一级良种和二级良种两个等级。(二)种子质量指标%100.1该批种子全部数量某批种子的合格数量种子合格率%100.2该批种子的合格数量某批种子中某等级数量种子等级率3.平均等级和等级系数价该批种子的一级种子单该批种子的合格数量产值之和某批种子的各等级种子种子等级系数该批种子的合格数量该批种子各等级某批种子各等级数量种子平均等级%100三、种子质量管理体系与质量保证体系(一)种子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是指为了生产出符合用户要求质量的种子所需要的各种规章制度和方法手段体系。1.制定质量标准2.建立健全组织体系3.实行内部管理标准化4.加强各环节管理5.质量保证(二)种子质量保证体系选用系统的概念和方法,明确各部门、各环节的责任和有关规定,在从新品种计划生产到售后服务的全过程中,实行有组织的质量保证活动,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最终目的是使用种者能够放心购买、使用本企业的种子,站在用种者的立场上来保证种子质量,这个有机整体就是质量保证体系。(三)种子质量管理工作循环简称PDCA管理循环,是质量保证体系运转基本方式和过程,即按照质量的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和处理(Action)四个阶段和八个步骤进行循环。PDCA管理循环图APCD执行计划制订计划找出原因分析问题调查问题遗留问题总结经验检查结果第四节种子收购与贮藏管理一、种子收购管理(一)种子收购的特点:季节性、集中性和计划性。(二)种子收购应遵循的原则:以销定购、以购促产、符合农业种植区划的要求。(三)种子收购的组织:收购前的准备,质量检验,评定等级,合理定价,称重计量,按品种分级入库,结算付款。(四)种子收购计划的制定:主要内容包括收购量、调入量、收购调入时间、生产或调出单位等。二、种子贮藏管理(一)种子贮藏量的确定种子在贮藏过程中应确定合理的贮藏量,即在一定的市场条件下,能满足市场和备荒贮备需要的数量。种子贮藏量分为正常贮藏量和后备贮藏量。正常贮藏量是一个最低的种子贮藏限量。后备贮藏量是为满足补种需要而保持的必要机动种子贮藏量。(二)种子贮藏ABC分类管理根据商品种子占有金额的多少、用量以及重要程度,将贮藏种分为A、B、C三种类型的一种分类管理方法,又称为巴雷特分类管理。将占有资金多、重要程度高的种子划为A类,对其实行重点管理;对B类实行一般管理,对C类采取简便管理。三、种子出入库管理(一)种子入库管理1.种仓的准备(1)清仓:清仓包括种仓清理与仓内外清洁两方面。将仓内的异品种种子、杂质、垃圾等全部清除,还要清理仓具,剔刮虫窝,修补墙面,嵌缝粉刷。仓外应经常铲除杂草,移走垃圾、排除污水,使仓外环境保持清洁。(2)消毒:空仓消毒可用敌百虫或敌敌畏等药剂处理。用药后关闭门窗不少于72h,以达到杀虫目的。消毒后须通风24h种子才能进仓,以保障人身安全。也可以用磷化铝熏蒸消毒,但需注意安全。2.验质与分批种子入库时应做到“五分开”即:新、陈种子分开,干、湿种子分开,有病虫、无病虫种子分开,不同种类种子分开,不同纯、净度的种子分开,以提高种子贮藏的稳定性。种子入库前,除了要做到“五分开”外,还要将不同品种严格分开,并根据产地、收获季节、水分及纯度、净度等情况分别堆放和处
本文标题:第八章种子生产管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325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