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四章物质生产民俗第一节农牧鱼猎生产民俗农牧鱼猎业民俗是伴随中国古代农牧鱼猎经济生活而产生的民俗文化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根据岁时节气安排农牧鱼猎生产环节的习俗虽然农牧鱼猎生产在不同地区各有差异,但整个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对一年中的自然时序、节令的适应性却极强。以农业生产为例,农历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在岁时记、风土记、农家月令等性质的古籍文献中,特别是在流传全国各地的农谚中,记录了许多农民在一年内约定俗成的耕作习俗。如:二月惊蛰孵蚕子,三月清明撒谷子”(四川)、“雨水种瓜,惊蛰种豆”(广西)、“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北京)、“夏至出蒜,不出就烂”(河南)、“十月寒露霜降到,摘了棉花收晚稻”(浙江)、“麦种寒露头,粮食压断头;麦种寒露尾,跑断神仙腿”(云南),等等。河北農民年畫《農家勤忙》表現的種麥的全過程年畫中表現的農業生產過程二、农牧鱼猎生产过程中的信仰习俗1、占验习俗。在岁时节令转换的时刻,逐渐形成占卜农牧鱼猎等事的收成丰歉、祈求免除灾害、避祸得福的习俗。这其中有许多是信仰习俗中的“迷信”的成分,有些则是千百年来对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概括和总结。如河南的农谚说:“立春晴一日,农夫不费力。”清顾禄《清嘉录》:“三日,农民听蛙声于午前后,以卜丰稔,谓之‘田鸡报’。谚云:‘田鸡叫拉午时前,大年在高田。田鸡叫拉午时后,低田弗要愁。’”清顧祿撰《清嘉錄》2、祭祀习俗。在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占主导经济成分的社会里,按照一定的季节、时间祭天,祭祖,祭山川、土谷之神等,便成了农事活动中的一项主要内容。猎户祭祀山神、猎神,渔家祭祀海神、水神,也是过去极为风行的习俗。福建莆田縣湄州島媽祖廟祭媽祖3、禁忌习俗。如湖州蚕农养蚕有三条禁忌:(1)清明节后,蚕农要接青龙,退白虎。(2)担蚕以后,除自己养蚕外,闲杂人等,都不能直入蚕屋和大声呼喊,以保持蚕屋安静。(3)正月元旦,乡人早晨起床要晚,叫“眠蚕花”。这样,才能平安养好蚕。渔家的行为、语言禁忌亦极多。三、农牧鱼猎生产中的娱乐习俗农牧鱼猎生产民俗来自劳动实践,也伴随生产活动自然形成娱神、娱人的具有文娱性质的民俗文化。这种民俗文化,有的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进行,更多的则是在各种岁时节日中进行。打春牛第二节工匠民俗一、工匠的技艺传承习俗各种工匠行业都有长期积累而成的技艺传承,其中在中国,最具共性、最富智慧的是历数千年而不衰的“百工五法”:矩、规、绳、水、垂(悬)。《墨子》:“百工以方为矩,以圆为规,直以绳,正以悬,[衡以水]。无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为法。巧者能中之,不巧者虽不能中,放依以从事,犹逾己。故百工从事,皆有法所度。”百工五法和各种工匠行业的工具使用结合在一起,便成了各种工匠生产技术最基本的民俗形态。各行工匠中流传着的大量艺诀、艺谚,正是他们技艺传承中长期经验的总结。如建筑工匠中所流传的“木匠看三,瓦匠看二”,画匠、塑匠中流传“立七、坐五、盘三、跪四”等二、技艺传承之外的其它行业习俗1、师承制度数千年来,拜师收徒之风极盛,并形成了严格的师承制度,从选徒、拜师、传艺到出师,各行业都有自己的一套规矩。师承制度的特点:严肃性、系谱性、封锁性。2、职业行话亦称“行业语”,是各行工匠为了本行业的技术保密、内部交换想法或其他特殊需要而创造、传承的一种同行用语。如在两湖的木瓦工称尺子为“量天子”,“墨斗”为“江湖”,凿子为“穿山子”,“瓦刀”为“开天子”,梯子为“步步高”;称木匠为“劈老匠”,瓦匠为“方老匠老”,石匠为“科老匠老”,同行为“源友(老)”;称上工为“南老上调”,收工为“南老故老”,加快为“打少点”等等。3、行业禁忌。各行各业的工匠,都有自己特殊的语言禁忌和行为禁忌。如甘肃武威一带的挖煤工匠为了避凶求吉,不论在井下还是井外,都不说“砸”(应说“碾”)、“淹”(应说“沙”,连“盐”也得说“沙”)、“盖”(应说“搭”)、“炸”(应说“润”)等。4、巫蛊手段。如工匠“魇镇”。5、祖师崇拜。是我国各类工匠传统民俗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每逢祖师生日、重要节日或重要工程开工之日,都要举行隆重的祀典。如木匠、石匠、泥瓦匠祀鲁班(公输子),油漆匠祀普安和尚,铁匠祀李老君,画匠祀吴道子,制笔匠祀蒙恬,篾匠祀张班,玉器匠奉祀丘处机,酿酒匠祀杜康,陶器匠祀范蠡,染匠祀葛洪等等。《中國行業神崇拜》書影魯班和靈應藥王神馬第三节商业交通民俗一、商业贸易民俗1、商业贸易民俗的不同形态“市”和“商”:前者没有商品的职业经纪人,也就是通常所谓“商人”的参与,而是商品的生产者与生产者,或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直接交换;后者则有商品经纪人的参与,成为商品流通的一种中介环节。(1)市在我国,“市”大约起于殷周,是一种定点定时的原始集体贸易的习俗,古称“互市”。《易·系辞下》记:“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徐霞客游记》:“贵州为场,云南为街子,广西为墟。”市的交易活动的民俗形态,按照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主要有:a、原始的无言交易。b、按需进行的自然交易。c、按数量、质量进行的等价交易。d、用商品媒介和支付手段进行交易。趕集趁墟(2)商a、坐商:由市的交易形式发展而来的固定性交易形式。b、行商:从市的交易发展起来的游动性交易形式。c、居间商:又被称为“掮客”、“居间人”、“代办商”、“经办商”。这是纯媒介式的商俗形成的类型。这种商人本身没有可买卖的物品,他只给交易双方做中间人得到报酬或好处。居间商的最典型的形式是我国古代即已发展起来的“行”、“栈”。1870年的北京商隊2、市、商的民俗标志(1)市声市声是指在商业贸易中通过某种声响效果,以达到招徕顾客的目的。a、叫声即今之所谓叫卖声、吆喝声。约至宋时开始有有关“叫声”的记载。如《东京梦华录》卷三“天晓诸人入市”条载每日交五更,“御街州桥至南内前,趁朝卖药及饮食者,吟叫百端。”吟叫的特点:一是声音须响亮,须让较远处或在室内之人亦能听见,二是吆喝时有一定的腔调,听起来富于节奏感和音乐性,为其音调相配合,有时还在“正文”之外加上许多的“衬字”。《梦粱录》卷七:“……卖花者以马头竹篮铺排,歌叫之声,清奇可听。晴帘静院,晚幕高楼,宿酒未醒,好梦初觉,闻之莫不新愁易感,幽恨悬生,最一时之佳况。”歌叫声对文学艺术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是为当时民间艺人所摹拟,并加以丰富和发展,成为一种很受人欢迎的伎艺,称吟叫、叫果子、叫声,南宋时有吟叫艺人的专门团体“律华社”,知名艺人有文八娘、姜阿德等。二是宋元词曲中的不少词牌、曲牌,都是采纳了这种市声,经加工而成的,如《货郎儿》、《卖花声》等。《中國古代的市聲》書影b、代声指以其它物器音响代替叫卖的一种市商民俗标记。特点:一是清脆响亮,二是除个别以吹奏声作代声,绝大部分都以打击声,如敲鼓、敲锣、打木梆、打竹板、摇铃、摇串铁等,三是根据所从事的行业或所叫卖物品的种类的不同,用作“代声”的器物在某一地区大都约定俗成,相对固定,四是用作代声的器物,多有一个很形象的、能说明其性质功用的名称,如修脚者摇折叠凳,名“对君坐”,剃头者所持响铁,名“唤头”,磨镜者所持铁片,曰“惊闺”,卖油者所鸣小锣,曰“厨房晓”,卖闺房杂货者所摇,曰“唤娇娘”。串鈴賣藥圖剃頭圖修腳圖(2)幌子以前又称作“望子”,是一种实物标志。最初多为酒家所用,又称“酒旗”、“酒帘”、“酒招“,后来逐渐扩展为各行业标记的专称。招幌类型:a、实物招幌。b、模型招幌。c、象征招幌。d、特定标志招幌。e、文字招幌。一九二八年出版的《中國工商同業公會》所附部份招幌圖式。實物模型招幌(3)招牌匾额“招幌”常常并用,实则两者有一定区别:“幌子”是某一类行业的普遍标志,“招牌”则是某一店家商号的独特标志。招牌匾额的特点:一是大多数商店名号都离不开中国人传统的吉祥如意的美好心愿。店铺字号诗:国泰民安福永昌,兴隆正利同齐祥。协益长裕全美瑞,合和元亨金顺良。惠丰成聚润发久,谦德达生洪源强。恒义万宝复大通,新春茂盛庆安康。二是多请书法家题写,牌匾题字本身构成一人文景观。三是有的店招取名寓有耐人寻味的内涵,如北京前门大栅栏酱园“六必居”,起初是个小酒馆,为保证酒的质量,酿制时要做到“六必”,即“黍稷必齐,曲蘖必实,湛之必洁,陶瓷必良,火候必得,水泉必香”。此外,与店招有关的商家楹联,也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精品。对联常以表示商德,示诚信为本,如“信为经商本,诚招天下客”,更讲究切合本业特点。刘伶借问谁家好李白回答此处佳虽曰毫末行当却须顶上工夫虽无刘阮逢仙术只效岐黄济世心云锦天孙织霓裳月姊裁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二、交通运输民俗随着经济的繁荣、发展,出现了交通运输的专业分工和职业集团,中国历史上有车、船、店、脚(搬运行业)、牙(代运商)等五大运输行业。而这些职业集团以它们各自的性质和特点,形成了各自的行业习俗传承。如驾畜力车辆的技术方法、行驶规律和信仰禁忌;行船技术、习惯及船上的各种规矩、禁忌;旅店生活习俗;脚行职业习俗;牙行的惯制、规约等。
本文标题:第四章物质生产民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327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