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九讲案例1精神文明也出生产力案例呈现在张家港我们看到的是精神文明建设真正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张家港的实践证实了,只要精神文明搞好了就可以达到内增凝聚力,外增吸引力,提高向心力,发展生产力的目的。因此,精神文明也出生产力。张家港市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紧紧地着眼于解放人的思想。转变人的观念。振奋人的精神,提高人的素质。在张家港给我们感受很深的是,人们在思想观念上有着许多崭新的突破性的飞跃、比如“没有名次就没有地位”,“不能吃饱肚子,空了脑子”,拿金杯是手段不是目的”,“一个声音喊到底”,“不是要我发展,而是我要发展”—一这些新观念渗透到各个方面的许许多多人的头脑中,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永联,这个由全市最穷村变为全市最富村的不平凡的经历是最有说服力的。该村1972年才建成于长江滩涂上,由于地势低洼,生产力水平极低,村里人心涣散,偷盗抢的事件屡屡发生。上级党委6年派出了6批工作组来“推”永联发展,永联没有发展起来,6批工作组走了,永联贫穷依旧。第7批工作组又来了,组长吴栋才终于发现了这样一个现实:永联之所以搞不上去,是因为村民们自身没有发展致富‘动力”、“要我发展”还没有变成“我要发展”。吴栋才一反常规,他把精力从抓经济建设上收回来,放在抓全村的精神文明上,工作难度之大是可想而知的。从抓党员的观念转变,到村里挨个走家串户,开全村动员大会,功夫不负有心人,吴栋才整整花了半年时间,终于使永联的精神面貌有了较大改观,村民们心里燃起了希望,他们开始“要'富了,村民们有劲头;吴标才不失时机地推出他的经济发展计划。强大的精神动力极大地焕发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他们创造性地用88天建起按常规要两年才能建起的发电厂.他们抢到为山东某铁厂设计的轧钢流水线,凭着自力更生用了6个多月时间完成从土建厂房到流水线生产的全部工程,提前一年投产。从一无所有,一步步发展壮大,如今永联发展成为江苏省有名的永钢集团。江苏永钢集团的外来工几乎每一个人都有这样一段经历,拿起相机,拍遍全厂的每一个角落,寄给远在他乡的亲人、而他们很多人都在信中不约而同地写过这样的话,我在这里很好,跟在家里一样温暖、舒心。永钢集团有1200名外来工,超过了全厂工人的3/5,为了能让外来工们安心工作,集团长年开展了“送温暖工程”和“建设第二故乡标兵”活动。逢年过节,领导给每个工人亲自送上一份礼品;天气炎热,领导下车间和工人一起劳动;成绩突出的树为全厂学习的榜样,颁发荣誉证书,给远方的家人寄上喜报一任年来。厂里又投资60万元,兴建了影剧院、歌舞厅、篮球场和工人俱乐部,并为外来工专门建造了两幢宿舍楼、集团的关心使外来工们产生了参与永钢建设的自豪感和责任心,他们把这里当成了第二个氛“家”的感觉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它产生了一股向心力,让每个人都为共同的大“家”而奋斗。1994年,在国家统计局评定的“全国500家最大乡镇企业”中,永联村高居第52名,集团总经理吴栋才感动地说:“我们是踩着向心力这把梯子才向上爬到第52名的,我要感谢全厂的每一个工人。”如今,张家港人有两个很生动的比喻:经济建设是汪洋中的一条船,而精神文明就是齐心协力斗风浪的水手;经济建设是一台机器,而精神文明则是发动机。张家港人还有两句自己的名言“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人人都是张家港形象”,“精神文明也是生产力。”正因为张家港正确认识到了精神文明和经济建设的关系,他们才坚持做到了‘两手抓、两手硬”,让精神文明之花常开不谢(摘自《光明日报》,《精神文明也出生产力》,1995-10-22)案例讨论(1)为什么说精神文明也出生产力?(2)结合本案例谈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案例点评(1)张家港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的突出成就,充分说明了精神文明建设还真正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张家港的实践证实,只要精神文明搞好了,就可以达到内增凝聚力,外增吸引力,提高向心力,发展生产力的目的。因此,精神文明也出生产力。精神文明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支持作用,主要表现在理论指导、智力支持和产业支撑等方面、经济制度的选择、经济战略的提出、经济政策的制定等,无不受到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以及决策者知识水平的制约、精神文明给物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以导引,在一定程度上规定着经济发展的方向和方式。(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重要的保证作用、第一,精神文明是使物质文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重要保证。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秩序。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制中的基础。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还是社会主义中国赢得同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实现中华民族腾飞的重要精神条件。案例2走近“红色感动”——民族魂、血铸中华网站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纪实案例呈现2001年6月,团中央联合有关部门共同开通了爱国主义公益网站“民族魂”、“血铸中华”。发黄的照片,珍贵的史料,赵家楼的火光近在眼前,救亡图存的呐喊声声声扑面。5月4日,北京十一学校不少学生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度过自己的节日———登录互联网,浏览刚刚开通的“五四运动纪念馆”。多媒体、声光电,将85年前那段扣人心弦的历史拽到今天,民族精神的光焰,在荧屏灼灼跃动。2001年6月28日,也是在北京十一学校,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周强轻击电脑鼠标,伴着《黄河大合唱》的高亢旋律,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社科院、中共党史研究室、国家档案局联袂主办的爱国主义公益网站———“民族魂”(.chinaspirit.net.cn)、“血铸中华”(.china1840—1949.net.cn)正式开通。两天后,就是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纪念日。一份厚礼,一次探索与出击。所有的努力为寻一个答案:信息时代,如何利用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互联网,能否成为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阵地、新亮点?筑就网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革命历史博物馆。“红色的主页,利剑一般的华表镶嵌其间。红色,这是烈火的颜色,朝阳的颜色,战旗的颜色。坐在电脑前,仿佛嗅到了硝烟的味道,听到了金戈铁马的鸣响,我的双眼被红色浸染,心在剧烈地震颤……”“民族魂”、“血铸中华”网站开通10天后,一位署名“静静的吉林”的网友在留言板上这样写道。小小视窗,浓缩历史风云,汇聚英魂万千。随时随地,轻击鼠标,就可以掀开历史帷幕的一角,聆听往昔风雨,感悟中国精神:“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诠释着什么叫做民族的脊梁。“为天下人谋永福”的与妻书述说大爱大情,“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绝笔信挥写浩气丹心。闻一多“迸着血泪,呕出一颗心来”,就想听亿万人同呼“咱们的中国!”朱自清宁可饿死、拒不领美国救济粮,只为护一腔民族骨气。“民族魂”和“血铸中华”的诞生,让美好心愿得以实现。充分发挥互联网容量巨大、跨越时空、方便快捷、利于互动的特点,3年来,“民族魂”收录了从鸦片战争到抗击非典28万英雄楷模的生平事迹,“血铸中华”则以1840年至1949年间重大历史事件为主线,展开一幅不屈奋斗的壮美画卷。互联网上,耸立起永久性、开放式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和革命历史博物馆。这是一方崭新的园地,每天都在生长着创造和惊喜。(摘自《人民日报》,2004-05-18)案例讨论(1)怎样看待爱国主义公益网站“民放魂”、‘血铸中华”?(2)结合本案例谈谈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案例点评(1)“民族魂”、“血铸中华”爱国主义公益网站紧扣时代脉搏,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正视信息时代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开辟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天地。他们的实践表明:时代呼唤先进文化,青少年需要精神动力。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增强实效性上下功夫,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构筑新世纪新阶段青少年一代强大的精神支柱,大有可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撑。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让青少年一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2)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世界上每个成熟的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特有文化形态和文化个性。而这种特有的文化就成为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渊源于中华五千年文明、植根于当代伟大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民族身份的象征,是最广泛地团结全国人民乃至全球华人的旗帜,是激励各族人民建设伟大祖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在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中,要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发展要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把亿万人民紧紧吸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旗帜下。案例3挺身而出筑堤防——北京大学附属医院医护人员抗击“非典”纪实案例呈现自愿失去与家人的团聚,不能自由呼吸新鲜空气,他们义无返顾地向着最危险的地方走去;穿着厚厚的隔离衣、隔离鞋,戴着厚厚的口罩、眼罩、帽子,他们忙碌地在病房中穿梭,镇定地做着各种治疗和护理。他们知道,自己的每一项工作都是给病人送去的最大希望,自己的每一个眼神都是对病人的鼓励。他们知道,时时将面临着疫魔的威胁,但他们无所畏惧,毫不退缩,每一个人都以各种方式表现着高度的职业责任感。这就是在这场抗击疫魔的战斗中,所有可亲可敬的医护人员的风采。其中,北京大学有众多的医务工作者战斗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截至4月22日晚6点,北京大学附属医院已有2453人主动报名参加抗击“非典”一线工作。隔离病房的工作人员穿着隔离衣,工作起来浑身是汗,像是在蒸桑拿。好多护士连续工作30多个小时,却只休息三四个小时。她们每个人都宁愿自己多干一会儿,好让同事多休息一会儿。从医院第一例发热病例确诊到现在,徐国英护士长一直没有回家,在工作上身先士卒,脏活重活抢着干。有一次她连续工作48个小时,却仅仅休息了两个小时。此外,她还花许多精力关心她的护士们,开导、鼓励她们。北医三院在最短的时间内,选派最好的医生和护士组成了一支最具战斗力和奉献精神的医疗小组。呼吸病专家赵鸣武、姚婉贞教授在明确SARS病人诊断、提出治疗方案以及制定消毒隔离措施等方面作出了贡献。神经内科护士张楠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护士,面对SARS病房需要更多医护人员的参与,她主动提出:“我去!”她的父母得知她的决定时,叮嘱她:“不要挂念家里,不要挂念孩子,工作要紧,病人更需要你。”这是一位来自北医三院后勤的同志给各科主任的一封信:“各位主任:工作是很重要的,但请你们爱惜自己的身体,千万不要倒下,因为还有很多重要的工作等着你们去处理。我尽量为你们做好后勤工作,有事尽管呼我。需要去发烧门诊的话,我决不会说半个不字,你们不也同样一直奋战在第一线吗……”在SARS面前,北大医院、人民医院、第三医院从上到下团结一致,废寝忘食,共同作战。一线的医护人员舍生忘死,后勤的工作人员全力支援,放射科不顾个人安危加班加点,中医科为一线医护人员送防治“非典”中药,药剂科、设备处想方设法购置药品和设备,每一个医护人员都已经感受到战场紧张激烈的氛围,他们都时刻准备着,今天是抗击SARS的后备队,明天就是抗击SARS最前沿的士兵。人民医院一位老职工这样写道:“谁不怕得病?有什么比生命更宝贵?我只是觉得我已经50岁了,我想把安全多留给那些在病房工作的年轻护士们。”一位老教授这样写道:“我不为出风头,我真心实意地要求去SARS病房工作,我身体好,医学基础扎实,我去后一定好好保护自己,请领导放心。”医护人员的家属支持理解家人的工作,许许多多伟大又坚强的母亲为子女打点好行装,把自己的孩子亲自送到第一线。面对“非典”的肆虐,广大医务工作者以大无畏的精神,奋战在治病救人的第一线。他们果决的行动、崇高的医德、无私的精神,无不让所有人为之动容。(《中国教育报》2
本文标题:精神文明也出生产力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330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