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埃博拉病毒(Ebolavirus)埃博拉病毒(Ebolavirus),又译作伊波拉病毒。1976年在苏丹南部和刚果(金)(旧称扎伊尔)的埃博拉河地区发现这种病毒,“埃博拉”因此而得名。它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Ebolahemorrhagicfever,EBHF)的烈性传染病病毒,死亡率高达53%~89%。一、生物学形态埃博拉病毒形态为线形,病毒粒子也可能出现“6”字形、“U”字、缠绕、环状或分枝形,病毒粒子一般直径约80nm左右,长度可达1400nm。二、结构RNA核壳蛋白质(NP)VP35、VP30——干扰素拮抗剂、转录活性因子L蛋白(聚合酶蛋白)——促RNA合成VP40和VP24(蛋白层)——芽出套膜(宿主细胞膜)跨膜蛋白(GP)核衣核基质空间外膜吸附、入侵宿主基因组:单负链RNA病毒,有1000个碱基对,编码7个结构蛋白,基因排列为:3‘-leader-NP-VP35-VP40-GP/sGP-VP30-VP24-L-trailer-5’三、分型单股反链病毒目丝状病毒科(Filoviridae)埃博拉病毒属本迪布焦埃博拉病毒(BundibugyoEbolavirus,BDBV)扎伊尔埃博拉病毒(ZaireEbolavirus,EBOV)雷斯顿埃博拉病毒(RestonEbolavirus,RESTV)苏丹埃博拉病毒(SudanEbolavirus,SUDV)塔伊森林埃博拉病毒(TaiForestEbolavirus,TAFV)四、发病机制1.入侵:黏膜表面、皮肤、针头扎刺2.结合:病毒与宿主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细胞)表面受体(C型凝集素)结合,并在其中复制,导致APC失去抗原呈递能力,不能激活T细胞介导免疫反应3.抗干扰素:VP24、VP35阻断Ⅰ型干扰素抗病毒,(1)阻断宿主细胞核积聚STAT1与损坏IRF-3、IRF-7;(2)VP35阻止干扰素产生所需要蛋白激酶活性五、临床表现1.潜伏期:2~21天,通常只有5~10天。2.表现:突然出现高烧、头痛、咽喉疼痛、虚弱和肌肉疼痛。继而呕吐、腹痛、腹泻。人体内外出血、血液凝固,病人最终出现口腔、鼻腔和肛门出血等。3.致死原因: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发性器官衰竭4.扩散:病毒入侵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大量促炎症因子(IL-1β、IL-2、IL-6、IL-10、TNF-α、MCP-1)等释放,吸引大量APC,感染导致病毒扩散全身。六、病原学诊断(生物安全4级——最高级)1.病毒学诊断——核酸诊断(1)以GP为靶序列的荧光反转录PCR(2)复合PCR诊断试剂(3)以NP为靶序列的PCR检测(103)2.免疫学诊断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针对:NP、VP30、VP40、GPl-694七、流行现状时间地点感染人数死亡人数死亡率1976年6~11月苏丹南28415153%1976年9~10月刚果(金)31828088%1979年苏丹332267%1994年6月加蓬493163%1995年4月刚果(金)31524577%1996年2月~1997年1月加蓬604575%2000年8月~2001年1月乌干达42522453%2001年10月~2002年3月刚果(布)、加蓬1239779%2002年12月~2003年4月刚果(布)14312889%2005年4刚果(布)12975%2012年7月乌干达531630%2014年2月~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里昂>8000*>4000*50%*八、传染特性1.天然宿主:可能是蝙蝠(锤头果蝠、反曲肩果蝠、小领果蝠)、通过接触感染动物血液、分泌物、组织或其他体液进入人体感染者在接触或处理感染的非洲黑猩猩、大猩猩、果蝠、猴、羚羊、箭猪等动物后发病2.传播途径(1)接触(2)空气传播1989-1990及1996年在美国进行的猴感染传播实验中,即使将猴之间隔开3m也出现了感染。在恒河猴及豚鼠实验中,也证实气溶胶可引起感染。埃博拉病毒可感染肺组织,表明在一定情况下即使无直接接触也有发生病毒传播的可能。八、预防和治疗1.疫苗(1)灭活疫苗无效(2)载体:腺病毒5型、疱疹性口炎病病(3)表达:GP、NP、VP2.抗体恢复期患者抗体、免疫马血清抗体、单克隆抗体3.早期干扰素4.晚期抗休克、脏器衰竭【参考文献】[1]张文生,李学军.埃博拉出血热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现代预防医学,2007,15:2856-2857.[2]石明,沈宇清.埃博拉病毒侵染细胞机制的研究进展[J].病毒学报,2013,01:71-75.[3]JeremyCherfas,王浩鑫,马建华.研究前沿:埃博拉病毒感染机理[J].科学观察,2013,02:62-63.[4]丁国永,王志玉,高璐,等.埃博拉病毒包膜糖蛋白研究进展[J].病毒学报,2013,02:233-237.[5]瞿涤,袁正宏,闻玉梅.埃博拉病毒及其致病机制[J].微生物与感染,2014,08:1-5.[6]聂福平,范泉水,王灵强,等.埃博拉病毒的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2006,10:65-67.[7]秦少青.法国研究人员发现:蝙蝠是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5,12:90.[8]许黎黎,张连峰.埃博拉出血热及埃博拉病毒的研究进展[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11,01:70-74.[9]盖微微,郑学星,薛向红,等.埃博拉病毒VP40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其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3,09:782-786.[10]盖微微,郑学星,薛向红,等.埃博拉病毒检测与分型Real-timePCR方法的建立[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3,03:208-211+216.[11]陈英虎,尚世强,俞蕙.人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研究进展[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4,04:241-245.
本文标题:埃博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366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