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 屯溪老街“文章”锦绣烁古今
屯溪老街“文章”锦绣烁古今没有想到,路过徽州地面时,由于错选一个路口,竞让我们误人屯溪,但“误游”老街却又令人感慨万千。自见到屯溪的那一刻起,我就一直暗自惊讶。从明代弘治初年的坯胎时期算起,屯溪已经500余岁了。我惊讶的是,500年来,它既没有像汉口镇、景德镇、佛山镇那样与时俱进,异化成西装革履,叫人不敢相认,也没有像朱仙镇那样裹足不前,没落得鹑衣百衲,令人长吁短叹:它依旧^朴典雅、清纯婉约、端庄秀丽。占砖砌就的拱桥、未曾“加工”的河道、清澈见底的河水、保持完好的地貌、不见“美化”的市容……所有的一切都在告诉你,这里的环境、植被,乃至于民风,似乎“不知有汉”。只近黄昏,我在屯溪老街人口处兀自愣怔了半天。四下环眺,只见村头炊炯袅袅,街市行人攘攘。如此阡陌与市井交相辉映,山、水、人和谐相处,很容易使人产生错觉。进入老街后,这种错觉就愈加强烈,竟误以为时空倒转……老街位于横江、率水、新安江汇合处的三江口附近,足屯溪的发祥地,也是当年徽商的大本营。元末明初,婺源、歙县商人为方便货物屯聚中转,在三江口附近建立栈房。后来,又有休宁商人再建新的店铺,还在店铺之间另辟馆驿,逐渐形成一定规模的街市。徽商崛起的明、清之际,屯溪老街凭借水陆地利,成为古徽州的交通枢纽,获得迅速发展的机遇。明代,老街即已成为颇有影响的“一邑总市”,清代又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茶务都会”。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因躲避战乱,人口大量迁入,屯溪遂跃升为皖南重镇,一时商贾云集,百业荟萃,人称“小上海”。屯溪老街依山傍水,山与城、街与水呈平行结构,1条直街、3条横街、18条古巷如经似纬,织成与山水相沟通的“网”。由不同年代建成的300余幢徽派建筑构成的街市呈鱼骨架形分布,西部狭窄,东部较宽,宛如一条巨型鳜鱼卧于新安江畔,成为我国古街市中独有的风景线。我们踏着石板路,从街西头匆匆跨进老街,仿佛突然间迷失在15世纪的中国街市。古意盎然的茶楼酒肆、店铺字号、书场墨庄迎面而来,或朱阁重檐,或金额漆匾,或旗招幌挑,令人目不暇接。马头墙鳞次栉比,石板路意境幽古,门店各呈特色,老字号流光溢彩……繁华的商业景象,浓郁的古风古韵,携带着不计其数的历史信息纷至沓来,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历史和现实不过一步之遥。老街全长1273米,有300余家店铺。其中,历史悠久的店铺有60多家,诸如“同德仁”、“茂槐”、“老福春”、“汲古轩”、“艺林阁”、“徽宝斋”等,门前都挂有老字号牌匾。临街的店铺一般为两层,均为砖木结构,以梁柱为骨架。尽管多为不大的单开间,但设计奇巧,构思精妙。伸出楹外的“飞来椅”或“美人靠”既拓展了店堂内的有限空间,方便顾客观赏街景,又平添了店铺的外观层次,使店堂显得更加恢弘华丽。门楹和窗棂或方或圆,或棱或扁,花式纷繁,形态各异。尤其门楣上被称作“徽州三雕”之一的徽派木雕,无论是取材于舞台戏曲的,还是来自民间传说的,人物无不栩栩如生,故事无不委婉动人。店铺既有沿街开敞式的,也有内天井式的,有的二进带厢,有的三进带厢,四周的走廊连接成天井,寓含“四水归的热情接待。“歙砚之好,好在质地,好在雕刻,好在铭文……”他不仅竭力向我们推荐歙砚,还向我们介绍了老街的其他一些情况。腹有诗书的老板自豪地说,徽商创造巨额物质财富的同时,还在屯溪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以粉墙、黛瓦、马头墙和砖雕、石雕、木雕为主要特征的徽派建筑文化,以书画、匾额、楹联为代表的书画文化,以老街一楼、老徽馆为代表的徽菜文化,以歙砚、徽墨为代表的文房四宝文化,以三味茶馆等为代表的徽州茶文化以及以馆藏器物和T艺品为代表的民间器物文化,都在老街这扇窗口得到集中展示。此外,屯溪老街还是蜚声海内外的徽州传统工艺品加工、制作、展示、销售中心。慕名而来的各地游客,有时每天多达五六万人。小店老板貌不惊人语惊人。他告诉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包括屯溪老街在内,中国的古镇老街都是综合性文物,因不可再生而弥足珍贵,因无可替代而价值连城。然而,由于它们只能收藏在天地之间,进不了保险箱、保险柜而屡遭厄运:城市“改造”,任意毁损之;“开发”利用,肆意滥拆之……中国的古镇老街,现状堪忧啊!所幸,屯溪老街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得到国家保护,被列为,“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否则,老街和屯溪必是令天这副样子了。
本文标题:屯溪老街“文章”锦绣烁古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375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