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 《我爱这土地》经典教案
我爱这土地艾青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二)、过程与方法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诗歌主题。培养爱国情结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重点:理解关键诗句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二)难点:象征的表现手法和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三、教学方式:1、诵读法:通过有感情的诵读,把握诗歌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2、认真体味诗歌蕴涵的深沉情感。3、探究欣赏法: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四、教学课型:新授课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内容在家自学部分一、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如上网查询、查阅字典和图书馆查阅等)了解艾青的有关简介和代表作品。二、读准下列字词音嘶哑汹涌刮着腐烂三、预习课文,思考问题: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如何理解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在校教学部分一、导入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激情。(放映题目:我爱这土地,并解题)2、解题:师:题目中包含哪些事物?生:我、土地师:他们是以什么为纽带联系在一起的?生:以爱为纽带,所以全诗的主题就是爱,题目突出全诗的主题。3、了解教学目标二、整体感知,合作探讨1.作者深爱着这土地,整首诗的感情应该怎样表达出来呢?我们来听一下录音朗读(朗诵指导:要求听准词句的读音,把握本诗深沉和悲怆的感情基调,注意节奏语速。)2、补充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3、解读意象:意象:“象”就是客观的事物,“意”就是作者的感情。就是融入了作者情思的客观物象。本诗的意象有:鸟、土地、河流、风、黎明等。(1)“鸟”的形象:象征诗人,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虽然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苦难,但做为一只在炮火中力薄势单的鸟儿,却勇敢地护卫着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不但不会弃之而去,而且为它的解放加油呐喊;歌唱汹涌着“悲愤的”“河流”,吹刮着“激怒”的“风”,就是在为中国人民满怀悲愤满腔怒火地掀起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而呼号的礼赞。(2)“土地”的形象: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这“土地”“被暴风雨所打击着”,说明祖国大地正在被日本帝国主义摧残、肆虐。一百多年来,我们这个古老民族遭受了列强的入侵蹂躏(放映百年屈辱史图片)。(3)“河流”“风”的形象: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悲愤”“激怒”都表现出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放映史上英勇反抗的英雄图片)(4)“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无比温柔”充满了对那里的向往。这些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4、总结“土地”的形象:这是饱经列强凌辱的土地,这是永不气馁坚决反抗的土地。它有着勇敢顽强的人民,它是一个不断反抗不断进取、永远不会停止追求的民族,这又是一块成熟伟大、有着美好未来的土地,它——是我们的家园。5、分析“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内涵:我生前要歌唱这片土地,死后也要葬身这片土地。我的一切一切都要毫无保留地全部献给这片土地。这是诗人在借这只喉咙嘶哑的鸟,唱出对正在饱受苦难的祖国,最真挚最深沉最凝重的爱,唱出自己要为祖国献身的决心。6、感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人发自内心的声音,是诗人的心灵自白。是在第一节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铺陈描述基础上,感情的迸发和升华。7、历史可以宽恕,但不可以忘记。放映资料图片,展现祖国的美丽富饶、繁荣昌盛、强大无比,突出“我们爱这片土地”的主题。三、拓展延伸1、朗诵《老马》。2,、假如诗人还健在,面对繁荣昌盛的祖国,还用《我爱这土地》来抒情,他会怎么改写。(笑容、笑眼、埋葬、融化、夕阳、朝霞、啼血、圆润、愤怒、激情、感动、猛烈、狂风暴雨、和风细雨)
本文标题:《我爱这土地》经典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398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