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师版)1.1、走进化学世界讲义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师版)1.1、走进化学世界讲义1/12爆炸爆炸是一种极为迅速的物理或化学的能量释放过程.在此过程中,空间内的物质以极快的速度把其内部所含有的能量释放出来,转变成机械功、光和热等能量形态.所以一旦失控,发生爆炸事故,就会产生巨大的破坏.生锈最常见的生锈现象是铁制品长期暴露在空气中和氧气发生了氧化反应,或者是被水中的氧元素侵蚀成为氧化物(主要成分是Fe2O3,是一种红棕色物质).教师可以先由问问学生对于化学的第一感觉?是否与“爆炸”有关,然后引入物理爆炸和化学爆炸的区别2实验1:把盛有少量水的试管斜夹在铁架台上,在试管底部小心加热到水沸腾.把一块洁净的玻璃片(或盛有冷水的小烧杯)移近试管口,会有什么现象了?试管口蒸发出来的水蒸气遇到玻璃片变为小水珠,气态的水又变为液态的水,变化后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实验2:取少量硫酸铜晶体(俗称胆矾或蓝矾)放在研钵内,用研杵把胆矾研碎.会有什么现象?蓝色块状固体被粉碎成粉末,块状的固体变为了粉末状的固体,变化后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实验3:在盛有少量石灰石(或大理石)的试管里加入适量稀盐酸.注意观察并记录试管和烧杯中发生的变化.颗粒状石灰石表面有气泡产生,且石灰石逐渐变小,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变化后没有新物质的生成.1.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的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一般是物质的形状、状态发生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一般是物质的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并伴随能量的变化、发光放热.2.化学变化的同时往往也伴随着物理变化,如点燃蜡烛时,石蜡受热熔化是物理变化,而石蜡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是化学变化.【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铁锅生锈B.蜡烛熔化C.香水挥发D.干冰升华【答案】A【2】我们每天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物质世界里.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教师可以再举出一些实例,比如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加上前面的铁生锈教师可以根据第一个结论举出一些例子让学生判断——汽油挥发、铁水铸成锅、蜡烛受热熔化;木炭燃烧、铁生锈、食物腐烂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师版)1.1、走进化学世界讲义3/12A.瓷碗破碎B.纸张燃烧C.石蜡熔化D.湿衣晾干【答案】C【3】李林同学在不同季节的制作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A.春天花朵瓣成花瓣B.夏天粮食酿成美酒C.秋天水果榨成果汁D.冬天冰砖凿成冰雕【答案】B【4】诗词是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下列著名诗句中只含有物理变化的是()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B.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答案】C【5】下列资源的利用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A.风力发电B.石油蒸馏得到汽油等C.海水晒盐D.煤分解得到煤焦油等【答案】C【6】下列有关化学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从海水中获得物质都需要经过化学变化C.石油分馏后得到汽油、煤油、柴油等属于化学变化B.用石灰浆粉刷墙壁,干燥后墙面变硬发生了化学变化D.潮湿的衣服被晒干了是化学变化【答案】C【7】化学改变世界的途径是使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冰块制成冰雕B.利用膜法从海水中获得淡水C.泥土烧成瓷器D.工业上从空气中分离出氧气【答案】C【8】下列各选项中不属于化学反应的是()A.用活性炭除去冰箱中的异味B.用胃舒平治疗胃酸过多C.在蔗糖中加入浓硫酸后变黑D.煤的干馏和石油的分馏【答案】A整个变化过程中只有物理变化的则这个变化叫做物理变化;过程中中既有物理也有化学变化,则这个变化为化学变化4实验4:取一直蜡烛,点燃.观察新生成的物质与之前的物质有什么不同?点燃之前,石蜡是白色的固体;燃烧时,石蜡变为无色无味的气体.实验5:观察水受热沸腾时的变化?水受热沸腾时,烧杯中无色透明的液态的水变为了白色的水蒸气.1.在化学或者物理变化中,物质的性质也会发生变化.我们把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质的物理性质;把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质的化学性质.2.物质的物理性质一般可以由感觉器官感知或者由仪器测得,描述的是物质的颜色、气味、状态、熔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等;化学性质通过具体的化学变化得知,描述物质的助燃性、还原性、可燃性、脱水性、稳定性等.【9】请描述一下氧气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答案】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熔点为-218.8℃的气体具有助燃性,氧化性,可供给呼吸医疗、潜水、冶炼金属、气焊【10】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描述一下二氧化碳的物理、化学性质——无色无味气体,能溶于水,密度大于空气,固态的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可直接升华为CO2化学性质: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思考】可让学生自己描述水.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师版)1.1、走进化学世界讲义5/12A.液氮用作冷冻剂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C.铝合金用于制作门窗D.氧气用于气焊【答案】D【11】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A.氢气作清洁燃料B.碳用于冶炼金属C.氧气用于切割金属D.干冰用于人工降雨【答案】D【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氧气具有助燃性,可用作燃料B.干冰升华吸热,可用于人工降雨C.一般情况下,氮气性质稳定,可用作保护气D.镁粉燃烧发出耀眼白光,可用于制作照明弹【答案】A【13】下列叙述中,属于氧气化学性质的是()A.无色无气味B.常温下为气态C.能支持燃烧D.液氧为淡蓝色【答案】C【14】下列物质的用途中,主要利用了其物理性质的是()A.氧气用于切割金属B.干冰用于制冷剂C.酒精可用作燃料D.焦炭可用于炼铁【答案】B【15】下列物质的用途是由其物理性质决定的是()A.乙醇可作燃料B.氧气用于炼钢C.金刚石用来裁玻璃D.氯化钠用来制纯碱【答案】C【16】下列物质与用途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A.干冰——作人工降雨剂B.活性炭——用于吸附色素C.石墨——作铅笔芯D.氧气——作燃料【答案】D【17】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A.颜色B.密度C.溶解性D.可燃性【答案】D关于实验老师可以介绍中国古代的炼金术士,他们给皇帝炼制丹药就是在进行化学实验,不断尝试提取药物,同时他们发明了许多实验器具及一些分离物质的方法,如过滤、蒸馏等,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化学知识,为化学发展成为一门科学作出了贡献.6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化学的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实验6: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一、实验目的:对蜡烛在点燃前、点燃时和熄灭后的三个阶段进行细致的观察,学会完整地观察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二、实验用品:一支蜡烛、火柴、一个洁净干燥的烧杯、水、水槽、澄清的石灰水、小刀.三、实验步骤与现象:(1)观察蜡烛的颜色、形状、状态、硬度;嗅其气味.现象:蜡烛是白色、较软的圆柱状固体,无气味,由白色的棉线烛芯和石蜡组成.(2)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放入水槽,观察其在水中的现象.现象:石蜡漂浮在水面上,不溶于水.(3)点燃蜡烛,观察其变化及其火焰和其各层温度的比较.现象:石蜡受热时熔化、蜡烛燃烧时发光、冒黑烟、放热.(4)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s后取出,根据火柴梗在火焰不同部位被烧的情况,推测火焰哪一部分的温度最高,哪一部分的温度最低.现象:火焰分三层——外焰、内焰、焰心,外焰处火柴梗烧灼最严重,焰心处火柴梗烧灼效果最差,推测: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5)干燥的烧杯罩在烛焰上方,观察烧杯壁上的现象片刻,取下烧杯,倒入少量石灰水.振荡,观察其现象.现象:干燥的烧杯壁上出现了许多小水珠.取下烧杯后迅速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结论:蜡烛燃烧时产生了水和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两种物质(6)熄灭蜡烛,观察其现象,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现象:熔化的石蜡逐渐凝固,白色棉线烛心变黑,易碎.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蜡烛会重新燃烧.结论:石蜡遇冷凝固,燃烧时产生炭黑,棉线炭化,白烟由细小的石蜡颗粒构成,有可燃性.四、实验总结蜡烛在空气中能够燃烧,在燃烧过程中和过程后能产生许多新的物质.老师口头强调:我们做化学实验要关注物质的性质、关注物质的变化中的现象并对进行讨论研究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师版)1.1、走进化学世界讲义7/12实验7: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一、实验目的:探究人吸入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中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的含量差别.二、查阅资料:①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成白色浑浊液,在下述实验中,白色混浊物越多,说明气体中二氧化碳越多.②氧气可以使带有火星的木条复燃,木条燃烧越旺,说明氧气越充足.③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④空气主要是由氮气、氧气组成的,还含有二氧化碳、水蒸气等.三、实验仪器:玻璃片、水槽、吸管、集气瓶6个、胶体滴管、澄清石灰石四、实验步骤、现象与结论:(1)取两个空集气瓶,用玻璃片将瓶口盖好,这样两瓶空气样品就收集好了.(2)取另外两个集气瓶,将它们分别盛满水,并用玻璃片先盖住瓶口的一小部分,然后推动玻璃片将瓶口全部盖住,把盛满水的瓶子连同玻璃片一起倒立在水槽内.将饮料管小心地插入集气瓶内,并向集气瓶内吹气(注意:换气时不要倒吸集气瓶内的水),直到集气瓶内充满呼出的气体.在水下立即用玻璃片将集气瓶的瓶口盖好,然后取出集气瓶放在实验桌上.用同样的方法再收集一瓶呼出气体的样品.(3)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样品和呼出气体的样品中,观察现象并记录.现象: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无明显变化,盛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的燃着木条熄灭结论: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吸入的空气中的少(4)向一瓶空气样品和一瓶呼出气体的样品中各滴入相同滴数的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并记录.现象: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无明显变化,盛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论: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吸入的空气中的多(5)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或镜片,对着其中一块哈气,对比观察两块玻璃片或8镜片上发生的现象.现象: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无明显变化,另一块上有水雾出现.结论:呼出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吸入的空气中水蒸气多.1.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获得信息)—得出结论—反思和评价【18】某同学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如下探究:(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另切一小块放在热水中,蜡烛熔化并浮在水面上.结论:石蜡的硬度,密度比水,熔点.(2)点燃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火焰中(如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_____(选填“a”、“b”或“C”)处最先炭化.结论:蜡烛火焰的温度最高.(3)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中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和.【答案】(1)小;小;低;(2)C;外焰;(3)二氧化碳;水【19】石灰水可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碳酸钙是白色沉淀.氧气可以支持燃烧,而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在实验室中有两瓶无色气体,分别是氧气和二氧化碳,有多种方法可将它们区分开来.请你设计两种实验方法来进行鉴别.(1)(2)【答案】(1)把一根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木条燃烧更旺的瓶内是氧气,木条熄灭的瓶内是二氧化碳.(2)分别向两瓶中倒入适量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的瓶内是二氧化碳,不变浑浊的瓶内是氧气.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师版)1.1、走进化学世界讲义9/12【20】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是()A.空气B.二氧化碳C.水蒸气D.氧气【答案】D【21】常用于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物质是()A.食盐水B.澄清石灰C.纯净水D.蔗糖水【22】实验探究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实验中:(1)用的方法收集人体呼出的气体.(2)实验步骤、现象及结论如下表(3)此实验的探究方法是【答案】(1)排水法;(2)①装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另一瓶无明显变化;②将带火星的小木条分别深入集气瓶中;③
本文标题: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师版)1.1、走进化学世界讲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432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