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方案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漳浦县古雷中学林永联一、【概述】本节课为1课时,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代诗歌四首》中的内容。马致远的这首散曲《天净沙·秋思》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流畅自然,是一首需要反复吟咏、细细品味的佳作。全文仅5句,28字,纯用白描勾勒景物,但却做到了简约与深细相依,静景与动景相映,景色与情思相融。本内容的教学重难点是: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读古诗的兴趣。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2)熟读成诵并默写课文,积累描写“乡愁”的诗文。(3)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诵读能力和欣赏能力。2、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反复吟咏诵读,并通过反复吟咏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在小曲中的思想感情。(2)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小曲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3)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3、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天净沙·秋思》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乡愁;(2)感受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激发学生读古诗的兴趣及对祖国古典文化的热爱。三、教学策略教学中为避免空洞、枯燥的讲解,宜采用多种形式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让学生诵读、配画、欣赏、改写等形式来学习课文,让学生在读、看、说、写中受到熏陶,培养能力。具体做好以下三点:1、以朗读训练为重点,体会寓情于景的写法,认识古诗文的美。2、通过图片,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3、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方法本节课信息技术成为创设情境的工具;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信息加工的认知工具,从而彻底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工具。【课型设计】品读、欣赏课。四、学习者特征分析1、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年级的学生,这是学生从进入初中之后的一节利用多媒体进行词曲教学的尝试。农村学生对古典诗文学习不多,古典诗文教学需要情境引导、调动2、学生对词曲不很熟悉;古诗文欣赏水平不高3、需要及时利用各种素材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联想,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五、教学环境和资源准备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2、供教师使用的资源:自制ppt课件【预习要求】了解作者及“曲”的有关常识。六、教学过程一、导入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就是曲。唐诗、宋词、元曲互相辉映,成为我国文化艺术中的瑰宝。有谁能说说有关“曲”的常识?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并小结,之后投影关于“曲”的常识。关于“曲”:曲是继诗、词而兴起的一种古典诗歌体裁。它是配乐歌唱的诗。曲有散曲与剧曲之分。只供清唱吟咏之用,不进入戏剧的散篇作品,叫散曲;进入戏剧的唱词,称剧曲。散曲包括散套和小令两种。今天,我们要学习马致远作的曲《天净沙·秋思》就属散曲中的小令。我们说说马致远,谁来?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师:我还知道,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这首散曲是他的代表作,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是一首需要反复吟咏、细细品味的佳作。师解题投影出示: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秋思”——“秋天的思念(思绪)”。此曲是元代小令中的名篇。因为这首小令,马致远还被称为“秋思之祖”二、诵读,整体感知诗歌内容(1)指导学生朗读。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有专家说,读书是与作家对话。总之,读书是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让我们以朗读来走进马致远,亲近这位名家,读懂这片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读完出示划分节奏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师: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大家喜欢吗?我们再感受一下。(再听范读)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试一试。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试一试。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读一遍。这样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放声朗读。力求读出感情(提示:朗读应讲究抑扬顿挫,在朗读中要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与诗人同悲同喜。)(2)课文解读与欣赏(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深入体会诗中的意境,感受它的意境美)教师分别出示以下五个画面,让学生根据画面读出诗句,再说出诗的意思枯藤老树昏鸦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流水人家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蹒跚前行夕阳西下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断肠人在天涯悲伤断肠的人还漂泊在天涯。课文解读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蹒跚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悲伤断肠的人还漂泊在天涯。再朗读师:下面我们再次感受它的意境美。提示:怎样的景、怎样的人?怎样的情感?有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先请同学们散读一遍,说说你头脑中有怎样的画面?请以“我仿佛看到了……”为开头,说说诗句在你头脑中再现的画面。学生可能再现出的画面有:几根枯树缠绕着一棵棵秃树,那凋零了的黄叶在萧萧的秋风中瑟瑟的颤抖,黄昏的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一片悲凉的秋景。在作者的眼前呈现出一座小桥,桥下小溪潺潺的流水,不远处还有升起袅袅炊烟的农家小院,那里有安居落业的人们。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艰辛的游子骑着一匹瘦瘦的老马,在夕阳西沉的余辉中,向远方踽踽(jǔ)而行。喔,同学们描绘的就是一幅悲凉的秋景图。师:请想想为什么会有这些画面?即画中有怎样的人,传达出怎样的情感?明确:人们常说,“所有景语皆情语”。因为“断肠人在天涯”,在天涯的断肠人的精神家园已化作了一片荒芜,他眼中的景自然是满目萧然。于是作者眼中的藤、树、马、水都是萧条的、凄凉的、无助的,其实是人的落拓与哀愁的写照,这是以景托情,融情于景。这景无疑传达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乡之情,这景与人,境与情,自然意象与社会境遇,和谐的统一于这首小令中,充分的道出了游子羁旅之悲。请大家齐声诵读,让我们将景语化为情语,体验体验游子的悲苦与心酸。(朗读)师:通过朗读,真正体验到了作者穷困潦倒,孤苦无依、颠沛流离的凄苦情思,感受到了作品的崇高与悲剧美三、品味,体会独特的意境和奇特的表现手法1、思考:⑴曲中哪些语句写景?写了多少种景物?(用“___________”画出),并用“()”括出这些景物特征的修饰语。⑵小曲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文中哪句抒情?抒写了一种怎样的情怀?它与曲中的景物描写有何关联?2、品味语言,体会独特的意境和表现手法:作者写景,既不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语言凝练,言简意丰,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请你张开想象的翅膀,翱游其间。让学生用“从___________(词或句)中,我感受到了(看到了或想到了)___________”的句式说话,品味意境,填补作者留下的艺术空白。或用“我认为___________用得好(或写得好),好在___________”的句式说话,体会其奇特的表现手法。学生可能有如下答案:从“枯藤老树昏鸦”这句的景物描写中,我仿佛感受到了秋的凋零和凄清。深秋时节,藤蔓枯萎了,树叶飘落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枝丫,树梢上乌鸦凄厉的叫声,更增添了悲凉凄楚之感……从“古道西风瘦马”这句的景物描写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位长途跋涉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枯黄连天的野外艰难行进,一阵冷飕飕的秋风袭来,使他不由得打了一个寒噤,倒抽了一口凉气……从“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句中,我仿佛感受到了这位游子在异域他乡的痛苦之情。此刻,太阳快要落山了,乌鸦也归巢了,他却不知家在何处,也不知。该向何处去,任马追着落日,漫无目的地行进……一股忧郁悲怆的思乡之情涌上心头,令他肝肠寸断,痛苦不堪……我认为“枯、老、古、瘦……”这些表现景物特征的修饰语用得好,好在它们表现了深秋时节这些景物的特征,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极具表现力。如一个“瘦”字写出了马的孱弱。疲惫无力,那骑在马上的人呢?……对于想象力丰富、语言有独创性的学生要及时表扬。以上问题有可能需要教师补充的有:寓情于景运用景物,创造一个十分典型的环境,深秋的黄昏,野外一片寂静,几只归巢的乌鸦栖息在缠着枯藤的老树上。这是一组令人感伤的景物,渲染出悲凉的气氛,烘托出游子孤寂、痛苦的心境,看到归巢之鸦,怎不让生思乡之情呢?看到“小桥流水人家”,以乐景衬悲,自然又增一分思乡之情。构思精巧,句法别致。全曲五句,28字,容量极大,描绘出一幅绝妙的秋野夕照图。18字,九种物象,一词一景,无一个动词,连缀巧妙,构成一个整体。因而,王国维说它“深得唐人绝句妙境”。同时,对后人影响很大。3、展开你想象的翅膀,再次配乐朗读课文,体会悠远的意境。四、迁移拓展1、对比朗读《乡愁》与《次北固山下》,体味其不同的思想感情、意境。2、课外搜集诗词中有关描写“乡愁”的诗句,理解用具体的意象表现抽象的思想感情的方法。五、布置作业学习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简短的写景、抒情散文。要求:紧扣原作,展开想象,尽量填补作者留下的艺术空白。或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你心目中的《秋思》并作文。教学流程图:创设情境,初步感知新课文播放课件出示图片播放flash课件及朗读录音导入诵读,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品味,体会独特的意境和奇特的表现手法拓展练习先感受后欣赏再理解播放课件再现画面,出示板书播放课件出示五个画面反复播放朗读录音对比教师小结激趣教学内容与教师的活动媒体的运用学生的活动教师进行逻辑选择七、教学评价设计教学设计成果评价量表一级指标分值二级指标等级优良中一般概述5说明学科、年级、教材版本,学习的内容和本节课的价值及重要性53~420~1学习目标分析15从学生角度确定教学目标,目标阐述清楚、具体,可评价53~420~1结合新课程标准,知识、技能、过程和情感体验并重,重视学生多元智能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53~420~1处理好课标要求和拓展之间的关系53~420~1学习者特征分析10分析学习者起点能力,包括认知能力特征分析、认知结构分析、特定的知识和能力基础特征分析53~420~1分析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和学习风格53~420~1教学策略分析15有创新,符合学科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53~420~1教学方法和策略可操作性强,便于实施53~420~1目的明确、阐述清晰53~420~1媒体的选择与设计5媒体容易获得,媒体选择与设计符合学习者特征和教学的要求53~420~1教学过程设计20教法上有创新,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以及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53~420~1方案简单可实施,对教学环境和技术的要求不高,可复制性强53~420~1各个教学环节描述清晰,能反映教学策略以及师生的活动53~420~1格式规范53~420~1教学评价10注重形成性评价53~420~1有明确的评价标准,提供了评价工具53~420~1教学资源20资源符合学习者的特征、有利于主题的表达和目标的教学53~420~1资源内容丰富,并且正确、科学53~420~1表现形式合理,简洁明了、具有很强的表现力53~420~1尊重知识产权,说明资源来源和出处53~420~1八、课堂评价:(针对本节课)本节课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1.评价内容:课堂表现评价、学习效果评价(课堂学习效果评价+作业)2.评价方式:自评、小组评、教师评相结合;学生课后访谈,教师访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和反思相结合(1)学生自我评价: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对自己
本文标题:《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436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