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文学论文 > 电影《喜福会》所表现的中西文化差异
电影《喜福会》所表现的中西文化差异摘要:以电影《喜福会》为切入点,本文对比和比较了中国和美国在文化诸多方面的差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讨论:教育方式方面、爱情观和婚姻观方面、价值观方面、语言表达方面、称谓语方面。通过对电影《喜福会》中不同人物性格、生活方式及个人命运的刻画,生活化的描写了中西文化差异的交融,也生动细致的表达出这种差异和交融对人们的启发和思考,几位女性主人公的命运是西方文化差异和交融的现实体现。关键词:教育方式;爱情婚姻观;价值观;文化差异Abstract:WithTheJoyClubasanentrypoint,thepapercontrastsandcomparesthesimilaritiesanddifferencesbetweenChinaandAmericainmanyaspectsofculture,mainlydiscussingfromthefollowingaspects:waysofeducation,viewstowardsloveandmarriage,sensesofvalues,waysoflanguageexpressionandaddressterms.ThearticledescribesthecombinationofthedifferencesandsimilaritiesbetweenChineseandwesternculturesaccordingtodifferentfigurecharacters,livingways,andindividualfatesinthemovieTheJoyLuckClub,andalsoprofoundlyexpressespeople’sinspirationandthinkinguponthedifferencesandcombination.ThefatesofseveralfemalefiguresinthemoviearetherealisticmanifestationofthedifferencesandcombinationofChineseandwesterncultures.Keywords:waysofeducation;viewstowardsloveandmarriage;values;culturaldifferences引言在全球的大趋势下,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也日益频繁。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是人类发展与进步的基本动力。本文以《喜福会》为切入点,引出中美两国在价值观和家庭教育两方面存在的差异,运用对比分析法常识性的分析了这些差异背后的历史、地理、政治、宗教等方面的原因。在分析其差异背后的原因时做出横向的比较(中美两种文化的对比),最后阐明了对文化差异的分析、了解和学习有助于培养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形成多角度及包容的观察和评价方式。一、作者及同名小说简介《喜福会》是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她的成名作。谭恩美,美国华裔作家。1952年出生在美国加州奥克兰,就读于医学院,后取得语言学硕士学位。她因处女作《喜福会》而一举成名,成为当代美国的畅销作家。著有长篇小说《灶神之妻》、《灵感女孩》和为儿童创作的《月亮夫人》等作品被译成20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谭恩美已然成为美国文坛少数民族作家的一位代表人物,而在当今美国社会倡导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她的地位早已渐渐超越了以为少数民族或者多位流行小说家的身份,而成为整个美国乃至西方最为著名的作家之一。《喜福会》一出版即大获成功,当年曾经连续八个月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成为1989年美国四大畅销书之一,多次获奖并拍成电影。小说描写解放前夕从大陆移居美国的四位女性的生活波折,以及她们和于美国出生的女儿之间的心理隔膜、感情冲撞、爱爱怨怨,令人感慨万千。全书分别从母亲和女儿两个体系来安排,两者呼应得十分融洽,既可独立成章,又可连成一体。二、分别介绍影片中四位母亲与女儿的故事(一)母亲苏与女儿君的故事苏一直以来,把对在大陆下落不明的两个双胞胎女儿的“亏欠”转化为希望寄托在女儿君身上,望女成凤。她对女儿寄予了厚望,她认为美国有更好的发展机会,可以使你成为你想要成为的任何一类人。苏相信,只要君努力,一定能成为神通,苏希望能把女儿潜在的才华挖掘出来,但君总是让母亲大失所望。母亲心中保持着坚持到底就是胜利的信念,而在女儿看来那些都是徒劳无益的。多年后,已将长大了的君在家庭聚会中和母亲发生了激烈的争执。尽管母亲送给了她带表了平安的护身符,君仍然不能理解母亲的心意。美国长大的君不明白,在传统的中国,母亲是不会当着客人的面夸奖自己的孩子的,这是一种中国传统的谦虚。(二)母亲多林与女儿薇莉的故事从小和君一起长大的好友薇莉自幼有着下棋的天赋,然而倔强自负的母亲多林却认为自己在薇莉练棋的时候,站在她身边为她出谋划策;比赛时能充当保护同盟。所以,赢棋了,自然也有一份母亲的功劳。而薇莉不能理解母亲对女儿的自豪和望女成凤的迫切心情,她把象棋上所取得的成绩当成自己的东西,是自己个性的一部分,她讨厌母亲揽工,觉得母亲对象棋一窍不通,没有资格炫耀,觉得母亲把女儿的个人优势当成自己的荣耀了。薇莉不明白,在传统的中国家庭,子女是没有话语权的,只有服从。成年后的薇莉甚至为了取悦母亲而和一个中国人结婚,这场婚姻给她留下一个女儿以后以失败告终。当薇莉带新男友李奇回家出席母亲的生日宴会时,由于李奇不懂中国传统的餐桌礼仪,接二连三的犯错误,先是在向长辈敬酒的的时候擅自再倒了一杯,而后又擅自把主菜舀到自己的盘子里并且表现了自己使用筷子的能力,最后在多林端出自己的拿手好菜却谦逊的说味道很淡时直接把酱油淋了上去。李奇不明白,在中国主人习惯谦虚自己,哪怕是自己最拿手的东西,在拿出来时总会说这并不是这样。(三)母亲莹莹与女儿莉娜的故事丽娜自小在母亲的压抑下长大,习惯于屈从别人的意愿,她要和丈夫过严格的AA制生活,丈夫是老板,她是为他打工的打工崽,丈夫的工资是她的七倍半,但是丈夫送给她作为生日礼物的猫李娜也要自己买杀虫剂。当母亲莹莹来探访女儿时,她发现这种生活在蚕食着女儿的尊严,这使母亲想起了自己在中国压抑痛苦的生活,那种伤害导致她意外溺死了自己的孩子,伤口终生不愈。莉娜的母亲意识到女儿正可悲的重复着她的命运,打碎的花瓶象征着她决心走出自己溺死儿子的心理阴影,帮助莉娜自尊的昂起头,走出坟墓似的婚姻。在莉娜所谓平等的婚姻中,正是母亲的一席话唤醒了他内心深处对真正感情的渴望——“尊重,温柔”。(四)母亲安美与女儿罗丝的故事同样,在爱情和婚姻中失去自我的罗丝被母亲的故事深深震撼。她嫁入豪门,努力做一个好妻子好母亲,为了丈夫和孩子,放弃了学业,更为重要的,放弃了自我,婚姻却濒临破裂。她常和母亲对抗,宁愿去找心理医生也不愿和母亲交流。母亲所回忆的往事唤醒了她的自我意识,那股流淌在她身体之中的中国人自强不息的血液让她彻底清醒,自己并不是社会家庭之外的“他者”,她就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是一个独立、自尊、自强的女性,她在最后关头喊出了自己的想法,让她的丈夫重新认识了她的价值,挽救了他们的婚姻。罗丝的觉醒最终获得了丈夫的爱情和尊敬,她也理解自己的母亲始终关注她的一颗心。弱者的地位,如果是预先在心里就为自己设定了,那就势必无法摆脱,而女性的抗争首先从认识自己的价值开始,意识到自己不是弱者,是平等人,才能有抗争的本钱。三、电影中体现的中美差异和冲突(一)中国传统思想与美式价值观的冲突1.中国的集体主义与美国的个人主义的对比在中美两种文化中,“家庭”这个词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家庭代表了家长对子女的绝对权力,孩子是家长的附属,面对家长必须绝对服从,孩子生活在家长的掌控之中。同时家庭又意味着家长与子女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孩子是家族生命的延续,继承着家族的荣誉。而美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立和个人主义价值观鼓励个人奋斗,强调自我价值和独立意识。在影片中,母亲们虽然离开了中国,但是中国是她们永远的家园,汉语也永远是她们的母语。女儿则是在美国出生,长大的第二代移民,他们说着流利的英语,接受着美式教育,以美国人看待自己。然而他们与生俱来的脸庞和从母亲那里潜移默化得来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使她们永远也成不了真正意义上的美国人。女儿一心追求独立自主发展,试图摆脱母亲的束缚,然而却总是在两种生活背景的家庭和成长过程中找寻着自己的身份认同。2.中美隐私对比在美国社会,隐私非常重要,它不仅受到全体公民的尊重,也被认为是每个公民的权利。然而在中国,这个词有着强烈的消极意义,甚至代表了自私与自闭。而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出,女儿们已经被美国同化,在她们心里,隐私是她们自己的权利,母亲们无权干涉,母亲未经她们允许就进入其房间,是非常无理的行为。相反,母亲把这一行为看做她们的权利,因为在心理上她们同大多数中国的母亲一样,她们认为母亲必须掌控女儿的所有事务。3.中美信仰对比众所周知,来自不同国家或民族背景的人们会有不同的信仰。对西方人来说,中国是一个神秘的封建古国,他们无法理解为什么中国人会相信那些神秘的事物而不相信上帝的存在,这样的信仰差别造就了《喜福会》中母女间的紧张关系。小说中的母亲是传统的中国女性,尊崇祖先,相信风水五行。而在女儿看来,这些都是无稽之谈,没有任何科学根据,对其有强烈反感。(二)中美教育方式的差异1.中美教育目的的比较美国家庭教育的目的是要把孩子培养成能适应各种环境的人并具有独立生存能力。美国父母对待子女的教育比较轻松,能让自己的孩子最大限度的体现自己性格中的积极方面。相比之下,中国的家庭教育目的是把孩子培养成“才”,人生能顺顺利利的度过。中国父母特别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专心、安静地坐下来读书、学艺,却忽视孩子的天分,限制他们的创造力。结果为了培养所谓的“人才”反而扼杀了天才,产生许多“有心栽花花不开”的效应。2.中美教育方式的比较家庭教育方式是父母完成教育内容的具体措施和手段,选择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和一个国家的文化、风格习惯、历史背景紧密联系。一般而言,美国家庭以民主平等的教育方式为主,父母尊重孩子的人格和人权,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平等的家庭成员相待:而中国家庭民主平等的教育方式相对欠缺,没有把孩子当做一个与父母平等的人来尊重。四、造成中美差异的原因(一)大陆文化与海洋文化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只有一面与太平洋相连,交通条件不是很便利。在古代,中国与外界隔离,因此,中国文化相对传统和保守。中国人倾向于并很看重他们的家庭和他们所属的社会群体。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喜福会》中母亲们高度重视集体主义并且她们关注个人行为对整个家庭的影响。美国文化属于海洋文化,美国东临大西洋,西靠太平洋,南面还有墨西哥海湾。美国文化相对更加开放,它愿意接受移民和海外文化。此外,政府和社会都包容个人不同文化,许多移民都被吸引来到美国,他们的“美国梦”正是这种开放式文化的接纳。(二)儒家主导文化与基督教文化中国悠久历史,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国人属于某一特定群体,比如他们的家庭,并且他们得忠实于群体。在《喜福会》中,母亲们都是生长在中国文化里,即使他们后来到了美国,她们仍然希望可以保持中国式的传统生活和价值观。所以母亲认为女儿理所当然应该无条件的听从她们并遵从集体主义。相反的,美国文化是历史和不断移民的产物,使得美国成为一个元多文化的国家。在《喜福会》中。女儿们崇尚个人主义价值观,她们渴求在家庭中的平等与自由,因此她们不愿被父母控制。(三)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中国文化属于高语境文化,在高语境文化中,信息通过动作,停顿时间甚至沉默表达,中国人更倾向于用隐晦的简洁的方式谈话。美国文化属于低语境文化,人们传递信息更直接更明确,相对的注重语言表达的内容而不是文脉上的线索。在《喜福会》中母亲们崇尚中国式的迂回婉转,“不要锋芒毕露”,女儿们则习惯了美国式的直抒心意。母亲只能无奈的感叹:“我与女儿隔着一条河,我永远只能站在对岸看她。”五、《喜福会》里的文化融合中西方文化的冲突
本文标题:电影《喜福会》所表现的中西文化差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461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