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第一章习题一、选择题1.教一学过程的三种过程是()。A.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B.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互动过程C.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思考过程D.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管理过程2.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为()。A.初创时期B.发展时期C.成熟时期D.完善时期3.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A.华生B.桑代克C.布鲁纳D.加涅4.教育心理学的诞生之年是()。A.1903年B.1913年C.1924年D.1934年5.在学与教的过程中,要有效传递的主要信息是()。A.教学过程B.教学手段C.教学内容D.教学媒体6.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作者是()。A.陶行知B.蔡元培C.潘菽D.廖世承7.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对当时的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乌申斯基因此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A.《大教学论》B.《人是教育的对象》C.《教育心理学》D.《教育心理大纲》二、填空题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2.在教学活动中,学生这一因素对学与教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群体差异)、(个体差异)来体现的。3.在宏观上,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师特点和(教学环境)等四种主要的变量。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的作用可表述为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5.影响学与教的教师因素主要有(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基本的心理特性。6.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7.评价反思过程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以及在教学之后的()。三、简答题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参考答案:一、ACBACDB二、学与教群体差异个体差异教学内容教学环境解释控制敬业精神教学风格物质环境社会环境、预测和评判监视和分析检验和反思三、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的体系越来越完善,内容越来越丰富。1994年,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成果:①主动性研究,即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并对自身的心理活动做出控制;②反思性研究,即研究如何促使学生从内部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并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③合作性研究,即研究如何使学生共享教与学中所涉及的人力资源,如何在一定背景下将学生组织起来一起学习;2④社会文化研究,即研究社会文化背景如何影响学习过程和结果。此外,20世纪80年代后期,人们开始探讨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过程的特点,以及如何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来促进其获得知识并培养其学习能力等。这些研究为学习和教学理论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判断题练习题及答案第一章判断题:错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的科学。错2.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内在心理活动的反映。错3.在心理过程中,认知和情感是基础,意志是将认知和情感转化为行为的动力。错4.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知觉。错5.心理过程是在个性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反过来又影响着个性心理特征的进行与发展。错6.以揭示各种心理现象之间以及心理现象与现实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为任务的是应用心理学。错7.心理学是属于自然科学性质的学科。错8.心理学是对人进行研究的,而人是社会性的,所以心理学是属于社会科学性质的学科。错9辨证唯物主义哲学为心理学提供了依据。对10.心理学研究通过揭示心理现象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为辨证唯物主义哲学提供依据,使人更自觉的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错11.心理学之所以成为一门学科,能从哲学中脱离出来,得益于哲学本身的发展。错12.用观察法进行心理学研究时,一旦有观察机会,观察时间应尽可能长。错13.实验法是按研究的目的控制或创造条件,对由此引起的或改变的被试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错14.在实验室研究中,引起变化的因素是因变量。错15.用观察法研究心理现象时,不必借用仪器。错16.个案研究法把个体作为一个研究单位进行的研究,不可以以群体为单位。错17.调查法是直接对研究总体的全体进行调查。错18.调查法的研究对象可来源于志愿者。对19.调查法中只有保证总体中每一个人被抽到的机会相等,才能使样本情况代表总体情况。错20.内省法是依靠对自己或他人的意识经验的反省,来寻找心理学问题的答案的方法。对21.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从某种意义上可能是最古老的一本心理学专著。错22.在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哲学中脱离出来的过程中,亚里士多德具有重要作用。错23.1879年,德国人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心理学著作,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错24.洛克的《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被心理学界认为是心理学的独立宣言。错25.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以任何人为研究对象,强调人的价值、本性和尊严。3错26.行为主义的信息加工的观点,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强调人已有知识结构在其自身行为过程与认知过程中起决定作用。错27.精神分析学派的兴起被称为第一次革命。错28.人本主义的兴起被称为第二次革命。错29.实验法是在消除其他因素的前提下研究因变量和自变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来源:多智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站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第二章习题一、选择题1.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称之为()。A.人格B.性格C.气质D.倾向性2.社会自我基本成熟的时期在()。A.婴儿期B.幼儿期C.童年期D.少年期3心理自我开始形成和发展的时期为()。A.幼儿期B.童年期C.少年期D.青年初期4.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是()。A.自我意识B.自我认知C.性格特征D.能力5.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称之为()。A.思考过程B.意志过程C.决策方式D.认知过程6.依据心理活动的倾向性,一般把人的性格分为()。A.独立型和顺从型B.外倾型和内倾型C.中动型和沉思型D.辐合型和发散型7.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常常利用内部的参照,自己对事物做出判断的认知方式属于()。A.冲动型B.沉思型C.场独立型D.场依存型8.造成个体认知过程方面的差异主要原因是其不同的()。A.认知方式和认知途径B.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C.思维方式和智力水平D.智力水平和认知水平9.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为搜集或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至找到唯一正确的解答的认知方式称为()。A.场独立型B.场依存型C.辐合型D.发散型10.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的认知方式称为()。A.场独立型B.场依存型C.辐合型D.发散型11.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身及自身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其心理成分包括认识成分和()。A.情感成分和认知成分B.情感成分和意识成分C.情感成分和意志成分D.意志成分和认知成分12.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A.《比纳一西蒙量表》B.《斯坦福一比纳量表》C.《比纳一推孟量表》D.《韦克斯勒量表》13.智商(IQ)等于()。A.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之比乘以100B.实际年龄与智力年龄之比乘以100C.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之比乘以100D.生理年龄与实际年龄之比乘以10014.智力发展上的差异包括()。A.内在差异和外在差异B.相对差异和绝对差异C.年龄差异和性别差异D.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15.人格是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其核心为()。A.能力B.气质C.性格D.需要16.一个人对行为控制与调节方面的特征是属于性格的()。A.态度特征B.意志特征4C.情绪特征D.理智特征17生理自我基本成熟的时间在()A.1岁左右B.3岁左右C.6岁左右D.9岁左右18.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称之为()A.认识过程B.意志过程C.决策方式D.认知方式19.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的认知方式属于()A.冲动型B.沉思型C.场独立型D.场依存型20.有些儿童在有几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中,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且常常出错。这种认知方式被称为()A.冲动型B.沉思型C.场独立型D.场依存型二、填空题1.划分心理阶段的依据是个体在一定时期内所具有的共同的、本质的、典型的()和()。2.个体的自我意识从发展的角度经历了从生()到()再到()的过程。3.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称之为()。4.个体的智力水平是其()和()相互作用的结果。5.个体在知觉、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称为认知方式。6.个体智力发展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智力的()、水平差异、()的差异。7.性格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和()两个方面。8.智力的群体差异主要包括智力的()、年龄差异、()等。9.区别冲动与沉思认知方式的标准是()与()。10.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11.依据一个人独立或顺从的程度,可把人的性格分为()和()。12.个体在整个生命进程中对客观现实反映活动的扩大、改善和提高的过程称之为()。13.根据皮亚杰的理论,感知运动阶段儿童认知发展主要体现在()和()的分化方面。14人格是指个体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综台,包括()和()两个有机组成部分。15.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一般认为,自我意识是由自我认知、()、()等成分有机地组成的。16.学习困难学生指()和()正常而学习结果远未达到教学目标的学生。17.智力发展上的差异包括个体差异和()。18.依据心理活动的倾向性,一般把人的性格分为()与()。19.广义的特殊儿童是指一切偏离常态的儿童,既包括(),也包括各种身心障碍的儿童。三、简答题1.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连续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表现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心理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尽管发展的速度存在个体差异,但发展是不可逆的。(3)不平衡性。不同心理的发展速度不同,达到成熟水平的时期不同,发展所需的最佳时期与条件不同,具有不平衡性。(4)差异性。各种心理机能所达到的最佳水平、形成的速度、达到成熟水平的时期因人而异,具有个体差异性。2.如何分析学生的性格特征?5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具有直接的社会意义,是人格的核心。性格是有差异的,主要表现在特征差异和类型差异两方面。(1)性格的特征差异。性格的特征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②性格的理智特征;③性格的情绪特征;④性格的意志特征。(2)性格的类型差异。性格类型是指在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性格有不同类型。常见的分类学说有向性说和独立顺从说。依据个人心理活动倾向性,可以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两类;依据一个人独立或顺从的程度,可把人的性格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3.简述性格差异的教育意义。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是人格的核心。性格虽然不会决定学习是否发生,但它却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作为动力因素而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性格的性别差异又会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应更重视性格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4.根据不同个体在生理、认知、个性和社会化发展等方面表现出的较为一致的特点,可以把人出生以后的发展分为以下的发展阶段: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和幼儿期(3~6岁);学龄初期(7~11岁)又称童年期;学龄中期(11一15岁
本文标题:教育学分章练习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490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