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3、宋代决策机制与文官制度
一、北宋前期的中枢体制与设官分职二、元丰改制(1080-1082)三、地方行政制度第三讲、宋代决策机制与文官制度1皇帝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吏封勋考户度金仓礼祠主膳兵职驾库刑都比门工屯虞水政事堂一、北宋前期的中枢体制与设官分职1、中枢体制唐前期的三省制:决策与执行2一、北宋前期的中枢体制与设官分职1、中枢体制尚书省唐长安城与三省位置示意图3一、北宋前期的中枢体制与设官分职1、中枢体制中书门下之印宰相文彦博押字4一、北宋前期的中枢体制与设官分职1、中枢体制《神宗正史‧职官志》:中书门下在朝堂西,榜曰“中书”,为宰相治事之所,印文行敕曰“中书门下”。尚书、中书令、侍中、丞郎以上带同平章事,并为宰相,而参知政事为之贰,与枢密院通谓之执政。又有中书省、门下省者,存其名,列皇城外,两庑官舍各数楹。中书省但掌册文、覆奏、考帐。门下省主乘舆八宝、朝会位版、流外较考,诸司附奏挟名而已。——《宋会要辑稿》职官一之一七二府:中书门下(中书)+枢密院5一、北宋前期的中枢体制与设官分职1、中枢体制历唐、五代至北宋前期,枢密院的职能从内廷宣传诏命、掌机要,进而备顾问、参谋议,到外朝掌军政……其人选,从宦官独占,经历文吏、文士与武吏、武将的杂糅竞进,到文臣独揽,其间人群之升降、荣辱,适为社会变迁之反照。——李全德《从宦官到文臣:唐宋时期枢密院职能演变与长官人选》,《唐研究》11卷(2005)。“侧近性”减弱的过程6一、北宋前期的中枢体制与设官分职1、中枢体制北宋东京宫城示意图中书门下枢密院福宁殿皇帝寝宫7中书门下枢密院简称中书,正副宰相集体处理政事的最高行政机构。办公处设在禁中,亦称政事堂。国家的最高军政机构。长官常由文臣担任:“文臣知枢密”。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侍中副宰相参知政事枢密使、知枢密院事枢密副使、同知枢密院事执政宰执一、北宋前期的中枢体制与设官分职1、中枢体制8一、北宋前期的中枢体制与设官分职1、中枢体制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三司使)掌邦国财用之大计,总盐铁、度支、户部之事,以经天下财赋而均其出入焉。——《宋史》卷一六二《职官二》三司盐铁度支户部掌天下山泽之货,关市、河渠、军器之事,以资邦国之用。掌天下财赋之数,每岁均其有无,制其出入,以计邦国之用。掌天下户口税赋之籍,榷酒、工作、衣储之事,以供邦国之用。9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三司使同平章事侍中参知政事枢密使枢密副使财政民政军政皇帝御前会议一、北宋前期的中枢体制与设官分职1、中枢体制●「依事系任」为原则的机构分立。●在管辖权限之内,决策、执行一体化。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宋史·范镇传》10一、北宋前期的中枢体制与设官分职1、中枢体制123A、晨6点左右:皇帝在垂拱殿(前殿)听政,宰臣、枢密使、三司、开封府、审刑院及以下群臣以次升殿奏事。B、辰时(7-9am)以后:入宫稍食,然后退至崇政殿(后殿)继续接见百司群臣,处理政务,一般到中午。C、延和殿再坐,复有内臣、近职、诸路走马承受奏事,或阅馆阁新书,仓库衣粮器物之式。D、夜则传侍读、侍讲学士询问政事,或至夜分还宫。11所谓宰辅宣召、侍从论思、经筵留身、翰苑夜对、二史直前、群臣召归、百官转对轮对、监司帅守见辞、三馆封章、小臣特引、臣民扣匦、太学生伏阙、外臣附驿、京局发马递铺,盖无一日而不可对,无一人而不可言。——魏了翁《鹤山集》卷十八《应诏封事》臣窃以祖宗以来,躬决万务,凡于赏罚任使,必与两府大臣于外朝公议,或有内批指挥,皆是出于宸衷。——韩琦《上仁宗论干求内降乞降诏止绝》一、北宋前期的中枢体制与设官分职1、中枢体制12一、北宋前期的中枢体制与设官分职1、中枢体制内制【文书,职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学士院掌制、诰、赦、敕、国书及宫禁所用之文词。——《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之五○。外制【文书,职任】:中书舍人或他官知制诰主行命词,与学士对掌内外制。——《宋史》卷一六一《职官一》两制:备顾问、起草诏令翰林学士院(玉堂、禁林、銮坡、瀛洲)13一、北宋前期的中枢体制与设官分职1、中枢体制孙洙:楼头尚有三通鼓,何须抵死催人去。上马苦匆匆,琵琶曲未终。回头凝望处,那更帘纤雨。漫道玉为堂,玉堂今夜长。14自建隆以来,未尝罪一言者,纵有薄责,旋即超升。许以风闻,而无官长;风采所系,不问尊卑。言及乘舆,则天子改容;事关廊庙,则宰相待罪。故仁宗之世,议者讥宰相但奉行台谏风旨而已。圣人深意,流俗岂知?台谏固未必皆贤,所言亦未必皆是,然须养其锐气,而借之重权者,岂徒然哉?将以折奸臣之萌,而救内重之弊也。——苏轼《上皇帝书》宋之立国,元气在台谏一、北宋前期的中枢体制与设官分职1、中枢体制监察15御史台谏院/官其或诏令不允,官曹涉私,措置失宜,刑赏踰制,诛求无节,冤滥未伸,并仰谏官奏论,宪臣弹举。——《宋会要辑稿》职官三之五一台谏合一的本质,是谏官体系的功能逐渐转型,其最基本动力,就是中枢决策体制从三省制到中书门下体制的变化——谏官脱离了其赖以存在的决策机制,从而也就失去了其监察所赖以进行的信息来源,故不得不在职能上向御史靠拢。一、北宋前期的中枢体制与设官分职1、中枢体制监察议政司法(诏狱)台谏合一1617一、北宋前期的中枢体制与设官分职1、中枢体制唐初台谏内外之别一、北宋前期的中枢体制与设官分职2、设官分职龙图阁直学士、刑部郎中、知江宁府包拯為右司郎中、权知开封府。——《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八四。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18其官人受授之别,则有官、有职、有差遣。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其次又有阶、有勋、有爵。故仕人以登台阁、升禁从为显宦,而不以官之迟速为荣滞;以差遣要剧为贵途,而不以阶勋爵邑有无为轻重。时人语曰:“宁登瀛,不为卿;宁抱椠,不为监。”虚名不足以砥砺天下若此。——《宋史·职官志》总序一、北宋前期的中枢体制与设官分职2、设官分职19唐代前期的设官分职散官:本品职事官勋官代表品阶、身份、资格的称号(大夫、郎)。从一品至从九品下阶,共29阶。从一品曰开府仪同三司,正二品曰特进,从二品曰光禄大夫,……从九品下曰将仕郎。有具体职守的官员。包括三省六部、寺监、州县以及十六卫、折冲府的官员。授予作战有功人员。自上柱国至武骑尉,共12转。《木兰辞》: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一、北宋前期的中枢体制与设官分职2、设官分职20一、北宋前期的中枢体制与设官分职2、设官分职北宋前期的“官”(正官、本官,階官、寄祿官)沿用唐代三省六部等职事官称组成的阶官系统。●朝官,常参官,中高级官员●京官,地位较选人清高的低级文官——统称“京朝官”,不一定在京任职●幕职州县官(选人),低级文官,四等七阶——反映的是身份级别,不一定任职于地方州县官以寓禄秩、叙位著龙图阁直学士、刑部郎中、知江宁府包拯為右司郎中、权知开封府。21差遣名称中,常带有判、知、权、管勾(管干)、提举、监、使等字样,如判户部事、提点刑狱、知州事,等等;也有一些差遣职任不带此类字样,如县令、主簿等。一、北宋前期的中枢体制与设官分职2、设官分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差遣:官员担任的实际职务;真正决定官员实权及升迁前景。故士大夫“以差遣要剧为贵途,而不以阶、勋、爵邑有无为轻重”。龙图阁直学士、刑部郎中、知江宁府包拯為右司郎中、权知开封府。22一、北宋前期的中枢体制与设官分职2、设官分职职以待文学之选●職名:殿学士、待制,阁学士、直学士、待制、直阁學士之職,資望極峻,無吏守、無職掌,惟出入侍從,備顧問而巳。——《宋史》卷一六二《职官二》●館閣(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秘阁)職:学士、监修、校勘、校理、检讨……清望的标志,而不一定实有所掌。阶官者,积岁月可至,而职名者,人主所以待天下英俊,一时甄拔之权,苟非其人,终身莫得而至也。——汪藻《浮溪集》卷二23一、北宋前期的中枢体制与设官分职2、设官分职其它附加性官銜:保留前朝舊制,很少實際意義。(《宋史·職官志》九、十)●散官,文武各為29階:二、三分正從,四~九品分正從上下●勳官,12轉(上柱國至武騎尉)●檢校官,19階(太師至水部員外郎)●兼憲銜,5等(兼御史大夫至監察御史),多為武臣所加●爵,王公侯伯子男(王、公又細分),共5等12級●食邑,14等,萬戶至二百戶●食實封,7級(百戶至千戶),通常大寫(壹佰戶…)●功臣,賜大臣、皇親、將士,不同稱謂與組合●賜,劍履上殿、詔書不名……紫金魚袋、緋銀魚袋24一、北宋前期的中枢体制与设官分职2、设官分职●熙宁三年欧阳修《泷冈阡表》署衔:推诚保德崇仁翊戴功臣【功臣号】、观文殿学士【职】、特进【散官】、行兵部尚书【本官】、知青州军州事、兼管内劝农使、充京东路安抚使【差遣】、上柱国【勋】、乐安郡开国公【爵】、食邑四千三百户【食邑】、食实封壹仟贰佰户【食实封】●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系衔:朝散大夫【散官】、右谏议大夫【本官】、权御史中丞、充理检使【差遣】、上护军【勋】、赐紫金鱼袋【赐】●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知制诰判尚书都省兼提举万寿观公事上护军河内郡开国侯食邑一千三百户赐紫金鱼袋●尚书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加食邑五百户食实封贰百户仍赐推忠协谋佐理功臣25二、元丰改制自真宗、仁宗以来,议者多以正名为请。咸平中,杨亿首言:“文昌会府,有名无实,宜复其旧。”既而言者相继,乞复二十四司之制。至和中,吴育亦言:“尚书省天下之大有司,而废为闲所,当渐复之。”然朝论异同,未遑厘正。——《文献通考》卷四七26元豐三年(1080)八月己未(十五日)改官制詔:……國家受命百年,四海承德,豈兹官政,尚愧前聞。今将推本制作董正之原,若稽祖述憲章之意,參酌損益,趨時之宜。使臺、省、寺、監之官,實典職事;領空名者一切罷去,而易之以階,因以制禄。凡厥恩數,悉如舊章。——《宋大詔令集》卷一六二二、元丰改制1、以阶易官27二、元丰改制1、以阶易官原官元丰三年中书令、侍中、同平章事开府仪同三司左、右仆射特进吏部尚书金紫光禄大夫五曹尚书银青光禄大夫左、右丞光禄大夫六曹侍郎正议大夫给事中通议大夫左、右谏议大夫太中大夫秘书监中大夫…………前行郎中朝请大夫中行郎中朝散大夫后行郎中朝奉大夫…………28●昔之官品难于进,今之阶秩易为高。——毕仲游《西台集》卷四《官制议》●流品混并,不足以激劝来者。——丁骘《上哲宗论寄禄官宜分左右》(元祐三年上)左名曹左曹右名曹右曹前行吏部司封司勋考功兵部职方架部库部中行户部度支金部仓部刑部都官比部司门后行礼部祠部主客膳部工部屯田虞部水部二、元丰改制1、以阶易官有出身人自屯田无出身人自虞部杂流出身或者赃罪叙复人自水部29元丰五年(1082),三省、六曹、御史台、秘书省、九寺五监之法成。《神宗正史·职官志》:●中书省掌承天子之诏旨及中外取旨之事。●门下省受天下成事,凡中书省、枢密院所被旨,尚书省所上有法式事,皆奏覆审驳之。●尚书省掌行天子之命令及受付中外之事。——《宋会要辑稿》职官三之三、二之二、四之四。二、元丰改制2、三省六部宰相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左相、首相)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右相、次相)副宰相(执政)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尚书右丞30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财政民政军政皇帝御前会议中书省枢密院门下省尚书省枢密院二、元丰改制2、三省六部事任分割事任+环节31于是大改官制,议者欲废枢密院归兵部,上曰:“祖宗不以兵柄归有司,故专命官统之,互相维制,何可废也?”上又以枢密联职辅弼,非出使之官,乃定置知院、同知院二人。——《长编》卷三二〇,元丰四年十一月。所以分执政权而互相考察,此改制正名之体统也。——章如愚《群书考索续集》卷二九《宋朝官制·元丰改制因唐六典》二、元丰改制2、三省六部32二、元丰改制2、三省六部吏部吏部尚书左选户部户部右曹吏部尚书右选户部左曹吏部侍郎左选度支吏部侍郎右选金部司封仓部司勋考功礼部礼部兵部兵部祠部职方主客驾部膳部库部刑部刑部工部工部都官屯田比部虞部司门水部元丰六部二十八司33二、元丰改制2、三省六部自元丰官制尚书省复二十四曹,繁简绝异,在
本文标题:3、宋代决策机制与文官制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516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