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浙江省衢州市珍维职业学校课时工作计划No课时序号2016学年第一学期第课时工作课时3课时授课班级高二(1)高二(2)高二(3)授课日期课程类型新授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测验课()综合课()教学章节红楼点滴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孔孟思想观点的异同点。2.了解二者之间差异的根源是什么。3.学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文化现象的方法。教材分析重点1.作者是如何看待孔孟的,二者之间差异的根源是什么。2.学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文化现象的方法。难点学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文化现象的方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一、孔孟在历史上的地位导入课文二、分别介绍孔子和孟子三、作者介绍四、重点字词学习五、演习课文1、概括文意,理清思路2、分段解析课文,比较孔孟之间的异同六、小结七、作业布置教学后记(反思)2浙江珍维职业学校课时工作计划(教学过程设计)NO一、导入:“大成至圣”大家都知道指的是孔子,在儒家学派中,地位仅次于他的就是孟子了,所以孟子被称为“亚圣”。这两位人物,常常是孔孟并举,孔孟之道并提,被视为儒学的代表人物,孟子被认为完全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和观点。但是他们的学术观点和生活理念真的是完全一致的吗?引出课文《孔孟》。二、孔孟简介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现存《论语》一书,记有孔子的谈话以及孔子与门人的问答。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受业于子思的门人。一度任齐宣王客卿,因主张不被采纳,退而与弟子万章等著书立说,现存《孟子》一书。他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三、作者介绍黄先生以“大历史观”的视野来观看历史;有着充满魅力的笔调、独特的措辞和丰富的想象力;军人出身,36岁才到美国密西根大学就读,在历史系从大三读起;曾在哈佛大学历史系任教多年,是史学家,也是自由作家;1991年,《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出版,被评选为金石堂风云人物;曾以笔名李尉昂发表小说《长沙白茉莉》、《汴京残梦》。四、重点字词1.字音3草菅民命()商鞅相秦()经筵()无可估量()叛逆篡位()谲诈()戳刺()饿殍()2.解词(1)形影相随:(2)斩钉截铁:(3)礼尚往来:(4)一针见血:(5)克己复礼:五、研习课文1、概括文意,理清思路(1)提出孔孟之间的传承关系。(2-4)指出孔孟之间的相异之处。(5-11)指出孔孟之间相异的原因。(其余)对孔孟的思考2、分段解析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从哪里可以看出人们总认为孔孟是一体的?明确:形影相随,孔称“至圣”,孟称“亚圣”,孔有《论语》,孟有《孟子》,孔主张“成仁”,孟主张“取义”。总之,从两人“尊号”、著述、主张方面,都印证了这一点——形影相随,孟随孔,有孔则有孟。那么,真的是如影相随,孔孟一体吗?请同学迅速阅读二、三、四自然段,找出孔孟二人不相同的地方。明确:生活、人性、人际三个方面。(1).生活:孔子轻松愉快,孟子则凡事紧张。4举例说明:孔子赞许曾皙“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回答;补充《史记·孔子世家》中“孔子适郑”的故事。孟子是一个对自己要求极其严格、责任心非常强的人,以“兼济天下”为己任,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名言。为人自信、自傲,锋芒毕露,好辩而且善辩。(2).人性:孔子认为性恶来自于先天,孟子则持性善论。举例说明:孔子认为即使是圣贤也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可见性恶来自于先天。《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活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不超越法度。孟子曾斩钉截铁地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性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可见他认为人性本善,人人都能做圣贤。(3).人际:孔子对“礼”非常重视,而孟子则不大重视“礼”。举例说明:孔子攻击管仲器用排场超过人臣的限度、薄葬爱徒颜渊、见南子、见阳货,这些事情说明他对“礼”非常重视,讲究“克己复礼”。孟子为人自信自傲,认为人人都可为圣贤,且锋芒毕露,好辩而且善辩,动辄与人交锋,欲争必胜,和君王讲道理时直言不讳,咄咄逼人,言梁襄王“望之不似人君”、称病不见齐宣王、孟子不主动拜见鲁平公等事。通过以上列举分析,我们清楚了孔孟二人有很多地方并不相同,那么产生这些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呢?(1).请同学们齐声朗读第五段,找出二者不同的原因。个性不同、《论语》和《孟子》两部书的取材和记载不同,与之有关,但关系不大,基5本无关,另有原因在。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明确:相去两百年,中国局势已起了很大变化;此一时,彼一时。(2).请同学们默读六、七、八自然段,找出孔子时代社会特点。明确:春秋末期,虽有战事,但尚未波及全民,不足以造成全社会的动荡;战争是贵族式的竞技,“礼”的约束力虽不太大了,但仍有影响;因此孔子认为“克已复礼”可行,还有满腔的复古热忱——板书:社会相对宁静。(3).孟子时代社会特点是什么?请同学们默读第九、十两个自然段。明确:战国中期,战国七雄已经准备长期的大厮杀,战争已有相当规模,战事已经相当残酷,社会全面动乱。国君草菅民命,孟子认为,恢复过去是不可能了,要改弦更张,孟子认为“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板书:社会十分动荡。(4).小结:社会相对宁静,孔子才会闲适;民不聊生,孟子只能大声疾呼“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时代造就了思想,思想与时俱进。得出结论:不同的时代背景孕育不同的文化现象,因此我们应该学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文化现象的方法。那么我们作为后人自然也就不能完全照搬前人的主张和想法,现在请大家默读十一自然段,把最后一个句子勾画起来。“可是今日我们读《孟子》和《四书》全部,却不能一体视之为政治哲学,一定也要考究它们的历史背景,有时也要和孟子自己所说的一样,‘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应怎样理解呢?提示:《孟子》和《四书》全部都是有其历史背景的,并不是句句话都适用于任何历史条件。包括《孟子》在内的《四书》含有政治哲学的成分,但是不能一体视之为政治哲学。如果不考究其历史背景,一概奉为经典,是要犯错误的,在这个意义上来看,正如孟子所说的“尽信书不如无书”。4.同学们,孔孟二人虽然有很多不同之处,但他们却同样伟大,同样让世人景仰。然而在那个生产力落后、人类文明尚不发达的时期,是什么原因让他们的伟大产生并流6传至今呢?现在就请大家齐声朗读十二、十三自然段。前人观点:“是因为华北黄土地带,耕耘容易,农业既盛,人口增加,交通又便利,商业开始互通有无,社会之流动性大。加以铸铁技术出现于春秋战国之间,影响到农具和兵器等等”。作者观点:“这些解答都有根据,但是没有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历史地理的特点。”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独特历史地理特点,要想解释这些现象,应该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的特点。六、小结研究古代文化现象,我们可以学着保持质疑精神,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1善于同中求异;2要进行历史的考察,探究其精神实质;3要掌握大量史料,并以之为据。七、作业分别摘抄孔子和孟子的三句名言
本文标题:孔孟-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555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