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2015五年高考三年模拟知识清单
1第一部分古代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西周分封制(1)目的:巩固两周的统治。(2)内容:两周建立后,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地区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的义务。(3)作用:通过分封制,扩大了统治区域,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形成了诸侯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4)瓦解:受封的诸侯权力较大,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实力的不断增强,王权衰弱、分封制走向崩溃。3、西周的宗法制(l)渊源: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2)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3)内容:同宗族内部最高权力地位的传承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原则;确立大、小宗的体系;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4)特点:按照血缘宗族关系的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力;将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是‘家”和“国’的统一。(5)维护工具:礼乐制度。(6)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机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考点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形成背景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统一六国。2、基本内容(1)皇帝制度:秦王赢政自称“始皇帝,总揽全同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并世代相传。2(2)中央官制:设“三公’,即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负责监察百官)和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三公”以下设“九卿”负责县体事务。(3)郡县制: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特点:郡县的长官都由皇帝任免。郡县制的确立,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3、历史影响(1)积极: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的基础。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2)消极: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了对人民的压榨,使人民的处境日趋恶劣,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秦王朝统治十几年后土崩瓦解。考点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西汉的政治制度(1)中央实行中外朝制:汉武帝让身边侍臣参与军国机要,形成“中朝”,“中朝”成为朝廷的决策机构;“外朝”(以承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机构)逐渐成为执行机构。(2)汉初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封国制对中央集权形成威胁。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基本解决了诸侯国问题;设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官员(包括诸侯王和地方高官)。(3)察举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标准是孝廉。察举制为两汉的强盛提供了人才。2、唐朝政治制度的完善(l)中央:三省六部制。,形成:隋朝在南北朝三省制度的基础上,加以改革,逐步形成,唐朝加以完善。职权、流程: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议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六部,具体分工)。作用: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使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加强了皇权;三省之间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3度严密完备的体现,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2)地方:唐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丁许多节度使,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3)科举制过程:隋文帝废除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正式创立科举制;唐朝继承并加以完善。影响:科举制将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科举制将人才的选拔、官吏的任免权由世家大族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3、宋初强化专制集权制度(1)目的:直接目的是防止唐后期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根本目的是稳定北宋政权。(2)指导思想:重文轻武、守内虚外。(3)具体措施中央分相权:以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设枢密使、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行政权和财权。地方收权:军事上,收地方将领的兵权,抽调地方精兵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派文臣出任地方长官,井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设转运使把地方的赋税运到中央。(4)影响:分割相权,加强了君主专制;收地方财政权力,使地方失去割据的羟济基础,结束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但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导致了“积贫”“积弱”的局面。4、元朝的政治制度(1)中央:设中书省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2)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全国设立10个行省、两个单列的行政区(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宣政院辖区)。边远少数民旗地区设立宣尉司。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政治制度的一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4考点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1)废除丞相:明太祖废除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阜帝负责。丞相制度从此被废障,君主专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2)设立内阁: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理奏章,不参与决策);明成祖时期内阁制度正式形成。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2、清朝设军机处(1)设立:雍正帝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而设立军机处。(2)官员职权:主要官员为军机大臣,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主要职责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3)特点:机构简单,人员精干,保密性强,办事快捷。(4)影响: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但造成皇权高度膨胀,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知识拓展l】明清内阁与近代西方内阁的比较1、形成条件(l)明清内阁:封建经济的发展,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2)近代西方内阁:资丰王义发展,资产阶题革命与改革的完成。2.权力、地位(1)明清内阁:明清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首辅也不是宰相的重设,其职权与地位的变化完全取决于皇帝。(2)近代西方内阁:是国家法定的行政机构。英国的内阁由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组建,对议会负责,接受议会的监督,内阁首相实际上控制行政权、立法权等大权;总统制下的内阁由总统组建,不对议会负责。3、历史影响(1)明清内阁:是中国君主专制强化的重要标志;严重阻碍了中国资本王义萌芽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5(2)近代西方内阁:巩固了资产阶级的民主;极大地地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知识拓展2】全面认识封建专制王义中是集权制度1、概念:专制王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君主专制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两个概念。(1)君王专制制度:是与民主制度相对立的概念,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制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2)中央集权制度: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干中央。(3)两者之间的联系: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专制皇权的强弱与中央集权的程度紧密相关。2、形成条件(1)经济条件: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来加以保护。(2)政治条件:地王阶级维护本阶毁统治的需要;秦灭六国,建立统一的王朝。(3)思想条件:战国时期法家代表韩非子提出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3、主要特点(1)皇权至高无上;皇帝的决策与执行具有专断性和随意性,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文化专制是政治专制的副产品,权力高度集中,地方毫无自主权。(2)两对基本矛盾贯穿干专制王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过程中。一是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其发展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矛盾基本解冼是明太祖时期废除了丞相制度)二是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其发展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割据势力不断削弱。(矛盾基本解央是北宋初期推行文官制度,收地方权力)4、影响(1)积极方面:①经济上,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奠定了基础。②政治上,有利于民族融合,抵御外来侵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的;民6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由传播。(2)消极方面:①经济上,到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②政治上,以强化君王专制为核心,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民王政治无从发展,极易出现政治腐败现象,形成暴政,派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③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严格控制思想文化,造成国民的愚昧与落后,严重阻碍了科技进步。7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考点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一)耕作方式的演变: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石器锄耕。2、商周:石器锄耕(未耜)。3、春秋战国:铁犁牛耕出现并推广。4、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1、井田制瓦解(1)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私田大量开垦。(2)战争频繁,升田制不断遭到破坏。(3)鲁国等诸侯田进行税制政革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加速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变。2、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运动。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3、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时期: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2)商周时期:名义上为国家所有的井口制。(3)春秋战国时期:逐步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这种局面一直持续了2000多年。战国以来的土地所有制主要有三种形式:封建土地国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和和自耕农土地私有制。(4)土地兼并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从北魏到唐朝前期,推行均田制。均田制并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它实际上是政府把掌握的无主士地或荒地分配给官僚地主,也分配给农民,其目的是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维护统治。土地私有制决定了土地兼并,这是封建社会不可改变的规律,因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均田制必然被破坏。(三)全面认识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1、小农经济形成的条件8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推广;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2、小农经济成长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1)有利因素a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器、牛耕的普及。b农民自身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提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c封建政府的扶植:采取重农政策扶植小农经济。(2)不利因素a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受到沉重的封建剥削,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b历代封建王朝的后期,随着统治的腐败每遇灾荒瘟疫,小农经济都面临破产的危险。3、特点(1)分散性:是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2)稳定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自给自足。(3)封闭性:个体之间很少有交往和合作。(4)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特别是王朝政策的影响。(5)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4、影响(1)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干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2)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3)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其长期存在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漫长的主要原因。考点二手工业的发展1、手工业的发展历程原始社会晚期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后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为主导、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为主体)。9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管理方式政府经营、集中大作坊生产民间私人自主经营农户自主经营产品用途主要供皇家和政府使用民间消费主要用于家庭消费和缴纳赋税流通方式部分流通部分流通部分流通2、手工业的突出成就(1)铸冶业:商周时期的青铜铸造业发达;春秋时期开始冶铁;南北朝时发明灌钢法,钢的产量和质量都达到世界最高水平。(2)制瓷业:中国最早发明瓷器。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隋朝进入成熟期,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至迟从唐代起瓷器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宋朝五
本文标题:2015五年高考三年模拟知识清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565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