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古代史部分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考点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考点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考点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600分基础考点&考法考点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考法1分封制考法2宗法制考法3礼乐制度考法4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的关系考法1分封制西周建立后,为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分封对象),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的义务01概念★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周天子是天下共主;★尚未实现中央集权02特点▲积极:确立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扩大疆域,加强统治;西周成为延续数百年的强国▲消极:西周后期,王室衰微,诸侯国势力日益强大,逐渐演变为割据势力03影响▲瓦解原因①经济:生产力发展(即铁犁牛耕的广泛使用),井田制瓦解。②政治:诸侯国势力日益强大、王权衰弱。▲表现周王室的权威得不到尊重,天下分裂,诸侯之间混战不已▲西周后期——遭到破坏;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与兼并战争相继局面出现瓦解04考法1分封制例题[课标全国Ⅰ2013·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解析】本题考查战国时期分封制的瓦解。材料表明,战国时期,秦国最先打破了分封制对墓葬等级的规定,形成君王墓葬独大的局面,说明秦国率先由分封制向集权统治演变,故C项符合题意;A项表述错误,分封制得以维系的关键与前提是井田制和宗法制,而非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分封制瓦解的根本原因;B项错在混淆了分封制下诸侯与周天子间的分权体制,分封制下,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君主尚未集权;D项与史实不符,战国时期分封制已经遭到破坏。C考法2宗法制西周为维护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制度01概念核心为嫡长子继承制(1)按照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2)将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结合,是“家”和“国”的统一02特点03衰落表现▲积极:①保障了贵族的特权地位②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团结③形成尊宗敬祖、尊老爱幼的亲情观▲消极:导致特权思想形成、等级森严、重男轻女、任人唯亲,妨碍了中国近现代民主法制的发展04影响贵族地位下降;官员不再世袭等。如商鞅变法中的“奖励军功”,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考法2宗法制例题[课标全国Ⅲ2016·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解析】本题考查西周宗法制对青铜器铭文的影响。材料叙述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大都“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再结合西周宗法制的相关内容,可知西周时期形成了重视历史尤其是家族历史传承的风尚,故B项符合题意;西周时期的文字主要是钟鼎文(金文),商代晚期就已出现,并没有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排除A项;“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强调宗法血缘关系,是对宗法制度的维护,而非破坏,排除C项;青铜器在商代和西周时期主要是用作礼器,功用并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排除D项。B考法3礼乐制度(1)目的:为了更好地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2)概念: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例如祭神、结婚、丧葬等)制定的一些规则和礼仪,并配有特定的音乐(3)特点: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01概念成为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02作用青铜编钟考法4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的关系★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外在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互为表里、互相依存★共同构成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体★礼乐制度是保证分封制、宗法制稳定推行的工具例题[课标全国Ⅱ2014·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河南B.河北C.陕西D.山东【解析】本题考查周代礼乐制度与分封制的关系。题干中的“周礼”“雅言”是指周代礼乐制度,礼乐制度有利于巩固分封制。周部落起源并发展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周都城镐京也位于今天陕西西安,因此,“雅言”应该最早起源于陕西,故C项正确。C考点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考法1秦朝统一考法2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中央官制)考法3郡县制考法1秦朝统一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日益强大,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结束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秦朝秦统一六国形势图01皇帝制度中央设三公,即丞相(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全国军务——实际是虚职);三公以下设九卿,负责具体事务02三公九卿制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其特征是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考法2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中央官制)考法2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中央官制)▲作用各部门分工明确,提高工作效率;各部门相互牵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失误;军政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思考:左图是秦朝阳陵虎符,铜铸,中分为二,左右各有十二字铭文“甲兵之符,右在_,左在阳陵。”发兵时必须左、右半符验合方能生效。“右在_”后空缺部分应该是负责管理全国军事的“太尉”吗?结论:虽然太尉管理全国军务,但为虚职,没有实际的调兵权。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所以“右在皇帝”例题[海南2012·3]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A.宣扬托古改制B.承袭华夏传统C.突出个人功业D.标榜君权神授【解析】本题考查皇帝制度。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他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作为自己的称号,其首要目的是为了突出个人功业,C项正确;A、B两项不符合史实;D项是目的之一,但并非首要目的。C考法3郡县制◆目的为了避免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官员任免方式皇帝直接任免(与分封制下的贵族世袭不同)◆作用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了()A.郡县制B.分封制C.井田制D.宗法制【解析】秦始皇罢侯置守,废除世卿世禄制,设置郡县,实行流官制。分封制、井田制、宗法制均为古制,秦始皇“不与古同”,故选A项。例题[海南2015·2]A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考点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考法1从汉至元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考法2从汉至元君主专制制度的演进考法3选官、用官制度和监察制度的演变君主专制是针对中枢权力而言,主要是君权与相权的斗争演变,总的趋势是君权不断得到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演变,总的趋势是中央权力不断得到加强,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重要提示】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考法1从汉至元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01从郡国并行制到“推恩令”(西汉)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在封国内享有军政、财政大权,严重削弱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汉景帝时爆发“七国之乱”为解决王国割据问题,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即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王国越分越小,加强了中央集权◆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节度使。◆节度使在政治上享有较大自主权,并控制财权和武装。◆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持续了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政府的权力02节度使与藩镇割据(唐朝)03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影响考法1从汉至元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措施①军事:收地方将领的兵权,抽调地方精兵充实中央禁军。②行政:中央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通判具有监察权)③财政:设转运使把地方赋税运到中央▲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由于过度集权而导致宋朝的“积弱”思考:左图是《北宋文官出行图》,左起第一辆车为“尚书车”,第二辆为“大夫车”(白颜色部分)。为什么北宋时期文官出行会有这么庞大的仪仗队伍呢?北宋“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派文官担任知州;同样品级的文官与武官,文官的地位明显要高于武官结论:重文轻武04行省制度(元朝)元朝:行省制度(1)中央直管:河北、山西、山东、内蒙古南部以及河南北部等地(2)行政机构:省、路、府、州、县(3)边远民族地区:宣慰司(4)西藏:宣政院影响(1)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2)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考法1从汉至元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例题[课标全国Ⅲ2016·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解析】本题考查汉承秦制。由材料“萧何入秦,收拾文书”“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可知汉朝继承了秦朝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稳固和加强统治,故B项符合题意;西汉初年的统治思想是黄老之术,无为而治,儒学在汉武帝时期才成为统治思想,排除A项;C项与题干关键信息“文书之力也”不符,排除;材料不涉及官吏对秦朝典章制度的了解程度,排除D项B元朝行省图考法2从汉至元君主专制制度的演进01中外朝制(汉朝)▲目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实行中外朝制,即重用侍从等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形成“中朝”(决策机构)▲“三公九卿”属于“外朝”(执行机构)皇帝诏令→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执行)→六部(分管)★作用: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加强了皇权;三省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三省六部制标志着中央官制的完善与进步,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职权与运行机制02三省六部制(唐朝中央官制)考法2从汉至元君主专制制度的演进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元朝后期宰相权力逐渐增大04元朝03北宋:二府三司制考法2从汉至元君主专制制度的演进以中书门下(政事堂)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后增设枢密使、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二府三司”中的“二府”指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指盐铁﹑户部﹑度支。例题[课标全国Ⅰ2016·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君主专制。材料中宋太祖所言大意是:当皇帝也不容易,偶然有过失,史官就会写入史书,这是我不快乐的原因。这件事反映了史官秉笔直书的传统影响了皇帝的个人行为,故选A项;B项说法绝对,可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排除C项;宋太祖只是认为史书记录他的过失会影响后人对他的评价,并不是不愿意史书记录他的真实言行,排除D项。A汉朝:察举制特点:由下而上标准:孝廉(品行)选官方式:推荐为主01察举制(汉朝)和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标准:门第考法3选官、用官制度和监察制度的演变★原因(1)九品中正制的弊端(2)为提高官员素质和加强中央集权★过程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采用分科考试隋炀帝始设进士科正
本文标题: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574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