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佛教与中国艺术-书法篇-汉唐
佛教与中国艺术王菊英•书法:智永、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怀素、张旭等•书法是中国所有艺术门类中最具特色的一门艺术,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简单、最朴实无华的一门艺术,它以汉字(字体和字形)的书写本身而不是以汉字的含义来表达艺术理解和艺术情怀的。•孙过庭在《书谱》中说:观乎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若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这些书法艺术家,几乎使用了他们所能观察到的一切自然物的运动形态,来与书法中的那些宛转反复的线条进行比拟,这说明了自然生命的形态、运动的本质最终都归结于、凝缩于、抽象化于那些隶书、草书、行书的线条中。•宗白华:“中国的书法,是节奏化的自然,表达着深一层的对生命形象的构思,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宗白华《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美学散步》83页)中国书法里的字,已不仅是表达概念的符号和工具,而是一个表现生命的结构和动作的单位。中国书法通过笔、墨、结构和章法,表现艺术家对宇宙及人生的理解。•佛教最初传入中国,由于印刷术尚未昌明,佛经的弘布流通只得靠纸墨抄缮,于是在写经、抄经等需要下,佛教即与中国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书法家们受到佛教的影响,常以佛教为题材来丰富书法的内容,这使书法艺术更增意趣与内涵。•一、书法是修行培福之道•由于书法写经的殊胜,所以在佛门的修持方法中有其独特地位,佛教道场多设有抄经堂。•易于收摄身心:书法不同于一般写字,从磨墨、执笔到下笔,都必须专注,不可轻忽。因此,在文字书写当中,即可收摄精神,达到一个静穆的境界,身心安泰舒畅。所以,书法也是一种修行方法。•宋代温州参军,书写《金刚经》一卷,恭入佛殿供养,于买舟涉海还乡途中,虽遇风难,而能平安抵岸。•明代的明勋法师,原名胡文柱,在天启年间为中书舍人,一日忽患人面疮,痛不可忍。后来由于书写《法华》等经,遂使疾患不药而愈。•二、书法有助扬佛教之功•佛教初传,为弘通经教,自然也需藉书法之助,因此,寺院不乏有僧侣大书法家,而文人又以书法抄经等助扬佛法,所以历代书法名家,几无不曾写过相关佛教的经典或碑文书帖。•七世纪以后,佛教日隆,文人加入佛教写经与抄经。一方面也许是由于佛经文字的精美与思辩的哲理深深吸引文人士子,另一重要的因素是文人们在佛法与书法中终于发现并找到一种参透禅机的最简易的艺术方式。•如王羲之曾书《遗教经》,张旭写过《心经》,柳公权亦书有《心经》、《金刚经》,苏轼所写更多,另如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颜真卿、黄庭坚、赵子昂、米芾、近代的印光大师、弘一大师亦有与佛教相关的书法作品行世。历代著名书法家写经、碑文、题记者,更是不胜枚举,这些当初发自一种宗教虔诚而墨写和血书的经卷,竟成为中国书法艺术中的珍品而被保留下来。•如六朝的谢敷专门为人写经;•唐代王知敬专门为寺院写经;•奉诏写经者,如元代曾遇;•祈福报德超荐写经者,如唐玄宗的宫人;•为布施写经者,如元仁之管夫人;•为赐赠写经者,如五代的李后主等;•为供养经典写经者,如唐代的楚金书;•乃至有为生活而写经者,如唐朝王绍宗。•除写经和抄经外,佛教还大量地刻经。除了纸帛不易长久保存,历史上北魏和北周的两次灭佛,更加深了佛教徒的“末法”思想,遂发愿石刻佛经。•佛经石刻的目的基于:一、纸帛易坏,不便长久保存;二、经历北魏、北周两次灭佛,大量毁损佛经后,加深佛教徒的“末法”思想,于是有人发愿以石刻保存佛经。佛经石刻发明于北齐高王时期。•房山云居寺石刻佛经,就是由慧思的弟子静琉发愿创刻的。这部被称为世界文化史上罕见壮举的石经,不仅在政治历史、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历史资料,而且保存着自唐迄明不同风格的书法变迁资料。•《房山石经》,石经自隋代静琬法师发愿创刻之后,历经唐、辽、金、元、明,延续一千余年。经石总数有1500石,碑铭82石,刻佛经1025种。像这样大规模地携刻佛经,历时这样长久,确是世界文化史上罕见的壮举。特别是通过历代不同书法风格的石经,可以看到自唐迄明这一千多年的书风变迁史。其中写经的僧人大多是有造诣的书法家,辽代沙门“圆融书势深似李北海”,在书法艺术上有很高的价值。•如果说佛教造像“代表人类宗教艺术的一个高峰”,造像的铭文题记则代表中国书法艺术的另一个高峰。尤其是南北朝佛教碑刻中那种古拙、雄健、朴美的神韵,那种结体与章法中“计白当黑”的奇趣,那种运笔中的蛮荒力量;成了有清一代书家“尚碑”的楷模。著名的如北齐《崇因寺碑》、魏碑《龙门二十品》、隋碑《龙藏寺碑》、唐碑《大达法师玄秘塔碑》等。后世碑学家对碑刻题跋的赞美,代表了书法艺术“回归自然”的审美倾向。•书法由于佛教的开展、活动而得以保存、流传,佛法又由于书法艺术的传播加速了弘扬的进程,“两者相辅相成,共荣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景德传灯录》卷十二睦州道明章:•秀才访师,称会二十四家书。•师以柱杖空中点一点,曰:“会么?”•秀才罔措。•师曰:“又道会二十四家书,永字八法也不识”。•道明禅师(780—877年)是唐代高僧,住睦州城(今属湖北省)龙兴寺,俗姓陈,人称“陈尊宿”。•释智永,会稽人,南朝高僧,王羲之七世孙。少出家,通《般若》、《法华》诸经;好禅寂,人称永禅师。善书法。尤工草书。相传智永居永欣寺阁,临池学书三十年,写《真草干字文》八百余本,凡浙东诸寺各送一本:当时就广为流传。智永在书法艺术史上有两大重要贡献:•其一,发明“永字八法”,奠定了唐朝以来千余年草书的笔法。•其真迹“千字文”珍藏于日本,被日本视为“国宝”之一。•其二,临集《千字文》,后代书家学习的圭皋。•《真草子字文》,由一千余个字编集成四言文章,便于初学者诵读、识字。•苏轼说:“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明代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云:智永“每用笔必曲折其笔,宛转回向,沉著收束”。•清何绍基《东洲草堂金石跋》云:“智师《千文》,笔笔从空中落,从空中住,虽屋漏痕,犹不足以喻之。”•唐·怀仁法师集王羲之行书《大唐三藏圣教序》•因太宗酷爱王羲之的书法,遂由怀仁大师按内容汇集王羲之的行书,再勒石刻碑,因名《集王书圣教序碑》,相传王羲之行书的真迹,包括《兰亭序》,全都萃集于此碑。•此碑流行之后,唐宋以来,凡是学习王羲之行书的人,莫不以《圣教序》为范本;另一方面,自从开启集字的先例。•怀仁法师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确有卓著的贡献。•唐代书法以欧阳询、虞世南为宗,褚遂良出,风格一变,薛稷承褚又变书风,遂成“初唐四家”之一。•《信行禅师碑》约刻于武则天时,李真撰文。其书疏瘦劲炼、流美飞扬。董鹳说:“薛稷于书得欧、虞、褚、陆遗墨至备,故于法可据。然其师承血脉,则于褚为近。至于用笔纤瘦、结字疏通,又别为一家。”薛稷书迹流传极少,此碑可看出其书法的一般特点。•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其书法成就以楷书为最,人称“欧体”。其源出于汉隶,骨气劲峭,法度谨严,于平正中见险绝,于规矩中见飘逸,笔画穿插,安排妥贴。楷书传世作品有《九成宫醴泉铭》等,行书以《梦奠帖》、《张翰帖》等为最著名。其他书体,也无一不佳。唐张怀瓘《书断》中说:“询八体尽能,笔力险劲,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犹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宠之势,风旋雷激,操举若神。真行之朽出于大令,别成一体,森森然若武库矛戟,风神严于智水,润色寡于虞世南。其草书迭荡流通,视之二王,可为动色,然惊其跳骏,不避危险,伤于清雅之致。”虞世南说他“不择纸笔,皆能如意”。究其用笔,“若草里惊蛇,云间电发,又如金刚怒目,力士挥拳。”其《化度寺邑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欧阳询《心经》•《心经》(全名《般若(bōrě)波罗蜜多心经》),是一部简明而渊博的佛经,全文仅260字,却囊括了600卷《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全部佛经的核心,值得反复阅读、体会……褚遂良•褚遂良(596-659),字登善,汉族,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祖籍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州),晋末南迁为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西)。父褚亮,秦王李世民文学馆十八学士之一。官至通直散骑常侍。唐朝著名书法家。他的书法,初学虞世南,晚年取法钟繇、王羲之,融汇汉隶,丰艳流畅,变化多姿,自成一家。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书家。相传虞世南死后,唐太宗叹息无人可以论书。魏征称赞说:“褚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魏征认为,他对王字理解的深刻,有辨认王字真伪的能力。他的传世书迹有楷书《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伊阙佛龛》。•颜真卿(709-784或785),字清臣,汉族,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唐代中期杰出书法家。他创立的“颜体”楷书,与柳公权、欧阳询、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人称“颜筋柳骨”。欧阳修说:“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事亲以孝闻,开元二十二年(734)中进士,登甲科,曾四次被任命为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因受到权臣杨国忠排斥,被贬黜到平原(今属山东)任太守,人称“颜平原”。肃宗时至凤翔授宪部尚书,迁御史大夫。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建中四年(783),遭宰相卢杞陷害,被遣往叛将李希烈部晓谕,后为李缢杀。德宗亲颁诏文谓“君臣之义,生录其功,殁厚其礼,况才优匡国,忠至灭身……器质天资,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坚贞一志……死而不挠,稽其盛节,实谓犹生”。•颜真卿《多宝塔碑》,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文》,唐天宝十一年(752)立。原在唐长安安定坊千福寺,宋代移西安碑林,现藏于西安碑林。楷书,高285厘米,宽102厘米,文34行,行66字。岑勋撰文,徐浩隶书题额,颜真卿书碑,史华刊石。北宋拓本,31行“归我帝力”之“力”字尚未损,全碑字口方棱,字画之间牵丝甚清晰。南宋拓本,15行“凿井见泥”之“凿”字未损,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北宋拓本。文物出版社影印之宋拓《唐颜真卿书多宝塔碑》、《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历代金石拓本菁华》收有明中期整拓、《西安碑林名碑》辑有馆藏明末清初拓。•代表盛唐气象的颜真卿书法,自成雄浑一派。他的楷书端庄稳实,气势开张,行草苍逸沉劲,碑刻刚健浑厚。传世的《多宝塔碑》为颜氏早期作品(唐夫宝十一年,公元752年),较之晚年的《颜勤礼碑》、《颜家庙碑》,此碑更为清秀。结字平稳谨严,刚劲秀丽。碑石坚润,携刻精妙。学颜书的人,往往以此碑为初阶。•柳公权(778-865),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唐代著名书法家。官至太子少师,世称“柳少师”。柳公权书法以楷书著称,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他的书法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认为颜真卿、欧阳询的字最好,便吸取了颜、欧之长,在晋人劲媚和颜书雍容雄浑之间,形成了自己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他的作品主要有《大唐回元观钟楼铭》、《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神策军碑》。另有墨迹《蒙诏帖》、《王献之送梨帖跋》。•柳公权于西明寺的《金刚经碑》,是其成名作。•今传世的柳公权碑刻还有《玄秘塔碑》,是柳64岁时所书(841年)。明人王世贞说:“《玄秘塔碑》,柳书中之最露骨者,遒媚劲健,因自不乏。”颜、柳相较,颜书更平和,而柳体更险劲,但都不失端庄沉着之态。•历来学大楷的人,往往以此碑与欧书《九成宫碑》、颜书《多宝塔碑》为入门典范。•柳公权《玄秘塔碑》,全称《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并序》,唐裴休撰文,柳公权六十四岁时书并篆额。《玄秘塔碑》立于唐会昌元年(公元841年)十二月,碑在陕西西安碑林。楷书28行,行54字。王澍《虚舟题跋》说此书是“诚悬极矜练之作”。•柳公权书《金刚经》(局部),是柳公权早期的书法作品,原石于宋代已被毁,现仅见敦煌石窟发现的“唐拓孤本”。柳公权书《金刚经》(局部)•张旭(675-750?),字伯高,一字季明,汉族,唐朝吴(今江苏苏州)人。曾官常熟县尉
本文标题:佛教与中国艺术-书法篇-汉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613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