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答案
初二(上)课内文言文精练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一、常识本文选自《》,作者是时期的,名,著名政治家、思想家,被尊称为“__________”。他是继________之后的儒家学派又一位代表人物,后人也因此把这一学派的思想称为“”。答案:孟子/孟子·告子下战国孟子轲亚圣孔子孔孟之道二、解释加点词语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2.畎.亩之中畎:3.举.于版筑之间举:4.空.乏其身空:5.空乏.其身乏:6.行拂.乱其所为拂:7.曾.益其所不能曾:8.衡.于虑衡:9.而后作.作:10.征.于色征:11.而后喻.喻:12.法家拂.士拂:答案:1.起,指被任用2.田间小沟3.选拔4.穷5.绝6.拂逆7.同“增”,增加8.同“横”,梗塞9.奋发10.验11.知晓12.同“弼”,辅佐三、句子翻译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答案:1.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任用。2.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经受饥饿,全身困乏。3.用来使他的内心收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原来没有的才能。4.困扰表现在脸上,流露在言谈上,然后才能被人了解。5.这样以后才会明白,忧患足以使人生存,安乐足以使人死亡的道理。初二(上)课内文言文精练2四、内容理解1.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其中,思想上要,行为上要。(用原文回答)答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2.孟子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用课文词语回答)答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或: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3.课文举出古代六位圣君贤相为例,说明他们的共同点是。作者列举这六位历史人物的用意。答案:出身低微,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不平凡的事业作为事实论据,阐述了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更有说服力的论述本文的中心论点4.课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二是;得出的结论是“”。答案:造就人才治理国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本文第一段以的修辞手法列举论据,证明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第二段论述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历苦难磨炼这一道理时,指出这种磨难有方面的,有方面的,也有生活方面的,还有方面的,从而加强了论证的严密性。第三段先说“人”,论述的道理,再说“国”,论述的道理。全文由人到国,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全文的论点“”。答案:排比事实精神肉体行动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6.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列举的人物都出身贫贱,历经磨炼,终有所为。B.从一定意义上说,磨难也是人生的一笔财富。C.本文的论证方法主要是运用了对比论证。D.本文主要讲了成才和治国两个方面的道理。答案:C(举例论证)7.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二段论证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B.第二段“空乏其身”意指“受到贫穷之苦”。C.第三段从反面论证国无忧患易灭亡的道理。D.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答案:C8.下面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课文第一段列举古代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作为论据。B.选文第二段对所举事例加以概括,得出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的观点。初二(上)课内文言文精练3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D.课文先谈人,主要体现“死于安乐”;后论国,主要体现“生于忧患”。答案:D(谈人体现“生于忧患”,论国体现“死于安乐”)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B.文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而”与“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的“而”用法一样,都是表示“并列”。C.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D.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答案:B10.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段为下文论述人才的成功必须经历磨难做事实论据。B.第二段运用排比句是论证了人才须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C.第三段的论述是从个人推及国家:生于忧患;多难兴邦。D.文章围绕个人和国家之间的生死存亡关系提出中心论点。答案:D11.下面对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课文第一自然段列举古代贤士的事例,说明有成就的人必先经历苦难的磨炼。B.课文第二自然段先提出中心论点,再论述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内忧外患将导致灭亡。C.从课文可以看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D.课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既增添了气势,也给人以美感。答案:B1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对此句理解有误的项是()A.全文只有此句是用来论证“死于安乐”的。B.此句是对历史上大量亡国事实的高度概括。C.此句是针对国君治国而言,告诫国君要居安思危,否则死于安乐。D.此句是从正面论证受磨炼的益处。答案:D1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B.本文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C.论证“死于安乐”是全文的重点,方法是先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D.全文从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方面论说人要成就一番大业,必须经过艰苦的磨炼。答案:C14.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古代先贤历经磨难,最终取得成功的事例告诉我们,在逆境中,要以积极和乐观的心态,勇敢地迎接困难和挑战。初二(上)课内文言文精练4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C.贝多芬即使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仍然创作了《第九交响曲》等名曲,这个故事能有力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D.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答案:D15.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一、二自然段主要采用例证法论证了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B.文章第三自然段主要从正面论证了经受艰苦磨练的必要性。C.“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结论对于个人成才与国家大治都适用。D.文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句和“天欲福人,先以微祸警之”表达的意思相近。答案:B(错在第三自然段是从正反两面进行论证的)16.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前两段论证了“古往今来受大任、成大业的人多在困境中造就”的观点。B.本文第三段从个人和国家两方面,对上文的观点进一步加以阐发。C.本文第四段提出了中心论点,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不可沉迷于安逸享乐。D.本文对中心论点的论证,更多是从“死于安乐”的角度展开的。答案:D(应是更多从“生于忧患”的角度)17.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段列举了历史上六个历经磨难而成就大业的贤君名臣,这是事实论据。B.第二段是事理的剖析,强调经受磨难是身负重任者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C.第三段由国家推及个人,指出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D.这是篇议论性的文章,全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答案:C(错在“由国家推及个人”,应是“由个人推及国家”)18.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①段列举六个事例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B.第②段论述了只有经受磨练才能担当重任的道理。C.第③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受磨练的必要性。D.第④段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答案:A(错在论证的应是“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
本文标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694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