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读陈鹤琴《家庭教育》
读陈鹤琴先生的《家庭教育》2015年,我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不断学习与反思。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到陈鹤琴先生及其家庭教育思想。遗憾没有在年轻时看到先生的理论,没有从孩子小时候开始重视家庭教育,希望有缘的年轻父母们能学习到先生的教育思想,那将是他们及子女的幸事。陈鹤琴(1892--1982年),浙江上虞县人,中国著名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教授。民国时期著名的儿童教育家,与陶行知、晏阳初、黄炎培并称中国教育界有四位圣人,他被誉为“儿童教育的圣人”。毕业于清华大学,留美五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五四运动期间回国,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讲授儿童心理学课程。东南大学成立后,任教授和教务主任。后担任任中央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和南京师范学院校长。陈鹤琴提出了活教育理论,重视科学实验,主张中国儿童教育的发展要适合国情,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呼吁建立儿童教育师资培训体系。编写幼稚园、小学课本及儿童课外读物数十种、设计与推广玩具、教具和幼稚团设备。一生主要从事于一系列开创性的幼儿教育研究与实践,有《智力测验法》《玩具与教育》《家庭教育怎样教小孩》《儿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等著作。陈鹤琴先生用自己子女们的成长诠释了自己的家庭教育思想学说。2010年4月,陈鹤琴子孙汇聚,陈先生的7位子女都健在,虽已是耄耋老人,却仍然精神饱满、乐观向上,其中年龄最长的兄长陈一鸣年届九旬,最小的妹妹秀兰已75岁,他们分别从事统战、外交、教育、新闻、医务等工作,并在各自的领域中取得成就。从他的子女身上,人们看到了:健康身体、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和谐的家庭;正确的人生观、审美的情操与乐观向上的性格;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家庭教育观点一、科学的儿童观是进行家庭教育的前提条件儿童观是指对儿童的看法和态度,包括对儿童期有意义的发现、儿童的身心特点等,这直接影响到教育者的态度和方式。(一)热爱儿童,尊重儿童的人格他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慈幼”思想,要求热爱儿童和“爱而会教”。同时,又摒弃了传统儿童观中将儿童看作小大人或无能的观点。“常人对于儿童的观念之误谬,以为儿童是与成人一样的,儿童的各种本性本能都同成人一色的。所不同的,就是儿童的身体比成人小些罢了……我们为什么叫儿童穿起长衫来?为什么称儿童叫‘小人’?为什么不准他游戏?为什么逼他一举一动要像我们大人一样?这是不是明明证实我们以为儿童同成人一样的观念么?儿童既然不同成人一样……假使我们要收教育的良果,对于儿童的观念,不得不改变;施行教育的方法,不得不研究。”指出了观念变革的必要性,这是进行科学育儿的前提。他提出“小孩子有小孩子的意志,小孩子有小孩子的人格,成人应当尊重小孩子的人格。”这是他在批判传统文化中要求子女顺从父母的错误儿童观和学习西方儿童学研究的新成果基础,提出了20世纪中国新型的儿童观:尊重儿童的人格。他要求在家庭生活中,“做父亲的应当同小孩子作伴侣”。“做父亲对待子女应有相当的礼貌”,这同他小时候在父亲面前所受的消极教育是截然不同的,是一种朋友式的民主平等关系,反对传统文化中“父严子孝,法乎天也”的专制型父子关系。但他又认识到儿童的不成熟性,非常赞同并继承了颜之推的思想;“父子之间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并对此评论道:“颜先生这几句话说得真不错,我们做父亲的实在应当如此。”并希望“父母待小孩不要姑息也不要严厉”;“一方面予以充分机会以发展自动的能力和健全的意志,一方面限以自由范围使他不得随意乱动,以免侵犯他人的权利。”在儿童教育中贯穿自由和纪律,这是培养健全人格和社会公民所必需的,这充分反映了他尊重儿童和对儿童充满爱的教育观。尊重儿童的独立人格,充分相信儿童。例如,他反对父母因为小孩喜欢偷吃食物而乱藏食物,认为这是以防贼形式来对待小孩,小孩逐渐会丧失自尊心,并与父母之间产生隔膜,引起人格的堕落。这也可以促使我们对生活中所发生的盗窃犯者的儿童经历进行反思;同时,也唤起家长应充分相信儿童,让儿童学会自尊自爱的一种理性的教育沉思。(二)相信儿童具有自我学习和教育的能力他通过对其子陈一鸣的实验观察研究,写成《儿童心理之研究》,就幼儿的动作、好奇、模仿、游戏、言语、记忆、想象、知识、能力、思维等方面的发展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文字记录,并配以相应的摄影来展现儿童心理特点,发现了儿童期的重大意义:“一方面儿童期是发展能力的时期,一方面具有可以发展的性质,此即所谓可塑性或可教性。”并明确指出“什么言语,什么习惯,什么道德,什么能力,在儿童的时候学习最速,养成最易,发展最快。”这种充分肯定儿童期的关键性和可教性的意义在于为儿童主动探索世界提供了依据。他发现儿童期的意义之后,提出了儿童学习能力在1岁前就已具备,学习过程是刺激——联念——动作。成人对待儿童的教育态度是:“凡是小孩子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凡是小孩子能够自己做的事情,你千万不要替他代做。”这充分表明他相信儿童具有主动思考和学习的能力;并认为父母不能在别人面前责罚小孩,“大多数小孩子尤喜顾全面子”,“倘使要小孩子不怨恨父母而且把行为改好,做父母的应当把他的行为说给他听,而且告诉他今天责罚他的缘故,并不是因为可惜东西,实在因为他行为不改”。包含了他相信儿童具有自我反省和教育的能力。总之,“小孩子要自己做,自己生活,自己从做中得到快乐,从做中获得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能。”这是其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在家庭教育中的具体体现,符合家庭教育的实际情况。二、家庭教育思想陈鹤琴的家庭教育思想是建立在儿童心理学基础上,把了解儿童和研究儿童作为实施儿童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包括对儿童的喜怒哀乐、儿童的知识与思想、儿童的环境以及由出生到成熟整个成长过程中所产生的一切变化和现象。他在《家庭教育》中,将儿童心理归纳为7个方面:好奇、好动、好游戏、好模仿、喜欢成功、喜欢野(户)外生活、喜欢合群和喜欢称赞等。(一)教育目的:培养勇敢、进取、合作、有思想、肯服务社会的儿童他继承了中国传统的“以品学为目的”的家庭教育观,注重从小教会孩子学会做人、做好人、做一个服务于社会的人,这是传统教育的精华。同时,他也针对当时中国现实中存在外国化和宗教化等教育倾向,提倡办一种中国化、平民化的教育,即“活教育”中要求“学会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教育目的观在家庭教育中的具体表现,将之与传统教育中退让、保守和明哲保身等区别开来,结合中国现代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提出“做父母的应当教训小孩子爱人”,从最初接触的人际环境——家庭入手,培养幼儿的同情心和利他精神,“一个人最不好的脾气就是‘利己心’太重。无论做什么事,往往以我为中心。凡有利于我者,没有不高兴”去干的;无利于我者,都不愿意去做,那么到了后来,‘上下交争利,而国危矣’。”从正反两方面说明,同情行为在家庭里和社会上都是非常重要的美德,而且“小孩子今日能爱人,他年就能爱国了”,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的特点。而他对家庭教育目的要求也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与张宗麟的幼儿教育目的是一致的,同时,要求幼儿合作、勇敢和服务社会的精神仍是今天的教育任务。(二)教育内容:体、智、德、美和谐发展他继承了中国传统教育中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和礼貌举止等精华,增加了体育这一内容,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要求在家庭日常生活中渗透美育,作为人格陶冶的重要内容,符合现代家庭教育的发展趋势。体育:强调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认为“强健的身体是小孩子幸福的根源,若身体不健全,小孩子固然终身受其累,而做父母的也要受无穷的痛苦。”而强健的身体是与良好的生活习惯分不开的,这就要求从吃、喝、拉、撒、睡及相应的设备等方面入手,通过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例如,要求小孩子应当天天刷牙;未穿衣、洗面刷牙前,不宜吃东西;吃东西前后必须洗手;便溺有固定的场所,形成排便的规律等。这些卫生习惯在幼儿期形成动作定型之后,将直接影响到个体终身的健康。尤其是强调应从小训练小孩子独立睡觉等习惯,有利于幼儿独立性的发展和身心健康。提出在幼儿初学吃饭时应有适宜的盘匙,在我们今天的家庭生活中常被忽略,看似繁琐,但它符合幼儿动作发展的特点,幼儿的精细动作未发展起来,动作不准确,用宽大的盘可以避免乱撒饭菜;同时,也可以使幼儿养成爱卫生和爱惜粮食等良好习惯。强调饭前不给幼儿乱吃零食,这不仅有利于幼儿专心进餐,而且有利于幼儿逐渐学会节制和纪律观念;但在今天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常无意识地满足幼儿这些不合理的要求,导致幼儿进食难、正常的饮食规律被扰乱,不利于幼儿身体健康。要求母亲或保姆不可终日将婴儿抱在怀里,认为这违反儿童好动的天性,而且睡眠质量不高,不利于动作发展和身体健康。但今天由于过分强调母子间的亲情和对婴幼儿的爱抚,而忽略了婴儿具有自己运动的能力这一客观事实。这些都已引起90年代的家庭教育理论从极端的实例中进行反思。总之,共有25条良好卫生习惯的内容,与幼儿教育理论中《幼稚生应有的习惯和技能表》中的卫生习惯基本一致,这是陈鹤琴一贯要求幼儿必须养成一定的卫生习惯、学会生活的技能在家庭教育中的反映,符合幼儿教育的规律。德育:注重儿童的情绪发展和学会初步的待人接物。要求成人为小孩创设活泼、轻松、愉快、有秩序的家庭氛围。从婴幼儿最初的情绪——“哭”入手,对之进行观察推断其原因(饥饿、疲倦、生病等),使之得到相应的照顾;但到了幼儿期,则必须对幼儿的“哭”进行控制,尤其是以器来,要挟父母时,要求父母必须绝对拒绝其不合理欲求,以防幼儿养成不良习惯,渐向积极的情感方向引导。对最常见的小孩偷吃食物之事,他反对父母因此乱藏食物,要求父母探究幼儿行为的根源,并将食物放在小孩知道的食柜,讲明食物是大家的,培养其自尊自爱和对成人的信赖感,以免造成幼儿的逆反心理,最终导致严厉的训斥与羞耻心成了负效应的不良后果。另外,他要求父母责罚小孩对事不对人,不能伤害儿童的自尊,讲明责罚的理由,尤其反对父母将个人的不良情绪迁移到儿童身上和凭成人的喜怒去责罚小孩,这都值得今天的家庭教育借鉴。幼儿的初步待人接物是从家庭开始的,要求教育小孩要考虑别人的安宁,对长者有礼貌,给予幼儿对病人表示同情的机会,并帮助幼儿用具体的行为传递对他人的关爱。要求从最初用个人感情刺激小孩做事的动机,到逐渐能顾及到公共祸福,培养其牺牲精神和救世济民的意愿,符合幼儿道德发展的规律。另外,他告诫父母应减少孩子的惊慌和哭泣,不要有雷电、黑暗、大声训斥等恐吓孩子,要及时缓解和解除孩子的痛苦和精神上的压抑;反对父母对孩子的溺爱和放任,认为赏罚分明和严格要求正是克服任性和依赖的有效良方。智育:注重丰富幼儿的经验。要求父母应多带孩子到外面去看看,并认为家庭应是艺术的、游戏的和阅读的环境,在家中饲养小动物和给予幼儿浇花、玩沙和玩水的机会,通过幼儿与物、与自然界相互作用,满足幼儿的探究心和好奇心,获得对自然和事物的感性经验,对动物具同情心,了解动物的生理特征和植物的初步特性。而这些最初的经验对幼儿的一生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影响其智力的发展;在剪纸、填图、绘画、音乐中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发展其想象力和创造性,潜移默化地对幼儿进行美的陶冶,使其自己能够想、自己能做,具有独创精神。总之,其家庭教育内容非常注重培养幼儿的良好生活卫生习惯及良好的情感,给予幼儿充分活动的机会,培养其具有独立性、合作性、同情心和责任感较强的现代人格特征。同时,其家庭教育任务与幼稚园教育目标是一致的,即在于引导儿童在做人、身体、智力、情绪等方面都得到良好的发展。做人方面——培养儿童具有合作服务的精神和同情心及诚实、礼貌等品质。身体方面——主要是训练儿童养成各种达到强健体格的习惯。在智力方面——主要应以丰富幼儿的直接经验为主,应有让儿童充分接触自然界和社会的机会,并利用幼儿的好问引导其对日常事物的探究。在情绪方面尤应克服儿童发脾气、惧怕等不良性格,应注意养成幼儿乐于欣赏、快乐等积极情绪。这反映了陈鹤琴的教育思想始终贯穿让幼儿“学会做人、做中国人和做现代中国人“这一教育目的观。(三)家庭教育原则首先,应重视家庭教育的科学依据。在70年代末,陈鹤琴建议“要重视幼儿家庭教育的
本文标题:读陈鹤琴《家庭教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868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