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古地图史(转载)传说中的中国古地图起源较早,在四千年以前就已经在使用了。在大约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有一《河伯献图》的神话故事,说的是大禹治水时,河神河伯献一青石于大禹,上有治水用的地图,大禹用以指挥治水,终于成功。此传说表明地图早已在民间流传。概括来讲,古地图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原始地图、古典地图和实测地图三个阶段。原始地图是人类社会初期出现的简陋地图,它尚未摆脱图画和神话传说。这一阶段一直持续到汉代。地图载入史册,在“史记”卷八十六《荆轲传》中可以查到,公元前228年,秦攻占赵都邯郸,赵灭。北邻燕国(建都今北京一带)一片恐慌。为防秦进攻,燕太子丹苦思良策,终于结识荆轲,图派荆轲出使秦献燕督亢(今河北涿县,固安一带)地图给秦王为名,伺机刺杀秦王。荆轲将入秦,燕太子丹等送至南部边境易水边,“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歌声悲状激亢。荆轲到达秦都咸阳,秦王召见,荆轲献图于秦王,图展尽,忽抽出匕首,左手握住秦王衣袖,右手刺秦王,秦王惊跳,扯断袖子猛跑,两人追逐,此时侍从拿起药袋打向荆轲,秦王乘机拔出长剑,砍断荆轲左腿,荆轲应声倒地,拾匕首抛向秦王,打在铜柱上未中,最后荆轲被秦王侍从杀了。此故事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荆轲刺秦王,故事虽说明燕国企图以献地图来改变历史的一段徒劳进程。但是这当中却明确说明公元前200年时,我国就已有地图来表示国家的地理版图。春秋战国初期,七国各占一方,疆域之争战事不断,最后终为秦始皇统一了天下,这些表示地理疆域的地图,虽说至今仍未发现有实物验证,但从种种历史记载的考证,地图确早已存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帝即位时,他曾把全国所有的地图收集起来,这时的地图主要是表示地理版图的军事地图,以致秦灭亡时,刘邦攻入咸阳城(公元207年)时,其宰相萧何第一件事就是派人尽快把这些地图接收过来,以备继续为汉朝的统治利用。所以要说中国的地图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起码是在春秋战国之前就有了,春秋战国的诸候战事不断,各国利用地图指挥战斗,地图更是得到充实与利用。从那时至今已有2000多年了,可见中国地图的出现之早。神话传奇式地图:《山海经图》甘肃放马滩汉墓:最早的纸地图中国最早的古地图-汉代古地图至今为止,有确切的地图实物证明,是公元前168年西汉时期,当时中国的地图就已经编制得十分精美。1973年冬天,中国考古学工作者在湖南长沙马王堆进行古墓发掘,其中在马王堆的三号汉墓中发掘出三幅绘在帛上的地图,这三幅地图各是一幅地形图、驻军图与城邑图。这三幅地图的出现,给中国的地图史提供了最早的宝贵实物资料。由于三幅地图出于西汉文帝12年(公元168年)下葬的马王堆三号墓中,因此其制作年代距今已有2100多年,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制作的地图,也是三幅当今世界上无比珍贵的中国古地图。这三幅地图是:1.长沙国南部驻军地图2.长沙国深平防区图3.城邑图(缺图)对三幅地图的研究表明:我国在西汉时代地图的绘制已十分精确详细,虽然出土的地图上没有图名、图例与比例尺以及任何说明,但是在驻军图上已绘制出相当于现代东经111度至112度30分,北纬23度至26度之间,1度30分经差与3度纬差的广大区域,跨越了当今湖南、广西与广东的一部分,即如今的广西全州、灌阳一线以东;湖南的嘉禾与广东的连县一线以西;北到新田、全州;南到珠江口的南海。为潇水流域和南苓、九嶷山一带。按现在的折算,地图比例尺约为18万分之一。主要内容:·8个县级居民地、80多个居民点、74个乡级居民地及其地名·20多条道路、大小30条河流·用山形线、晕线方式表示山脉、山岭等地形·防区界限、驻军驻地、城堡等军事要素根据与现代地图的比较研究,图中主要河流、山形与现今十分相近,居民地位置也十分准确。这说明在当时测量工器不十分发达的情况下,能绘出如此地图,是十分了不起的。杰出的中国西晋地图学家裴秀中国不仅有最早编制的地图,而且还创建了编图的一套理论,这就是裴秀的“制图六体说”。裴秀:字秀彦,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出生于公元223年,死于公元271年,终年48岁。自幼好学,才华显著。年轻时在魏、晋朝做官,34岁便开始创立我国最早的地图编制理论“制图六体”:分率:用来区别地域面积大小的比例尺准望:用来确定彼此间方位的方向道里:用来确定人行道路的里程高下:高低起伏方斜:斜正迂直:迂回曲直这六条法则运用时互为参考,综合运用,把地图的比例尺、方位和距离三个基本要素与自然界表象,通过法则得以在地图上体现。“制图六体”说绘制地图有六条法则: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斜、迂直。这六条法则运用时互为参考,综合运用,把地图的比例尺、方位和距离三个基本要素与自然界表象,通过法则得以在地图上体现。裴秀依据这六体理论绘制了著名的“禹贡地域图”共十八幅,图上不仅绘出各诸侯、府县的政区,居民地的位置,而且把古代的九州、历史上各王朝曾经举行会议的会址,签订条约的地点、古地名皆表示出来,可惜该图没有留下来。朱思本的《舆地图》与元代前的地图朱思本系元代地理学家、地图制图学家,江西临川人,他周游河北、山西、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十省。继承裴秀、贾耽“计里画方”法,注重实地资料的考证,并与地图对照,慎重取舍绘成《舆地图》,刻石于上清之三华院,可惜后来失传。但其求实求精的制图方法则影响了以后二百多年的地图发展。在朱思本之前,裴秀之后的500年,还出现过继承与发扬裴秀制图理论的又一杰出人物贾耽,贾耽生于唐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死于唐贞元十七年(公元805年),为沧洲南皮(今河北南皮县)人,他以裴秀的制图六体为指导,编绘出《关中陇石及山南九州等图》与统一全国的大地图《海内华夷图》等。由于《海内华夷图》图大,内容丰富、位置准确、绘制技术全面,不仅继承了裴秀理论,而且还有创新。因此可以说,裴秀-贾耽-朱思本是元代前杰出的三大著名地图学家,前后共约1000年,计里画方的基本编图法一直延用。明代的各种地图及《郑和航海图》从元朝到明朝,前后历经300多年,是中国历史上统一时间较长的封建王朝,这段时间内中国的地图学发展虽说没有新的重大发展,但在传统的编制方法上日趋成熟,图种也渐增多,开始出现了全面表示全国山川城镇的地图,还有不少用于军事防务的军事防务图,其中包括首次出现的沿海防务用的海防图、江防图和用于治理水利用的河防图与航海用的航海图等。这时的地图内容多是贯彻一套基本的特点:1.以中国为主,外国作衬映2.以传统的计里画方法为数学基础3.注重河流、山川的表示精度在明朝的众多地图中,《郑和航海图》就是其中一幅具有重大影响的航海图。郑和七次航海,是我国航海史上的伟大创举,在世界上也是一次罕见的大举,从公元1405年到1433年,前后近30年访问了亚洲、非洲等30余国,对促进我国与世界的交往,对政治、经济和文化均有极大的作用。这其中据郑和航海经历编成的航海图,是我国地图学史上的一大创作,更是一部专为指导航海用的地图。其表示内容、表示方法与编制方法上有其独特之处:1.从方便使用出发,从起点开始至终点,图幅呈一字排列展开的连续拼接。2.采用“对景图”的画法,绘制山形形象与有方位意义的地物,可把图与实地一一对景,尽快判断出自己所处的位置。3.绘出平潮时的浅沙、礁石和港口、海岛等航海用的地物要素与居民地、山地等。明代的地图较发达,尤其到了明末,西方新兴的自然科学技术由一些传教士逐步在华传播,地图制图术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当时,意大利人利玛窦来华,第一次把西方绘制的世界全图传入中国,把中国的资料补充进去,充实丰富了地图内容。续此之后,西方传教士也陆续来华绘制了一些,这些世界地图经过修编后,不仅打破了中国传统的绘图成规,而且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特点:1.把地图的中央经线置于中国,形成以我国为中心的图面配置。2.采用测量出地球表面的经纬度绘制地图。3.把地球以赤道为中心,平分为南北两半球,划出了南北二回归线与南北二极图线。相应形成气候的带、温带与寒带。4.扩大了对中国以外的世界各地的地理知识的了解与掌握。5.对外国地名的翻译起了一个译定作用。大明混一图河防一览图郑和航海图(部分)坤舆万国全图东西两半球图东西两半球图(部分)清代的实测地图《皇舆全览图》及其测绘到了清代康熙年间,西方科学制图法的传入,使康熙帝认识到我国地图的粗略、模糊,需借鉴科学技术实测后绘制,于是组织一次全国大地测量,以天文观测为基础,开展三角测量法进而测图。公元1708年开始测制,历经10年,完成了《皇舆全览图》的编制,这是我国第一部实测的地图。全图按省分幅,共计41幅。其特点:1.采用了伪圆柱投影,以经纬度制图法绘制。2.以汉、满文共注地名,其中满文用以边疆,汉文用以内地。3.第一次实测了台湾省地图。除了制图术外,在尺度丈量上的全国统一,实地测量地球的子午线弧长等,都给清代地图制图充实了依据,提高了制图质量。但是,从康熙到乾隆的这一地图制作技术的高度发展,很快到乾隆以后,由于受清政府消极保守的闭关锁国政策影响,又退回到传统的计里画方制图法。当然,这一时期,在地图学的某些方面也有继续前进发展的,如编制了第一部的世界地图集和多部历史考证图集以及一些专题图集等。但总的是发展不大。康熙《皇舆全览图》(部分)
本文标题:中国古地图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873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