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二、自噬溶酶体系统什么是自噬?自噬(autophagy)性细胞死亡,是凋亡和坏死之外的第三种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自噬是真核生物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一类降解途径,通过形成双层膜的自噬体,将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或细胞器(线粒体等)回收至溶酶体将其降解为氨基酸、单糖等小分子,实现循环再利用。自噬体的半衰期8min左右,是细胞对于环境变化的有效反应。细胞自噬的分类1、巨型细胞自噬(macroautophagy),又称为大自噬,是指细胞内新生的球状脂质双层包裹胞浆蛋白和细胞器,并运送到溶酶体降解的自噬行为。2、微型细胞自噬(microautophagy),又称为小自噬,是指通过溶酶体膜的内陷、突起和/或分隔,直接吞入细胞浆的自噬行为。3、分子伴侣介导的细胞自噬(chaperonemediatedautophagy,CMA),是指由分子伴侣将靶蛋白转送至溶酶体内的自噬行为。这只见于哺乳类动物细胞。——根据细胞物质运到溶酶体内的途径不同AutophagyAutophagyisacellulardegradationsysteminwhichcytoplasmiccomponents,includingorganelles,long-lifeproteinaresequesteredbydouble-membranestructurescalledautophagosomesandthesequesteredmaterialsaredegradedbylysosomalhydrolasesControlStarvation基础自噬:是一种在大多数细胞中持续发生而水平相对较低的细胞自噬过程,对细胞内物质的更新及细胞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诱导自噬:是细胞应对外界刺激的一种保护反应。缺少营养物质或能量、受到氧胁迫等情况下,细胞的自噬水平在短时间内剧烈升高的细胞自噬过程。如哺乳动物出生后初期,由于母体不再提供营养来源,幼体的细胞自噬非常活跃,这为维持其生命活动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基础自噬和诱导自噬自噬进程1、自噬的诱导激活2、自噬体的成核和延伸3、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4、内容物降解第一步:自噬的诱导一系列自噬相关基因(autophagy-relatedgene,Atg)组成的复合体参与调控自噬体的形成。主要是Atg1/ULK1复合体,包括Atg1、Atg13、Atg17,mTORC1磷酸化Atg1/ULK1和Atg13抑制自噬的起始。mTORC1失活自噬激活ULK1去磷酸化Atg7-Atg3-induction第二步:自噬体的成核,细胞在接受自噬诱导信号后,在胞浆中形成一个小的膜样结构:分离膜(isolationmembrane,IM),然后不断向两边延伸,成扁平状,被称为前自噬体(pre-autophagosomePAS),是自噬发生的标志之一。需要Atg6(Beclin1)-ClassⅢPI3K复合体以及Atg12-Atg5-Atg16L复合体.形态特点:自噬前体多呈新月形或半环形,为游离双层膜结构,两层膜之间有腔。随着自噬前体增大和包裹内容物,内腔变得不明显。多种ATG蛋白参与自噬前体的组装。组分来源:来源于独立形成的特殊膜结构或线粒体、内质网或高尔基复合体等膜结构。Atg7-Atg3-induction第二步:自噬体膜的延伸,自噬前体在两个类泛素系统作用下,包括Atg12-Atg5-Atg16L复合体和LC3(Atg8)作用下,LC3不断接受PE,扩展膜的长度,成为成熟的闭合自噬泡。形态特点:自噬前体由半月形,不断延伸成闭合的完整的双层膜结构的圆形自噬泡,内容物为不断捕获的待降解的衰老的蛋白、细胞器、蛋白聚集体。Atg7-Atg3-第三步:自噬体与溶酶体的融合,被运送到溶酶体,两者的生物膜融合,变成一个自噬溶酶体(atuolysosome)。形态特点:多呈圆形或椭圆形。由于自噬体内膜很快被降解,在透射电镜下自噬溶酶体常不易与其他形式的溶酶体区别。第四步:自噬溶酶体内的酸性水解酶降解囊泡中的内容物,成为降解性自噬体(degradativeautophagicvacuole)。①自噬的诱导②自噬体的成核和延伸③自噬溶酶体的形成④内容物的降解自噬的调节1、mTOR活性调节2、胰岛素(激活mtor;抑制FoxO3)自噬调控的中心分子TOR(targetofrapamycin)雷帕霉素作用的靶位点(Tagetofrapamycin,TOR)是氨基酸、ATP和激素的感受器,它在调节细胞生长和自噬的发生过程有重要作用。TOR(targetofrapamycin)能感受细胞的多种变化信号,加强或降低自噬的发生水平。细胞内ATP水平、缺氧等细胞信号都可直接或间接通过TOR将其整合,从而改变细胞的自噬发生,应对不同的外界环境刺激。Atg1是一种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哺乳动物中同源蛋白ULK1,ULK1以复合物的形式存在,除了ULK1本身,还包括mAtg13、FIP200(一种与黏着斑激酶FAK相互作用的蛋白)和Atg101。Atg1/ULK1蛋白激酶复合体当营养足够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物1(mTORC1)与Atg1/ULK1复合物与结合,通过磷酸化Atg1/ULK1和ATG13从而抑制自噬的起始从而抑制自噬。在饥饿的条件下,mTORC1从Atg1/ULK1复合物上分离,从而诱导自噬体的成核(Nucleation)和延伸(Elongation)。AMPK是细胞中感受能量状态调节代谢的一个蛋白激酶,在自噬发生的调控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低ATP水平状态下(如饥饿或缺氧)AMPK能感受AMP的水平变化而激活,从而磷酸化结节性硬化复合体TSC2(tuberoussclerosisprotein)加强TSC1/2对Rheb的抑制,最终使mTOR的活性被抑制,诱导细胞发生自噬。AMPK(AMP-activatedproteinkinase)Atg9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个编码跨膜蛋白的Atg基因,能通过影响膜泡运输对自噬发生起调控作用。营养物质缺乏时,Atg9与Atg23、Atg27结合,将它们运输至PAS;Atg9/mAtg9在Atg5-Atg12-Atg16连接系统中,首先由Atg7(E1)活化Atg12;然后将Atg12传递给类Atg10(E2)最后,Atg12被传递到Atg5,与Atg5的Lys共价结合形成Atg12-Atg5复合物。自噬发生时,Atg16和Atg12-Atg5结合,Atg16含有一个螺旋卷曲结构易于形成低聚物,使得其能把更多的Atg12-Atg5连接起来形成巨大复合物。从而可能为参与自噬泡形成的蛋白质提供相互作用的平台。自噬发生时,此复合物定位于隔离膜上,参与LC3-II的形成过程,从而促进自噬泡膜的延长。自噬发生过程中有两组类泛素化修饰过程,分别发生在Atg5-Atg12-Atg16连接系统和Atg8/LC3连接系统中,用于隔离膜的延长和自噬泡的形成。Atg5-Atg12-Atg16复合物Atg8/LC3LC3:是酵母Atg8分子在哺乳动物中的同源物,是自噬发生的一个标志蛋白。功能:促进自噬泡膜的延长和融合,是自噬泡形成所必需的。LC3合成后,最初以pro-LC3形式存在,然后立刻被Atg4B切割形成LC3-I。自噬发生时,均匀分布于细胞质中的LC3-I被Atg7(E1)活化并与其形成硫酯键,然后被传递给Atg3(E2),并最终在Atg5-Atg12-Atg16复合物(E3)的帮助下连接上一个PE分子,形成具有膜结合能力的LC3-II。Atg16L的细胞定位决定了LC3成熟的位置,并促进LC3-II结合到自噬泡上。自噬小泡的成核需要含有ATG6(其哺乳动物同源蛋白命名为Beclin1)的复合物,这个复合物能够与第三类磷酸肌醇3激酶VPS34形成超级复合物并使其激活产生磷脂酰肌醇3磷酸。PI3P可以组装一些含有PX和FYVE结构域的蛋白质到早期自噬泡产生的位置,促使自噬前体的形成。ATG6/Beclin-1Vps34是哺乳动物中的第III类PI3K。在Vps34复合物中,Vps34因结合Vps15而被激活,并进一步结合Beclin1形成Vps34-Vps15-Beclin1复合体。功能:自噬发生时,Vps34-Vps15-Beclin和多种自噬相关蛋白结合,传递自噬信号促进自噬发生。Vps34/PI3K-Beclin1复合物1、如与Atg14结合形成Atg14-Vps34-Vps15-Beclin1复合物参与自噬泡的形成;2、与VRAG结合形成VRAG-Vps34-Vps15-Beclin1在自噬泡成熟和运输中起作用。3、促进产生磷脂酰肌醇-3-磷酸(PI3P),PI3P可以组装一些含有PX和FYVE结构域的蛋白质到早期自噬泡产生的位置,促使自噬前体的形成。自噬的分子机制mTORC1:哺乳动物的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物1Atg12/LC3:两种泛素样加工系统,包裹自噬底物形成自噬体。Atg12-Atg5-Atg16L1:与外膜结合,促进伸展Atg5:决定膜伸展方向LC3-Ⅱ:自噬体标志分子,判断诱导或抑制Atg9:嵌膜蛋白来回循环移动活化该激酶复合物从而产生自噬分隔膜。PE:磷脂酰乙醇胺Physiologicalandpathologicalrolesofautophagy1、应激功能细胞自噬是细胞在饥饿条件下的一种存活机制。在营养充足条件下,自噬发生处于较低水平,仅在胞质中去除受损和多余的细胞器以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称为基本自噬。细胞营养缺失时,细胞立即启动自噬以维持胞质中氨基酸池的平衡,可通过合成新的蛋白质、能量生成和促进糖异生来避免细胞“饿死”。自噬的生物学意义2、防御功能在细胞受到致病微生物感染时,细胞自噬起一定的防御作用。某些细菌和病毒可逃离异噬途径,避免溶酶体消化。李斯特菌属、志贺杆菌属、立克次体属等的细菌可通过降解异噬体膜逃入细胞质。细胞能够通过自噬发挥先天性免疫作用,抵抗细菌入侵。结核杆菌通常定居于异噬体内,但可激活自噬途径被溶酶体酶杀死。自噬也可以将病毒核酸转运至胞内感受器上激活天然免疫,还可以将病毒抗原递呈给MHC类分子激活适应性免疫,发挥抗病毒作用。4、延长寿命细胞自噬可降解损伤的细胞器、细胞膜和变性蛋白等胞内成分。如果细胞自噬受损衰竭,细胞损伤就会堆积、累加,产生老化。长期减少热量摄入,在一些物种能延长寿命。3、维持细胞稳态在骨骼机和心肌,细胞自噬有特殊的“看家”(housekeeping)功能,帮助细胞浆成分,包括线粒体,进行更新。自噬样细胞死亡(autophagiccelldeath,ACD):在研究自噬与凋亡的关系时,人们发现细胞死亡前胞浆中存在大量的自噬体或自噬溶酶体,但这样的细胞缺乏凋亡的典型特点,如核固缩(pyknosis),核破裂、细胞皱缩、没有凋亡小体的形成等,被称为自噬样细胞死亡,它是一种新的细胞程序性死亡,为了与凋亡区别,被命名为TypeIIcelldeath,相应的,凋亡为TypeIcelldeath,坏死为TypeIIIcelldeath。尽管这样,但对于自噬是否是细胞死亡的直接原因目前还存在很大的争议。到底是自噬引起死亡还是死亡时有自噬发生,但不是直接原因?5、参与控制细胞死亡及癌症自噬在肿瘤发生中的双重作用,在多种人类肿瘤中均存在自噬活性的改变。一方面,自噬可抑制肿瘤的发生:首先,自噬可清除受损细胞器以避免有害的氧自由基蓄积及突变的发生。其次,自噬可限制DNA损伤,维持基因组完整性。在永生化鼠肾上皮细胞中自噬活性降低可导致细胞DNA损伤,基因扩增,染色体非整倍性,从而增加了致癌性突变率,促进了肿瘤的发生。再次,自噬可抑制细胞生长,诱发凋亡性细胞死亡。细胞自噬与肿瘤另一方面,自噬通过限制细胞坏死和炎症促使肿瘤细胞存活于代谢性应激的环境中,这些肿瘤细胞所具有的高自噬活性能增强肿瘤对应激的适应性,对肿瘤细胞在恶劣环境中的生存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当快速生长的肿瘤细胞缺乏营养时,实体肿瘤内部血供不良,癌细胞利用自噬机制对抗营养缺乏和缺氧,通过降解胞内蛋白质及细胞
本文标题:自噬研究的相关知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392568 .html